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倡议将“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无性吸引之声

无性吸引之声 无性恋之声 2023-03-08

文|冯卓凡


大家好!我是无性吸引之声的创始人和执行主任冯卓凡。


相信许多朋友已经注意到了,我们机构正在推动“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同时机构名称也逐步变更为“无性吸引之声”。


为了更好地说明推动正名的原因,厘清误区,消解疑惑,在结合社群伙伴们的反馈意见,并听取本机构有关工作人员建议的基础上,我写作了这篇倡议理由书,并在此正式发布。


为便于读者阅读,我将相应结论撷取于文首。


本文主要结论


(一)推动“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同时“灰色无性恋”“半性恋”相应地正名为“灰色性吸引”“半性吸引”,“有性恋”相应地调整为“有性吸引”。


其中,“无”和“有”不应从绝对数量的意义上理解,而应从整体性质上判断。亦即,灰色性吸引属于无性吸引光谱。


(二)使用“性吸引倾向”来专门描述性吸引的倾向,而“性倾向”一词易产生歧义,应当减少使用,或者在不会产生歧义的语境下使用。


同时,使用“泛性/双性/同性/异性/……性吸引”的表述方式,来描述性吸引的具体的性别指向。


(三)“泛/双/同/异/……性恋”应理解为概括性术语,并非有性吸引有浪漫人群专属,而应涵盖多种情形。


只要性吸引倾向和浪漫倾向中有一项的性别指向符合描述,即可相应地自称“~性恋”。(“无性恋”“半性恋”等表述应予废止,不涉及此项结论。)


(四)建议大家在描述一个人的取向时,区分性吸引和浪漫吸引进行描述,比如对于主流的异性恋,建议描述为“异性性吸引+异性浪漫”。


本文的章节结构如下:


第一节    现有“无性恋”表述的缺陷

第二节    使用“无性吸引”表述的优越性

第三节    如何理解“有”和“无”

第四节    使用“性吸引倾向”来描述一个人性吸引的倾向,使用“~性性吸引”来描述性吸引的具体的性别指向。

第五节    “无性吸引”表述与“无浪漫”表述的融洽性

第六节    “无性吸引”表述与“泛/双/同/异/……性恋”表述的融洽性

第七节    结语


为突出论证的严肃性,除图片论据外,正文部分不插入配图,恳请读者理解。


特别说明 考虑到“无性恋”表述的使用人数较多,推动正名还需要时间,因此我们暂不变更本公众号的名称(会在之后适时完成变更);但我机构的名称已确定为“无性吸引之声”。


01


现有“无性恋”表述的缺陷


正如Heterosexual被译作“异性恋”、Bisexual被译作“双性恋”一般,Asexual被“自然而然”地译作了“无性恋”。


但是,这种看似“合乎直觉”的翻译思路,恰恰表明了许多人并没有理解Asexual的含义及内涵。


从中文的角度来看,“异性恋”“双性恋”等词汇应该说是以“恋”作为中心语的,而从大众的理解来看,当大家谈论这些词汇时,大概都是将“情感”“爱慕”“浪漫”等包含在内的。


我在网页上的检索结果,也基本上印证了这一点,如下图。


相关网络搜索情况截屏


我们应当认识到,Asexual是指从未或很少感受到性吸引的情形,而这与对浪漫吸引的感知情况无关。


在这种情况下,“恋”在译名中的出现就显得莫名其妙、毫无依据了。


采取“无性恋”的译名,会使得许多人认为Asexual是指什么性别都不喜欢的情形,从而抹去了许多社群伙伴对于浪漫吸引的感知。


反过来,因为“无性恋”的译名,也会有许多人认为Asexual伙伴是想谈“无性的恋爱”,而这也与实际情况不符。


比如,也有许多社群伙伴同时是从未或者很少感知到浪漫吸引的,亦或者不希望走入浪漫/亲密关系。


再如,不少社群伙伴在进入一段浪漫/亲密关系后,愿意接受与对方发生性关系。


还如,对于属于Asexual光谱中的Demisexual(半性吸引)伙伴来说,当TA们形成了较深的情感联结后,便可能会感受到性吸引。


因此,基于“无性恋”的译名而形成的关于“无性的恋爱”的认识,是需要被纠正的。


使用“无性恋”的译名,还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


这是因为“~性恋”的表述中有“性”又有“恋”,带有浓厚的性吸引与浪漫吸引必然“绑定”的色彩,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错误的。


