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牛汝极:新疆阿力麻里古城发现的叙利亚文景教碑铭研究

牛汝极 西域研究
2024-09-13

来源:《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



内容提要

20世纪初以来新疆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陆续发现了许多景教徒墓碑,其文字属景教体叙利亚文,其语言主要是中世纪叙利亚语,也有叙利亚语—突厥语双语的,但学术界一直少有人研究,本文对这些墓碑铭文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译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地区霍城县城东约13公里处有一古城,被称为“阿力麻里”,元代时曾是景教活动的中心之一。1958年夏,黄文弼先生来伊犁地区考古,他根据自己的实地探查,结合历史文献以及民间传说等,确定了阿力麻里古城的方位:北抵克干山南麓,南至克干色依,东至秃黑鲁帖木尔汗麻扎,西达卡纳威,东西5公里,南北当不止此数,据本地人说,此城规模甚大,周约25华里。该城曾出土许多金银铜币及陶器和叙利亚文石刻等也证明了该城就是元代的阿力麻里古城[1]。中国“西北文物考察团”曾于1953年在霍城发现1件叙利亚文景教墓石,目前存于新疆博物馆[2]。1958年,黄文弼在霍城考古调查时发现了3件叙利亚文景教墓石[3],目前可能存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1980年,新疆建设兵团61团2连职工在阿力麻里古城旧址耕作时发现一件阳刻叙利亚文墓石[4],现藏霍城县文管所。笔者曾于1999年7月在霍城县文管所见到两件叙利亚文墓石,其中一件就是前述1980年发现的,据该文管所负责人马合木提介绍,另一件是于20世纪80年代在阿力麻里古城发现的。此外,笔者曾在伊宁市伊犁地区博物馆内见到另一件叙利亚文景教墓石,以前未见报道。笔者在新疆博物馆见到2件出自阿力麻里古城的叙利亚文景教墓石,不知其中是否有一件是1953年发现的。虽然上述墓碑的图版早已刊布,由于语言和文字的复杂情况,这些叙利亚文铭文至今少有人整理译释。本文作者已经顺利释读这种文字系统及其语言特点。[5]

七河流域出土600余件叙利亚文景教墓石,其中有至少7件墓碑铭文注明墓主的籍贯为阿力麻里。说明七河流域的景教徒与阿力麻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两地距离不远,而且当时没有今天的国界限制,这两地在元代应属一个景教教区。


阿力麻里墓碑1

此碑为灰色自然砾石,1958年黄文弼在阿力麻里古城获得,目前大概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黄文弼发表图版于《元阿力麻里古城考》,刊《考古》1963年第10期,第555~561页,图版3之2;另见《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年),文物出版社,1983年,图版VIII之7。墓石尺寸不详。墓碑两边各一行叙利亚文,中间是一中空十字架图案,十字架的上下左右四条肢体内窄外宽,顶端为三角带圈状,文字和图案均为阴刻。墓石底部残断。

原文模拟:

标音:

1.pylk'

2.ḥwšt'č

转写:

1.bilgä

2.qutač

翻译:

“陛伽女牧师。”

图1 阿力麻里叙利亚文碑铭,黄文弼发表于1963年(图版3之2)。

注释:

第1行:人名pylk'/bilkä“智慧的”、“陛伽(官号、人名)”,多写作pylg'/bilgä,曾出现于七河流域出土的叙利亚文景教徒墓碑中(参见CHWOLSON,1897,n°121)。

第2行:kwšt'č/qutač似为kwt'nč/quštanč “女牧师”之缩写。该词及其变体屡见于七河流域发现的景教徒叙利亚文碑铭中,参见CHWOLSON 1890,n°19,42,61,65,80,85,xxvi和 CHWOLSON 1897,n°5,28,32,40,71,104,155,195,310,312等。据Werner sundermann 研究,叙利亚文的kwt'nč/quštanč来自粟特语*xwšt'a(n)č,“女牧师”,参见Werner sundermann,Soghdisch * xwšt'a(n)č,“Lehrerin”,AOH,t.48,1995,p.225-227.该词在回鹘文中也写作qoštranči,参见P.ZIEME,Manichäisch-türkische Texte,Berliner Turfantexte V,1975,p.84。


