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为孩子行稳致远的“硬核”?

EDUTalk EDUTalk 2023-06-10

写在前面

作为参与先生创办两个公司,还能把两个儿子都养育得很好的Eason妈,绝对是中年老母亲中的典范。包括我们在内的很多妈妈,都很想知道她怎么做到创业成功,还能实现高质量的陪娃成长?


例如,当经历了三种不同学校的转换后,这位妈妈如何发现大儿子的特质,并陪伴他一路升级“打怪”,成功升入莱斯大学的?


再如,在她心目中,老二“特别稳”的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妈妈是如何通过各种观察发现小儿子的综合素质并认为他的可塑性更强?


还有,为什么她一直强调,人文素养是孩子成长中需要长时间培育的部分,并且认为这会是孩子一辈子行稳致远的“硬核”?



嘉宾介绍

Julia


在外企工作十多年,和先生创业管理企业十年,全职妈妈三年,继续各种学习与自我探索中;


大儿子灵动创意,正直细腻,现就读莱斯大学建筑学院,希望用设计带来温暖;


小儿子Eason就读国际学校初中,稳重淡定,热衷辩论、戏剧,喜爱哲学,相对哥哥的在天上飞的诗和远方,弟弟更显脚踏实地的务实稳健。



(以下为第一人称叙述)


童年初见特质端倪

一个天马行空,一个心如细发


老大的专业选择,其实来源于他从小对设计和搭建的喜爱,这种喜爱可能是因为爸爸曾从事的广告创意行业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 Julia大儿子分享建筑设计理念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2岁的时候,他用积木搭了一个很宏大又很精致的天线宝宝花园。再有就是5岁的一次画画,老师的评语说他是非常懂得处理留白和能用简洁线条表达画面的孩子,并认为他有艺术天赋。


到了读小学的时候,他开始喜欢画一些可以解决生活问题的小创意画。例如用小纸片画彩蛋,小纸片的画面是一个放雨伞装置的创新设计,还把它放在我们家鞋柜的雨伞架那。


到了初中,他师从一位旅法归国的教授画画。我发现他画的画跟别的孩子都不一样,不是强调美感或意念的纯艺术构图,而像是在画流程图,像一张工业图纸。我当时有种预感,这个孩子可能可以走建筑设计这条路。


而在得知他被莱斯大学录取的那天,我们也收到他初中就读的杨之光艺术中心的台历,台历上收录的是他9年级的一幅画作,一个类似无限回廊流转的建筑设计作品。我当时也觉得非常巧合,心想可能这个专业确实是冥冥中他自己的向往所至。


△ 莱斯建筑专业排名第一,是最小而精的建筑学院


对比起来,Eason的性格跟哥哥很不一样,他很善于观察,性格沉稳,综合能力较强,有领导者的素养。当初要转校时,Eason觉得无法跟他最要好的付老师说出告别的话,还纠结了好几天。因为在祈福英校就读的三年里,他已经呈现出很明显的领导力特质,三年级就成为学校的大队委,是老师非常得力的小助手。


跟哥哥从小爱涂鸦的特质不同,Eason明显更加偏爱阅读,小学的时候他就很痴迷《丁丁历险记》。我记得当时给他报读了一个很重视设计思维的线上课程,最后他迷上的是动手制作。


△ Julia小儿子Eason个人照


最有意思的是,我从中发现他对数学的极大兴趣,例如非常喜欢老师在课上讲的打折和促销这种生活中的经济学概念,也喜欢关于“通过一枚硬币理解数学概率”的实践课等等。


然后我还发现这孩子能活学活用。有一次我们一家去新西兰玩,在商场购物的时候,Eason通过自己留意到的打折信息,让我们在付款的时候节省了费用。从此以后,他就成了我们家购物或者出外就餐时付款信息单的审核员。

 


