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盲盒不能“盲”风险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10-09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一碰、两碰、三碰,再加三袋”“许愿成功加拆,老板欧气满满”……这段时间,一种名叫“乌龟对对碰”的盲盒玩法在直播平台迅速走红,有些网友点进去就舍不得离开,犹如遇到“新型时间消失器”一般,直呼“上头”。


盲盒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早已遍地开花。大到购物商场,小到文具店铺,都能见到盲盒的身影。随着玩法的演变创新,它再次成为网民眼中的“显眼包”。不禁想问,盲盒有啥魔力?为何如此让人“上头”?


某品牌卡牌盲盒 图源:“央广网”微信公众号




国内盲盒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最初以集卡的形式出现,消费者集齐卡片就可以兑换礼品,比如80后、90后童年记忆中的干脆面集卡,就曾在学生群体中极为流行。渐渐地,盲盒成为商家处理库存的一种营销方式,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获知具体商品样貌,只有购买并打开后才能揭晓其真面目,为购买过程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如今,盲盒商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办、潮玩,还拓展到美妆、零食、文具等领域,商家通过与流行文化、动漫、电影等结合,推出联名款、限定版、隐藏版等稀有款式,试图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不光在线下,线上也是“万物皆可盲盒”。在直播间里,不少穿戴甲、微缩仿真食玩等小众商品也是销量惊人,甚至供不应求。有网友打趣称,“这些东西早年间放在两元店都入不了法眼,可一旦摆到镜头前,就能轻松吸引目光”。


有人化用电影台词来传递盲盒带来的乐趣:“生活就像一盒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开出的是什么。”盲盒最大特点在于一个“盲”字,其购买过程类似于一种心理奖励机制。每次打开盲盒都是一场“小冒险”,假如“开”出心仪款,就会心生愉悦;没有抽中理想的款式,那种略带失落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也会驱使人继续不断去尝试。


有网友认为,盲盒提供的情绪价值可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笔者打开某个火热的盲盒直播间发现,主播还会不断给予消费者正向鼓励,用“欧中了”“恭喜老板”“加拆一个”等措辞渲染氛围,让人觉得“赚到了”“有被治愈到”。


随着关注盲盒的人逐渐增多,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圈层。玩家们说着一套独属于盲盒圈的“行话”,或“晾晒”自己的“盲盒大军”,或进行交换交易,使得盲盒仿佛成为一种社交货币,串联起不同个体,让他们逐渐建立起群体身份认同,找到归属感。


一些地方出现“脱单盲盒” 图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诚然,盲盒作为新兴营销模式,不仅丰富了多元消费体验,也成了人们追求新鲜感、满足好奇心的文化体验。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


部分买家消费心理发生“异化”。从表面来看,盲盒消费只是一种市场行为,但其本质却是“情感满足”与“理性消费”这两者之间的博弈。其核心魅力在于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也可能让人陷入非理性消费的陷阱。它能激起猎奇、攀比的心理,容易让人忽视实际需求,从而过度消费。当购买盲盒逐渐变为习惯,甚至走向“成瘾”时,原本纯粹的娱乐消遣需求就发生了“异化”,衍生出一种类似赌博的心理。


特别是对于消费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辨别能力尚不成熟,极易被攀比炫耀心理带偏。不少新闻报道,部分学生沉迷于卡牌盲盒游戏,为集齐各种“稀有卡”“典藏卡”忘乎所以,不能自拔。


不良商家“盲视”经营规则。在卖方市场上,一方面,有些商品“货不对板”。为了追逐更多利益,有的以“盲盒商品性质特殊,售出不退不换”为借口,将盲盒当成清库存工具,把各种劣质三无产品“一塞了之”,卖家秀高大上,买家秀却让人直呼“上当”。


另一方面,销售服务可能“层层设套”。比如,少数卖家冒充官方认证店铺,在收款后玩“消失”,让买家求助无门;有的利用信息优势虚构商品的稀缺性,通过抛出“隐藏款”“绝版”等极具诱惑力的字眼,哄抬价格,诱导买家进行不必要的消费;还有的在直播后台“暗箱”操控,随意改变抽取结果。


这些盲盒营销的种种套路不仅违背了市场交易的诚信原则,更触碰了法律底线,带来重重风险。而玩家们本期待在这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游戏中收获快乐与满足,最终却变成被无情收割的“韭菜”。


漫画 图源:新华社




有研究机构分析,国内盲盒经济的发展依然是“未来可期”。那么,如何既享受盲盒带来的精神乐趣,又让市场健康发展?


追求新鲜刺激可以理解,但谨防好奇心变“无底洞”。消费者自身应当认识到盲盒消费理应量力而行,在购买盲盒时设定预算上限,避免受“赌徒心理”影响而过度消费,比如设置盲盒消费限额、限制单次购买数量等。对于未成年人,家庭学校应当加强引导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盲盒背后“单车变摩托”的概率微乎其微。


创新营销方式无可厚非,但物“盲”不能心“盲”。盲盒归根到底卖的还是商品,玩法是“包装”后的营销方式,而非劣质产品浑水摸鱼的手段。商家还应将重心聚焦到商品本身,把产品质量摆在第一位,或注重产品的文化价值,或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设计和营销中,等等。有效传递品牌口碑,才能留住消费者的心。


应该鼓励新兴经济业态,但标准规范少不了。市场监管方应规范经营秩序,紧盯那些交易不透明的“雾里看花”行为,对虚假广告和产品质量问题零容忍。网络平台也应加强对上线盲盒的审核“体检”,通过剔除不良产品、设置身份识别等,避免未成年人上当受骗。去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对盲盒禁售清单、抽取规则、售后保障等作出规定,特别是完善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的相关机制。


盲盒消费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年轻一代消费心理的变迁,它不必被妖魔化,但也不该受到过分追捧。毕竟,生活中真正值得期待的应该是我们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成果。当我们内心充实之后,盲盒不过只是锦上添花的“小确幸”。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