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院动态】“幸福与德性”——“幸福城市与美好生活”陈嘉映教授系列学术活动第二讲

请关注 城市大脑研究院 2022-06-22

3月4日晚,由中国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主办,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和城市大脑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幸福城市与美好生活”陈嘉映教授系列学术活动第二讲“幸福与德性”开讲。

陈嘉映教授用列夫·托尔斯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引出幸福的含义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理解,并以极具生活气息的案例分析了幸福的概念在古今和中外的差距。同时,在强调幸福和幸福感的区别中,陈嘉映教授反复提到幸福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心理,不是完全主观也不是完全客观的东西。因此改变人的心理不是好办法,只不过是使人产生了虚假的幸福感。但在人们无力来改变环境时,改变自己的心理似乎成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改变自身并不比改变环境更容易。

陈嘉映教授提出,在促成幸福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不仅希望结果,而且希望自己是促使结果产生的一部分。实际上很少有人也很少有事情是单纯的为了得到结果去做的,事实上绝大多数事情都是作为实现自身的一种途径。与此类似的,重要的不是快乐而是做的事情,但是在人们追求幸福的这么一种比较好的生活过程中,有时会过多地把这个概念用外在的方面来定义。在人们得到了一些东西之后,就会发现如果没有精神内容来充实它的话,实际上会更加空洞。

关于现在的幸福,陈嘉映教授指出在现今平民化的时代,中产阶级的幸福是相当当代的观念,对幸福的追求被奉为圭臬,但与此相对的,相当一部分人抵触幸福的观念,抵触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陈嘉映教授以现代主义宗师尼采的话,形象表现了抵触中产阶级幸福的学者们对平民社会平庸化的厌恶。

在充满哲学意味的探讨中,陈嘉映教授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幸福不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那什么是追求的目标?并在探讨中解释了以康德为代表的道德主义者们在主张道德的生活目标应是美德而不是幸福时,存在过于绝对和理想主义的问题。

除此之外,陈嘉映教授还在幸福与品格、广义与狭义的幸福、是否人人都追求幸福和幸福数字化等方面与师生们进行了广泛交流。在与师生的互动中,也对存在主义、幸福与贡献感、幸福与苦难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简洁但不失深度的讨论。

陈嘉映教授的讲座在充满哲学气息的同时,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在保留浓厚学术氛围的同时,将诸多艰涩理论生活化,释放出各种思想的魅力。让我们期待陈嘉映教授与浙大城市学院的下一次交流。

【研院动态】“谈谈快乐”——“幸福城市与美好生活”陈嘉映教授系列学术活动第一讲

【研院动态】与数字化时代共同呼吸 ——记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快讯小组

【数字社会·观点视角】浙大城市学院校长、全国政协委员罗卫东:依托数字化 让教育更均衡

文字整理 / 周柔希

今日编辑 / 陈恬乐

责任编辑 / 戴晟昱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