中学爱好大反转

哥哥视人文为至爱,弟弟爱上星空


老大到了高中之后,整个人突然大爆发一样,各种兴趣涉猎很广泛。其中变化最大的一点是他从小学的偏爱看科学书籍,过渡到喜欢人文社科类的书籍。


可能是重视学术的学校氛围给孩子带来了影响,我能感受到他在开始建构他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对整个世界的独立认知。


他喜欢学校的另一点还表现在很喜欢呆在学校。放学也在学校里呆着,参与很多社团活动,有时7点多了还在学校跟同学做情感咨询,我笑称他是在当“居委会大妈”。


△ Julia大儿子大学参加了摄影社,常为学校各种活动拍照


慢慢地,我发现他越来越崇尚自由,很重视对人的基本尊重,而且非常愿意帮助别人。例如虽然他自己第一次考SAT就获得1500分以上的好成绩,但是他看到朋友非常努力但没考到这个分数,而因压力而焦虑时他会非常难受,还为此流泪。


而Eason到了广贝则一如既往地发挥在小学时的特点: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也非常重视自己的学业成绩,也表现出偏向社科类的专业方向,在这种重视大人文和社科类的学术基础的学校,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 贝赛思国际学校南方演讲与辩论联赛现场(图源学校)


但是他在学校的变化也是挺大的,例如变得不怎么爱说话。有时会跟我抱怨:“妈妈,我觉得自己好孤独,同学们都喜欢聊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虽然我也可以参与聊,但那只是一种娱乐,不是爱好。”


去年国庆节,我们带Eason去骑马,那天晚上草原的星空非常的漂亮,然后孩子一边看着星空一边跟我说:“妈妈,我本来不想来骑马的,但能看到今晚的星空,这趟旅行我就开心了。”


我其实挺奇怪为什么一个偏爱社科方向的孩子会爱上天文探索,但有时候也会想,或许他是为了寻找更为本质的哲学思考,在构建属于他的认知和思维体系。


但我非常清晰的是,这个孩子应该不是走向科研探索的专业方向的,因为他更喜欢所学能与现实社会或生活结合,更喜欢通过对人与社会的思考来定义世界,科学虽然也喜欢但似乎不能燃起热情。


△ Julia和小儿子Eason的合照


哥哥的专业探索

引发梦想现实合一的培养意识


现在看来,两个孩子的自由成长,可能得益于我和孩子爸爸对他们不同个性的尊重,以及能够看到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并予以保护。


这一点可能跟我的家风有关系,例如我的父母,在我的成长路上就给予了我很多自由,也相信我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考上大学。从中我体会到“相信才能看到”的力量,所以我也一如既往地相信孩子。


当时老大在画室画流程图时,我就问过老师,这孩子的专业方向会不会是建筑设计?老师说先不用给孩子定框框,让他多去看多去想。我当时不理解,现在看老师是说得非常对的。


当不被干扰和压抑的特质在合适的氛围和土壤生长,假以时日,就会产出超乎想像的成果。事实上,我也没有去抓孩子的刷题提分,但是貌似到了某个点上(或许是清晰了专业方向了),孩子自己就会全力以赴。


为了明确他是否真的喜欢建筑设计的方向,爸爸会找一些建筑大师跟哥哥喝咖啡,让他明白学建筑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是非常辛苦的,但孩子的笃定说服了我们。


△ Julia大儿子分享想法


当然,他选择莱斯大学并放弃了康奈尔大学OFFER的理由也让我们很欣喜,我们发现他并不会因为康校的名校光环而动摇内心的想法,而是进行了充分了解和思考后的选择。


首先他是奔着莱斯的建筑学专业足够POWER而去的,这是一所非常注重专业素养培育的大学;其次他认为学校的同一个专业才30多位学生,师生比1:5,这样小而精致的环境非常有利于他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但是到了大学后孩子的“画风”又突变了:首先修了门艺术史,然后因为医学伦理专业的教授又喜欢上心理学,半个学期后的某一天又突然跟我说,“我不想学建筑专业啦,建筑学习太职业化,虽然还是喜欢但不想只限于此。”


