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高校应急语言教育对策研究

曾凤珠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
2024-09-09
    

作者:曾凤珠(硕士,助教,从事大学语文、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汉语、阅读与写作研究。

来源:《豫章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摘要:应急语言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对于高校来说,探索精准、高效的应急语言教育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高校需要适当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方向,提升紧急危机事件语言应急能力,通过树立应急语言储备观、增强大学生应急语言服务意识、建设高素质应急语言高校教师队伍、探索创新的应急语言教学方法、专注应急语言技术研发等手段培养高素养的应急语言大学生队伍,切实解决未来突发事件中的应急语言问题。

关键词:应急语言;教育对策;语言学跨学科;语言技术


庚子年交替之际,疫情突袭武汉,全国百姓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抗疫,终于战胜了疫情。此次抗疫,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治理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语言能力既是我国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应急治理能力的体现。应急语言服务响应机制为疫情防控提供了语言支撑,但仍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援鄂抗疫医护人员由于不懂湖北方言导致在语言沟通方面有障碍,凸显了语言应急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性。因此,提高我国应急语言综合能力迫在眉睫。应急体系和高校应急语言人才培养体系都是国家应急语言综合能力的一部分。作为高校,采取有效的应急语言教育对策,提升应急语言教育水平,能够让应急管理工作更加顺畅。


一、应急语言概念

新冠疫情已肆虐许多国家和地区,各国发布疫情信息、探讨治疗方案、交流和分享防疫经验,都要依靠语言的媒介。应急语言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催生出如沟通失效、信息失真、用语失误等各种语言问题。随后,学术界开始关注应急语言的研究。应急语言(emergency language)是指在危机环境中用于应急救援或危机沟通所使用的语言,包括国家通用语、民族语言、方言、外语、手语等。就学科而言,应急语言学(Emergency Linguistics)是一门新兴语言学分支,由应急语言理论、应急语言应用、应急语言教育等部分构成。张天伟在《国外应急语言研究的主要路径和方法》一文中指出:“应急语言指的是在突发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共事件中,为政府和民众的各种防控监测、救援处置活动提供便利服务的语言及其实践系统,包括应急语言产品、应急语言服务、应急语言策略等。”王铭玉也提到“应急语言”是一个特殊领域、特殊用途的应用语言问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生活工具,它对语言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所强调的应急语言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指紧急援助突发事件过程中所需的交际工具,包括应急语言学理论、应急语言技术、应急语言服务意识等。


二、应急语言教育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的提出

国外学者较早研究应急语言实践,对抗灾、防灾、救灾语言技术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灾难多语言沟通及翻译的功能研究(Seeger, 2006; FischerⅢ, 200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Action-Aid, 2013; O'Brien, 2020),主要包括危机沟通失效后的不良后果;应急管理部门在发布信息和预警过程中遇到多门语言沟通障碍及翻译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国内有关应急语言研究最近几年开始起步,滕延江(2018)指出,紧急情境下的语言服务工作是考验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王辉(2020)提出,应急语言能力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蔡基刚(2020)对应急语言服务与应急语言教学进行探索。我国高校应急语言教育对策研究却很少,这也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应急语言教育意义

李宇明(2020)指出:“我国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建设仍是语言文字事业的突出短板,亟待提升。”全面快速提升我国的语言应急能力,构建完善的社会应急语言服务体系,首先就是为我国公民提供专门的应急语言教育服务,做好非应急时的常态化基础训练和教学。应急语言教育不仅是多语种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更是一种国民素质教育。应急语言教育仅靠临时支援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及学校进行专门培养,高校的任务责无旁贷,不仅要纳入高校教育体系,最好还能纳入普通话口语课程、公共外语课程、专门的应急语言课程中。