阿力麻里墓碑2

灰色自然砾石,阴地阳刻,发现于阿力麻里古城,图版由成振国发表于《文物》1985年第1期。牛汝极曾于1993年10月29日在新疆博物馆举办的新疆文物精品展中见到此碑,作了描摹。1999年7月26日牛汝极在霍城县文管所时又见到此碑,并得到许可为此碑作拓片。此碑无编号。此墓石的尺寸为24×19厘米。不规则自然石的中央为阴地不规则长方形平面,长方形平面上有三行叙利亚文,中间是十字架和莲花座,均为阳刻。长方形平面高14厘米,上宽11厘米,下宽9厘米。此碑制作技术与阿力麻里碑铭8同。十字架尺寸为6.5×5.5厘米,十字架与莲花座的总高度为11厘米。左边一行叙利亚文高13厘米,右边两行叙利亚文高度分别为12和4厘米。

原文模拟:

标音:

1.‘nd wnfq mn ‘lm’ hn’

2.gywrgys mhymn'bšnt

图2 阿力麻里叙利亚文碑铭,牛汝极摄。

3.’tr‘z(或 ’tr’d)

转写:

1.‘nad wanfaq men ‘ālmāhānā

2.giwārgis mhaimnā bašnat

3.’tr‘z(或 ’tr’d)

翻译:

“基督徒乔治于1677(或1674)年逝世”

注释:

第1行是叙利亚文碑铭中常见的套语格式:“逝世、死亡并离开此世”。

第2行人名gywrgys/giwārgis相当于现在的Georges“乔治”,其写法在中世纪东叙利亚教堂中极为普遍,是景教徒最常用的人名之一。bašnat:“年”。

第3行有两种读法的可能:’tr‘z或者’tr’d,因为最后一个字母的写法不太清楚,或者是z或者是d,因而,可以是公元1365~1366年,或者是公元1362~1363年。


阿力麻里墓碑3

此碑为灰色自然砾石,1958年黄文弼在阿力麻里古城获得,目前大概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黄文弼发表图版于《元阿力麻里古城考》,刊《考古》1963年第10期,第555~561页,图版3之3;另见《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年),文物出版社,1983年,图版VIII之6。

墓石尺寸不详。墓碑两边各一行叙利亚文,中间上方是一中空十字架,其下是莲花图案,文字和图案均为阴刻。

原文模拟:

标音:

1.qlč’

2.ṭly’

转写:

1.qalča

2.ṭalyā

图3:阿力麻里叙利亚文碑铭,黄文弼发表于1963年,图版3之3。

翻译:

“青年男子喀勒恰(Qalča)[之墓]”。

注释:

第1行:人名Qalča,此名不见于Chwolson刊布的七河流域发现的叙利亚文景教碑铭中,其语源和发音不清楚。

第2行:图片不太清楚,该词可能是ṭalyā“青年男子”,但也可能是ṭalịtā“青年女子”。


阿力麻里墓碑4

此碑为灰色自然砾石,1958年黄文弼在阿力麻里古城获得,目前大概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黄文弼发表图版于《元阿力麻里古城考》,刊《考古》1963年第10期,第555~561页,图版3之1;另见《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年),文物出版社,1983年,图版VIII之8。墓石尺寸不详。石面上阴刻5行叙利亚文,无十字架和莲花图案。石有残缺。

原文模拟:

标音:

1.‘nd wnfq

2.mn‘lm’hn’

3.ym’wrqš’

4.qbšnt‘trnd

5.lywn

图4:阿力麻里叙利亚文碑铭,黄文弼发表于1963年(图版3之1)。

转写:

1.‘nad wanfaq

2.men‘almāhanā

3.Imaγur Qaša

4.qbašnat’trnd

5.lyawan

翻译:

“依玛户尔(Imaγur)牧师于希腊历1654年故去并离开此世”。

注释:

第1和第2行:内容与阿力麻里墓碑2第1行同。

第3行:人名ym’wrqš’/Imaγur (也可转写作Yamγur“雨”)qš’/qaša是Qašiša“长者、牧师”的省略写法。参见:J.Payne Smith (ed.),A Compendious Syriac Dictionary,winona Lake,Indina,reprinted 1998,p.522。

第4行:希腊历1654对应于西历1342~1343年。


阿力麻里墓碑5

灰色自然扁砾石,阴地阳刻,雕刻方法与阿力麻里墓碑2同,尺寸为高27.5、宽20、厚7厘米,发现于阿力麻里,图版曾发表于新疆文物局编《中国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图版1016。1999年7月26日,本人在霍城县文管所见到此碑,对此碑进行了拍照并作了拓片。在该石碑上部为不规则方形阴地,阴地中央有阳刻的外宽内窄十字架下连略粗短横底座(9×10.5厘米),左边1行叙利亚文(11厘米长),右边两行叙利亚文(分别为7厘米和11.5厘米),叙利亚文字体宽约1厘米。

