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是个超级大泡沫?
你相信一个生产手掌大小的塑料玩具品牌,能年赚16亿吗?
去年六月,潮玩品牌泡泡玛特正式提交招股书,准备香港上市。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泡泡玛特营收分别为1.581亿元、5.145亿元、16.834亿元,2018和2019年的营收增幅分别为225.4%、227.2%,连续两年保持超高速增长。
2017年至2019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56万元、9952万元、4.51亿元,净利润3年暴涨近300倍。到了2020年,泡泡玛特估值已经超过了175亿。
但事实上,在2016年前,泡泡玛特都还处于亏损状态,能够让其一举“咸鱼翻身”的原因,是其在2016年推出了一种新的产品形式——盲盒。
盲盒一经推出,迅速火爆全网,形成现象级的产品案例,甚至逐渐在中国发酵成为了一个千亿市场:2019年8月,天猫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每年有20万硬核玩家,一年在盲盒上花费超过2万块。有些疯狂的消费者,一年甚至要花上百万。
然而,近期的盲盒市场,却渐渐有了“降温”的趋势。
近期,泡泡玛特被爆出多款新品已经涨价,从59元/盒上涨至69元/盒。业内人士表示,新品突然涨价背后是泡泡玛特业绩增速出现疲软的表现,不排除是通过提价来提振业绩。
对于泡泡玛特的这一举动,真爱粉们表示并不买账。在微博、小红书、盲盒交流群等社交平台出现了大量老粉们对于泡泡玛特的吐槽,不仅有近期涨价的问题,还涉及品控、售后等等方面。
甚至有玩家在得知涨价消息后,立刻发帖表示弃坑:“再见吧那就,本来就贵,还要涨价”“据说以后的都要涨价,我觉得我承担不起,快退坑了。”
c
其实,盲盒经济大泡沫的破裂早有端倪。
首先是质量和品控问题。截至2021年4月27日,黑猫投诉平台上相关泡泡玛特的投诉达3540条,问题集中在假冒伪劣、虚假宣传、过期库存商品、隐藏款延迟发货等。
新华社此前发表评论称,当抽盲盒成为一种风潮,就有可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假冒伪劣、过期库存商品乃至违法违禁物品也随之冒出。“盲”盒不能“瞎”卖,更不能假借一个“盲”字来损害消费者权益。
其次,盲盒市场已经开始慢慢“变味”,呈现证券化趋势。一些经典、限量款玩偶由于其稀缺性,一旦出现在二手交易市场,价格便会暴涨几十倍。这导致中间商嗅到了高额利润的商机,开始囤货抬高价格,人为制造稀缺性、误导消费者,导致盲盒二手市场乱象丛生。
浙杭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姜海斌对此表示:“盲盒最大的魅力在不确定性,最大的问题也在不确定性上。
它的游戏规则需要透明,需要告别不确定性,避免模糊操作。”而现如今盲盒市场的乱象丛生,间接性劝退了大批新老玩家。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是玩家的“爱”正在消失。
华金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盲盒玩家中,18-34岁用户占比约78%。而这类年轻人面对潮流事物,跟风成为了本能,但这种“爱”就像龙卷风,来的快去的也快。
即便是稀有的隐藏款,玩家看了几年之后,也难免会审美疲劳。而客观上来看,每个玩家家中能容纳的盲盒数量有限,不停转卖又费时费力,因此难以持续购入。
东吴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潮流文化迭代过快,泡泡玛特的核心IP生命周期老化加速,将直接影响公司业务。
疫情也加速了这种“爱”的消失。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表示,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大家除了衣食住行基础性的生活支出之外,可能这种增长性的需求、补充性需求和娱乐性需求降低,导致泡泡玛特营收开始下降。
盲盒经济的破裂,直接反应在了泡泡玛特的股价上。
过去一个月,泡泡玛特市值经历了一波惨烈的腰斩,从最高点的107港币跌至58港币。谁都没想到,泡泡玛特股价下跌的速度,和其走上神坛的速度一样快。
毕竟,人是健忘的动物。在这一波热潮过去后,泡泡玛特也许会像所有被迅速追捧又被迅速遗忘的潮流一样,被淹没在时间的洪流里,也许会找到其他生路,扭转局势。
但无疑,轰轰烈烈的“盲盒时代”,已经悄然走向了落幕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