以前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结构,应急语言问题研究很少,较少注重语言的实用性。重视应急语言研究,设立应急语言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应急语言专业人才,开展语言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大数据研究,势在必行。培养这方面相关专业的人才,高校是一股强大的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应急工作还是传播中国声音,当代大学生都是主力军。所以,我国高校应急语言教育是语言服务的重要分支,对语言服务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高校应急语言教育对策

提高我国应急语言水平,一定要做好应急语言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为了满足社会当前和未来的应急需求,既要增强我国大学生的专业应急语言能力(包括普通话、方言、医疗用语、航空用语等),也要提高其应急技能,培养一批又一批“技能型+专业应急语言”和“语言型+专业应急技能”高素质人才。我国高校是应急语言教育的重要阵地,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语言教育模式亟待完善。高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语言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涵盖高校各个学历层次,满足国家对应急语言人才质和量的需求。本文借鉴世界各高校应急语言教育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当代高校应急语言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树立应急语言储备观

危机时期的语言呈现多样性,这对我们当代的语言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提高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国家要制定应急语言预案,高校要树立应急语言储备观。首先,可以设立应急语言专业课,开设应急语言跨文化交际课程、应急语言心理课程及医学、海事、安抚等基本知识课程,培养“专业应急语言+技能型”人才;还可以设立公共外语课程,可在医学、海事学、社会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开展,培养“专业应急技能+语言型”人才。高校可建立多学科应急语言人才数据库和应急语言智库平台并实时更新,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加快培养高素质应急语言专业人才,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急素养。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 要增强大学生应急语言意识。应急语言能力只在突发事件中才起作用,高校应急语言教育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一项储备工作,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可能会有偏差。为了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应急语言能力,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应急语言学氛围。第一,我国高校应加强应急语言知识宣传,比如可以制作应急语言宣传手册,在新生入学教育时或开主题班会时进行宣传;还可以在校园网、校公告栏、教室后面的黑板等平台上适时宣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应急语言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应急语言意识。第二,新形势下,建议将应急语言知识、应急语言技术等写进高校语言类教材,以此铸牢高校大学生的应急语言意识。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应急语言知识,提升应急语言素养和应急语言服务能力,能够在未来的突发事件中及时得到救助和救助他人,形成万众一心应对公共危机的良好信息生态环境。

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校教师在应急语言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地借助网络媒体有效有序地学习,并对应急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在学习简明汉语时,归纳出哪些是重点字、词、句法,从而能够高效地学习应急语言知识。应急语言课程实质上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在课程中一定要重视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以通过现实情景创设的方法进行交际,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3. 倡导积极的评价机制。高校在原有的测评机制上,还可增加口头表达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

(三)建设高素质应急语言教师队伍

1. 高校需制定制订中长期应急语言教育规划、科研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计划,做到应急语言教育有章可循,重点抓好一批应急语言教育院系或专业,例如语言学专业、特殊人群手语和盲语专业等。高校要提升应急语言科研水平,需要稳定的研究经费作为支撑。高校教师要加快简易语言、受控语言研究,研究理论的同时,实践研究也必须跟上,鼓励前瞻性、战略性、对策性研究,提倡跨学科及协同创新研究。高校制定应急语言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向教师申明,使他们在授课和制订课程计划时目标更加明确。

2. 建立应急语言优质师资库。打造中外精英师资团队,吸引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语言人才,发挥人才聚合效应,加大应急语言师资的培训力度,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高校教师自身树立应急语言教育意识,教师应以应用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主动研究应急语言教育原理、教育方法、计算机技术、教育实践等多学科知识,成为复合型应用型教师人才。