我完全明白,他其实是不想被定义,不想被专业框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去了大学有变化,不想太职业化,其实说明他在思考在继续探索,又在找新的“诗和远方”。但另一个层面上我又担心,那会不会是他不了解现实社会的一种自我放飞的假想。


△ Julia大儿子个人照


于是我们建议他暑假回来,跟真实社会链接一下,通过实习了解专业所在的产业发展等等。而爸爸的想法是要把他拉到现实里,不要过于“艺术风”。


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孩子从小对自由的那种向往,已经长成他的价值观了,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却总是把这些它当成一个孩子不成熟的表现。所以我在思考的是,要如何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保护和支持他把内心的梦想一步步实现,与此同时,又不至于让孩子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脱离现实?

 


人文素养

或许最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力


梦想和现实的平衡其实并不好把握。如果过于活在梦想里,人会变得很轻,没有了现实感,不能解决真实社会的问题,可能会陷入无法创造价值的状态中;但是如果过于现实,目标感太强,生活中没有了诗与远方,精神世界又会过于贫乏,可能也会导致创造力不足,不见得会真正行稳致远。


但是,在这个理性的、物化的、过于标签化的社会里,我们要如何保护孩子,以便于他们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属于一个人的生命里本来就存在的最原始的力量?包括我在内的不少成年人都能懂得,这个声音如果不被外界干扰的话就容易被听到,但当干扰过多或外部力量太大太权威的话,可能孩子内在的声音就变小甚至没有了。


△ Eason参加辩论赛现场照片


在接触了很多中西不同课程体系及教育理念之后,我真正意识到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人的一生厚实而宽阔的根基,不论将来在人文领域还在科技领域都能支持人的长远发展与成长。


最近在阅读西方现代思想史时,我也会和孩子探讨,一个人能自主和自控,能够听从内心的声音去探索和实践,才能充分感受到自由,也才能产生更强的力量去追求梦想和挑战不可能。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让孩子明白社会的规则,并懂得这个规则背后的含义,从而能够从内心上尊重规则。或者有一种更加具有普适性标准的基于人性的判断力,去审视不合适的规则并有力量推动改变。


当孩子的内在和外在慢慢形成统一的时候,才会迸发出自我实现的力量,这种时候的生命力绽放是美不胜收的。


于是,我一直试图去国外找一些更高阶的人文课的课程,让Eason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内外合一和兼容并蓄。非常幸运的是,我对接到英国的教授给他和有同样喜好的同学开了若干的人文素养课程,例如关于古典文学和西方历史,以及它可能引发的哲学思考。


△ Eason获即兴表演比赛第一名


当我看到通过人文素养课程学习后更加具有批判思维,更加包容和更加“稳”的Eason时,我是非常欣喜的,也更加确定人文素养学习对一个孩子成长的作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就像我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当中所读到的这句话:“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持续地向学生提供进行价值判断的机会。”


△ Eason参加辩论赛现场照片


写在最后

在访谈中我们再次验证,一个孩子的成长,最能够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就是家长的素养、家庭的氛围。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找到了和我们的价值观相同的家长:认同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推动它被更加广泛地接受。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之前我们对广州诺校杨琳琳校长的专访中,她也特别强调“我们要给予孩子相信自己的信念”。


点击阅读:为什么我们要给予孩子相信自己的信念?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如果有更多本文专访这样的家长,她所心心念念的学校与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合一,就能得以实现了。


因为我们都共同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具备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力,愿意付出努力以及参与制定规则,能够有足够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在择校信息洪流中,如何分辨真实性?湾区探校团深度专访校长、老师,在校家长和学生,尽可能展示最真实的教育现场。陷入两难之选,需要专业的帮助?扫码填写择校规划自测表,我们将根据您的需求提供匹配的解决方案。

“湾区探校团”帮助你获取更全面的学校信息,用真实的例子,传递最实用的经验。助力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