原文模拟:

标音:

1.ṭybwt’ḥwt′nč

2.b(e/k?)’trb

3.hnun’c pš’mh

图5:阿力麻里墓碑,减地阳刻十字架和3行叙利亚文,牛汝极摄。

转写:

1.ṭaybutā qutanč

2.……

3.……

翻译:

“敬爱的女牧师……”

《Gracieuse,maîtresse》

注释:

第1行较清楚,但第2、3行不清楚,无法识读。


阿力麻里墓碑6

灰色扁砾石,阴刻十字架(底座是一个三角形)和3行叙利亚文位于该椭圆形自然石的上半部,1999年7月29日,本人在伊犁地区博物馆见到此碑,对此碑进行了拍照。

原文模拟:

标音:

1.kwrms mhymn’

2.br yw‘č’š(hwkc’k?)

3.’rkydyqwn

图6 阿力麻里墓碑,阴刻十字架和3行叙利亚文,牛汝极摄。

转写:

1.kuzmas mhaymnā

2.bar üčäš (xoqčaq?)

3.arkidiaqon

翻译:

“基督徒库尔玛兹(Kurmaz),于且西(Üčäš或Koqčaq)主教之子。”

注释:

第1行:kwrms/kurmaz,人名,可能是突厥语语源。

第2行:第2个词üčäš或读作Koqčaq,人名,大概是突厥语。

第3行:’rkydyqwn/arkidiaqon“主教”,在东叙利亚教堂里,主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铭文可知,该主教大概是位有名望的人,操突厥语,而且,主教可以结婚生子。


阿力麻里墓碑7

椭圆形灰色砾石,发现于阿力麻里古城,阴刻中空十字架和两边下方各1行叙利亚文,尺寸约为20厘米高,12厘米宽,图片曾发表于朱谦之著《中国景教》一书(图25),本人于2000年5月在新疆博物馆见到此碑并作了研读和描摹。

原文模拟:

标音:

1.’lyšb’

2.ṭlyt’

转写:

1.elišbā

2.ṭelaytā

图7 阿力麻里墓碑,阴刻十字架和两行叙利亚文,藏新疆博物馆,图版发表于朱谦之《中国景教》中之图25。

翻译:

“伊丽莎白,青年女子。”

注释:

第一行:’lyšb’/elišbā相当于现代人名Élisabeth“伊丽莎白”,这是景教徒极常用的人名,也出现于七河流域发现的景教徒墓碑中,参见CHWOLSON 1890,n°49,51和 xvii,CHWOLSON 1897,n°108,161,176,197。扬州叙利亚文景教徒墓碑中也出现过同样的专名。


阿力麻里墓碑8

灰色自然砾石,下部残断,面有十字架下配莲花座(残缺),两边各两行叙利亚文(不完整),阴地阳刻,大致的尺寸:高13厘米,宽19厘米,厚10厘米,现藏新疆博物馆,2000年5月本人在该馆见到此碑并作了描摹。叙利亚文部分不太清楚,无法识读。

     图8:阿力麻里墓碑,现藏新疆博物馆,牛汝极绘图。


 注释

滑动查阅

[1]黄文弼:《元阿力麻里古城考》,载《考古》1963年第10期。

[2] Abduqeyum Hoja,Serindia and Ancient Culture(in Uighur),Xinjiang People Press,Urumqi 1995,p.259.

[3]黄文弼:《元阿力麻里古城考》;复载《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9~332页;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年),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6~17页,图板VIII之6(石刻1523)、7(石刻1524)、8(石刻1525)。

[4]成振国:《新疆阿力麻里古城又发现一块基督教叙利亚文刻石》,载《文物》1985年第1期。

[5]牛汝极:《元代景教碑铭和文献中的叙利亚文突厥语语音系统分析》, 载《民族语言》2005年第3期。拙著:Nestorian Grave Inscriptions from Quanzhou,China,Journal of the Canadian Society for Syriac Studies,vol.5,2005,pp.51-67.拙著:《从出土碑铭看泉州和扬州的景教来源》,载《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拙著:Nestorian Inscriptions from China,in:JingJiao:The Church of the East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Germany 2006.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编排:杨春红

审核:陈 霞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域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