3. 建设应急语言特色课程体系。高校要加强突发公共事件语言应急研究,遴选优质教材加以推广,利用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名师金课堂”。例如专家可以向国外学习,也为汉语构建最低限度语言。“最低限度语言”(Minimal Language)是世界主流语义学流派之一——自然语义元语言学派近年来提出的新主张。我国的专家可以试着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沟通、信息传播、信息发布等可能使用到的话语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搜集具有简易性和普遍性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撰写简明应急汉语教材。以新冠肺炎的命名为例,此前有各种“不明原因肺炎”“新型冠状肺炎”“冠状病毒肺炎”“新冠”,最后用了中文简称“新冠肺炎”和英文简称“COVID-19”。此外,高校还要打造“应急语言理论”“应急语言实战”“语言技术”等特色课程群。根据社会需求,把应急语言综合素养融入相关课程内容,比如学习简易应急汉语、应急事件中的舆情监测、应急语言沟通等,加强备急语言人才服务意识、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为将来的应急事件服务。

(四)探索创新的应急语言教学方法

根据我国的国情、世情、时情,高校要与时俱进,不仅更新应急语言专业的教学内容,还要不断探索创新的应急语言教学方法。

1. 实践式教学。目前,突发事件频发,应急语言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急语言教育要建立应急语言定期实践训练机制,不仅做好前期的预备工作,更要模拟现场做好实训工作,例如可以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或模拟情景演练,建立突发公共危险事件实习实训基地。应急语言教育应当开展社会实际调研、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使高校大学生所接受的应急语言教育,不仅能通过学校或者社会的测试,更能随机应变地处理实际问题,最好还能处置各种复杂的危机状况。适当分配应急语言相关学科训练内容,最大程度上减少未来的不必要损失。在实践中强化训练,学生既能正向思考,也能逆向思考,达到应用自如、灵活变通的地步。

2. 跨学科教育。应急语言具有跨学科、交叉学科属性,已有的学科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对于宏观层面,如应急语言服务、应急语言翻译、应急语言教育、应急语言研究、应急语言信息处理、应急语言术语等问题,语言学的传统研究范式难以应对。我国高校需完善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机制,设立专门课程或专业方向,采用专业课、选修课、社团等形式,储备多语种(汉语、外语、方言、手语等)、跨学科(医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关系、生命科学等)应急语言服务人才,满足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语言应用、语言善后等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学习众多学科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在多门学科中获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持续地学会必要的实践技能。

3. 数字化教学。疫情过后,数字化教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应急语言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样需要探索数字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应急语言教育同样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支撑,教育者要在实践中探索数字化教学方法和模式,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贡献。因此,要加快建设应急语言数字化教材,开发更加符合教师和高校学生需求的应急语言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和教师主动尝试应急语言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开发应急语言微课资源,建立应急语言教学资源库、网络虚拟实验室和虚拟突发事件场景,逐渐探索应急语言相关课程“智慧课堂”的教学方法。

(五)专注应急语言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应急语言服务平台的建设必须依托现代高科技成果。应急语言应与高科技密切结合,能在紧急状态下使语言服务配置达到最优化,发挥应急效能,还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高效助力应急工作。高校需专注应急语言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开发应急语言监测技术、翻译技术、传播技术,重视对计算机监测、机器翻译、文本/音频检索技术、语料库和语言资源库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制作一些音频、APP,视频、电子书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将来的突发公共事件或重大灾难事件中。

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走产学研发展道路,高校的应急语言教育也必须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校应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和研发应急语言技术产品,比如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北京、武汉等地高校与商务印书馆及一些科技公司共同携手研制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包括抖音版、微信版、即时翻译软件、在线方言服务和服务系统等。

我国高校需加快促进应急语言教育与校园人才培养、文化建设、贡献社会等有机结合,全面推动以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有助于解决未来突发公共事件多语言障碍,能够高效助力应急工作,为将来的灾害信息发布和预警等应急工作做好准备;同时,有助于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语言沟通、传播及舆论引导能力,用百姓听得明白,易于接受的方式做好中国表达,讲好中国故事,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总之,我国高校要重视应急语言教育,培养各领域应急语言人才,有利于应急沟通,满足社会需求,国家需求。

[ 基金项目:豫章师范学院校级课题“我国高校应急语言教育对策研究”(编号:YZYB-2019)]


编辑:李念慈投稿:yingjiyuyan@blc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