教育闳观 | 快速划重点!看懂2022“新课标”的变化与趋势!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我们
这段时间,在教育圈中讨论最热烈的话题莫过于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新课标”了。课程标准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更关乎着每个孩子的成长。那么2022年版的“新课标”反映出了哪些教育新思路,对教学实践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具体到每个孩子的学习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带着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走近了德闳学术总监Vicky Lu,聆听了她对于“新课标”变化与趋势的深度解读,并将干货整理成文与家长们一同分享。
阅读全文共需6分钟。
Vicky Lu 德闳学术总监
曾任职于上海德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东)并领导中文系,在课程发展和教师职业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曾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不同教育系统工作,教授且领导的科目包括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英文作为额外语言、中文作为第一语言,以及中国文化和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和英文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东亚研究学硕士学位,并教授本科学生中文;后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完成了教育学研究生文凭以及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
曾分别用中英双语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于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展示,涉及话题包括:读写能力、双语读写能力、课程、中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
在正式展开解释之前,Vicky老师为我们引入了三个概念:
1
“书面的课程”(Written Curriculum)
——“教什么”:
指写在课程大纲上,要教给学生的课程是什么
2
“教授的课程”(Taught Curriculum)
——“如何教”:
指教室中发生的,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3
“评估的课程”(Assessed Curriculum)
——“如何评估”:
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以及课程学习过程结束时,老师和学生是从什么样的角度,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学生展开评估,从而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进展到什么阶段
接下来,Vicky老师将从这三个维度来与大家分享她眼中“新课标”的变化与趋势。
WHAT
教什么
今年的“新课标”和以往相比在指导思想上更明确“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在这其中,我们捕捉到两个关键点“概念——大主题”以及对“关键能力发展”的关注。
德闳在课程框架设计时就十分重视这两点,将探究式教育的学术优势融入其中,通过跨学科教学帮助学生发展关键能力。
在德闳双语双文化的课程体系中,有用英文媒介进行授课的探究式课程。以中学部为例,课程围绕四大探究单元主题展开:
中学部四大探究单元主题(点击查看大图)
在德闳,每一学年,每一个年级的相关科目都会围绕“身份特性”、“时间空间”、“互为关联”、“组织管理”,这四个概念展开。从横向而言,对同一个概念的探究,德闳将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展开。我们的科学探究课、全球视野课、艺术课、体育课等探究式的科目,都会围绕这些概念单元同时展开。在一个单元结束之后,开展下一个单元;而从纵向而言,一学年课程结束后,第二学年依然是基于这四个概念进行探究,但是课程会在学生进一步成熟的基础上而进阶加深。这样孩子们可以用同样的概念、透镜去更深一层探索不一样的话题。
我们以“互为关联”为例。比如在科学探究课中,学生们在这个概念下开展生物链的学习。他们就会以“互为关联”这个概念性视角来理解生物链,学生会去探究对于整个生态圈当中,不同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么样互相产生关联。而在人文学科中,也会围绕“互为关联”这个概念展开。孩子们在学习“全球视野”科目时,去探索人类社会中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一个个体跟小族群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们在对不同话题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到的不仅是内容,而是一步步加深自己对于“互为关联”这个概念的理解。他们通过对于具体内容的探究,一步步深化和抽象化自己的认知能力,最终达到一个抽象的概念来认知这个世界。
德闳初中学生探究案例——中世纪中国和日本封建制度的比较
而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而言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首先,可迁移性强。越抽象的东西,越可能被迁移到另外一个语境当中去。具备“互为关联”这样的认知思维习惯后,随着学生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他们就会活学活用,迁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解决新问题,思考如何去解决;
第二,概念性探究容易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知识体系。如果我们把它想像成一个三维模型,它有一个非常高阶的概念性的东西在上面,下面会发散出不同的分支。其所有的知识领域不是分散的,而是整体的,能帮助孩子们整体认知能力的提高。
HOW
如何教
在“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提出了“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
而对于老师“如何教”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例如“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等。
可以说“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式学习”、“10小时跨学科学习”、“全人教育”,这些名词对于德闳的老师、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在我们德闳探究课程开始设计的时候,我们就在思考要发展、塑造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希望他们具备探究精神、具有探究方法、能够利用探究来解决生活、学习以及将来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
德闳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方式
德闳探究课程,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调查、记录、发现、观察、创造、反思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探究的路径,我们希望德闳的孩子能够真正带着这些探究的精神、方法和灵魂,在将来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之前我们说到,德闳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同学科通过同样的概念透镜展开,我们想要在这个过程中去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技能。所有这些跨学科技能,可以帮助孩子们达到发展 “元认知”的阶段。而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也是今年新课标第一次提出的概念。“元认知”强调的是“关于认知的认知”,也就是不仅是“我学了什么”,还知道“我怎么学了什么”,“我作为一个学习者,我的特质是什么,我擅长做什么学习,我擅长以什么方式来学习,我擅长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展示我的学习” 等等。
初二学生关于可视艺术互联研究,
学生通过对古代山西壁画和近代墨西哥壁画的研究,
探索了与历史和视觉艺术的联系
在德闳,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当中会无限重复做一件事情,在实践反思中来回做这件事情——他们在反思的过程当中,其实不仅仅反思“这个课题做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要反思“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学习方法做得怎么样”。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IB的学习方法,包含五大领域,沟通交流、社交、自我管理、研究和思考,这些领域是在IBDP阶段必须使用的。所有德闳学校都希望在高中阶段开设IBDP项目高中课程,因此我们也会把这样的学习方法也渗透到小学和初中所有探究学习过程中。
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以及探究结束时,就需要反思“我是怎么样跟别人沟通交流的”、“我是怎么样跟别人社交的”等等,从而把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不断加强,进一步清楚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学习者。而这些对于孩子们接下来怎样进一步有效开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在中国国家课程的目标当中,也会提到一些跨学科的技能,以及关于“元认知”的内容,这些和IB学习方法中的五大领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又有一定的区别。以“沟通交流”为例,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中国国家课程初中目标中会比较强调如何“表达自我”,与我们在德闳体系中想推广的“会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还是稍有不同。我们会看到,德闳的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通过圆圈教学法,慢慢培养“聆听”这种学习行为,听懂了别人说的是什么,并且在别人说的基础上再进行表达,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沟通交流。
德闳在课堂中采用“圆圈教学法”,
师生们畅谈“安全”、“社交”、“友谊”等话题,
学生们学会平等地倾听他人,并且可以充分表达自身感受
HOW WE ASSESS
如何评估
这次的新课标还有一个很大的方向性转变,对于我们教育行业从业者来说都是拍手叫好的,就是注重“改进教育评价”。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
这也体现了从我们学术的角度,常说的一个词——“形成性评估”。它并不是孩子学习从A点到B点结束之后,我们就看他们是不是都到B点了,而是看他们和终点B相比是在哪里。其实从A点到B点不是一个点直接跳跃到另外一个点的过程,而是在这条路的过程中,每个孩子走的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因为没有两个孩子的大脑是完全一样的。
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性在于让老师们回归到学习的本身,以及学习过程中每一个个体本身,而这对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的个体化、差异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对德闳而言,评估的目的并不是判断这个学生是学好了还没学好,是一个好学生还是一个坏学生,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去做、去说、去想、去写,让老师有机会看到并做一个过程性评估,进而决定下一步如何教学。
在德闳小班制的课堂当中,我们一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观察孩子们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阶段,学生将思维的外化的过程中,也许表达不够清楚,但却可以让老师更明确下一步能更清楚应该如何帮助学生。
评估示例——学生小组构建的概念图
我们以德闳这个学年试点推行的“语言护照”为例。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老师们就会明确地追踪其在英文语言发展方面的进步。通过日常的追踪,老师把数据通过可视化形式表达出来。最终在孩子们听说读写以及观看、观察、展示等技能方面有一个持续不断的评估评测。老师们通过对孩子们积极的观察来做记录,而这记录也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在哪些地方一直在停滞不前,哪些地方有飞跃性的进步。
德闳语言护照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学生进步
此外,老师还会把学生们参与的一个外部标准化评估(例如牛津网上英文测试)出来的结果进行一个对标,来看孩子们语言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阶段。
语言护照与外部标准化评估成果进行对标,
了解学生发展情况
德闳希望能够通过这样可视化的方式,把老师评估和教学的重点放到过程上来,真正成为支持孩子们不断前进的基础。
作为全人教育和双语教育的实践者,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次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的体现出的新理念和新动向,而这些变化必将在未来更好地引领每一位中国学子的学习成长。
同时我们也很欣喜这些新动向与德闳从创校开始想要走的方向完全一致。未来德闳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追求最高的教育质量,让学生们“上好学”,为学生营造一个鼓励学术研究、激发创新精神和拥抱多元文化的社区,培养推动全球进步的中国新生代。
目前,上海、北京、西安德闳学校
招生正在进行中。
长按二维码,提交入学申请表。
上海德闳
北京德闳
西安德闳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德闳学校相关信息,
可访问德闳网站,或致电招生办公室:
电话:021 2325 1398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关于双语双文化 | 德闳的双语人,有着这“三重认知”
关于小学 | 听学生说,原来你是这样的国际化双语学校!
关于高中 | 都说IB太太太太难了!看这3个上海“00后”是如何破局的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