作为需要倡导“分离的吸引模型”的本议题,继续沿袭这种表述方式,无疑显得极为讽刺,同时也丧失了本议题的主体性和话语自主性。


综上,我认为“无性恋”表述所存在的缺陷已经得到了充分论证。


02


使用“无性吸引”表述的优越性


在完成了第一步的论证之后,接下来,我需要论证使用“无性”“无性倾(取)向/无性向”这些既有表述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最终选择推动正名为“无性吸引”的原因。


在社群工作中,我注意到一些伙伴会使用“无性”来表明身份,但正如上文所言,不少Asexual伙伴在一定情况下是愿意接受发生性关系的,因此“无性”的表述在总体上不符合社群的实际情况。


那么,为什么不使用“无性倾(取)向/无性向”的表述呢?这主要有如下两个原因:


第一,从大众的认识来看,“性倾(取)向”或“性向”往往会被认为包含了浪漫吸引,而不是仅仅描述性吸引。


亦即,这里的“性”可能会被理解为“性别”,即指代所喜欢的性别,从而“性倾(取)向”或“性向”可能会被理解为对“喜欢哪种或哪几种性别”的描述。


第二,同样从大众的认识来看,当大家谈论“性倾(取)向”或“性向”时,大概都不会意识到还存在着“浪漫倾向”。


因此,如若推广“无性向”之类的表述,无法促进大家认识到分离的吸引模型,相应的倡导意义显得有限。


综上,我认为使用“无性向”之类的表述是存在不足的。


同时,考虑到如果创制过于新颖的词汇,比如参照“(无)浪漫情节”创制“(无)性情节”一词,恐社群及大众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我最终选择了推动正名为“无性吸引”。


选择这一表述,突出了“性吸引”这一本议题的核心要素,表明了本议题是关于从未或很少感受到性吸引的议题,既简洁明了,又突出了主题。


同时,当大家看到“无性吸引”时,大概便会思考这其中为什么会有“吸引”一词,从而就会了解到什么是吸引,什么是性吸引,进而了解到浪漫吸引,以及感官吸引、审美吸引等等,也就是会由此而了解到分离的吸引模型。


这方面我认为有着很重要的倡导意义。


相应地,“灰色无性恋”“半性恋”应正名为“灰色性吸引”“半性吸引”,“有性恋”应调整为“有性吸引”。


这方面的意义应该说也是明显的。


比如“半性恋”,从中文角度来看,人们往往难以理解其文字含义,而在正名为“半性吸引”之后,便比较明确地体现了“一个人只会在形成较深的情感联结后感受到性吸引”的含义。


综上,我认为推动“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03


如何理解“有”和“无”


在前期与社群伙伴们沟通时,有朋友提出,原表述为灰色性向而现在正名为灰色性吸引的伙伴,是否会被归类为“有性吸引”的情形?


灰色性吸引的伙伴和从未感受到性吸引(一些人称之为“狭义上的无性吸引”)的伙伴有一些共享的经验,尤其在有性吸引作为主流的背景下有着一些共同的诉求,因此灰色性吸引群体常常被纳入无性吸引社群和议题。


显然,灰色性吸引是应当属于无性吸引光谱的(或者说,在性吸引光谱上更接近无性吸引的一端),而倘若被误解为有性吸引的类别,无疑与我们的倡导方向相悖。


对此,我查阅了相关字(词)典,并提出“无”和“有”不能从绝对数量的意义上来理解,而应从整体性质上来判断。


“有”在中文里可表示“多、大、程度深”,如“有学问”“有爱心”“有能力”。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通过苹果系统提供的“词典”App查询),这一含义在中文里是存在的。


因此,“有性吸引”应当被限定地理解为“明显或较多地感受到性吸引”的情形,而灰色性吸引的伙伴虽然可能也会感受到少量的性吸引,但是不能被因此划入有性吸引类别中。


我在苹果系统提供的“词典”App中设置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于“有”的释义


相应地,“无”可以根据上文分析的“有”的含义做相反解释,并可选取其在中文里表示一般否定(相当于“不”)的含义,强调对有性吸引霸权之否定。


因此,较少感受到性吸引,仅在特定情境下感受到性吸引,或者性吸引的强度(Intensity)低到可以忽略并在关系中也不是必需的伙伴(即灰色性吸引群体),仍然属于无性吸引光谱,而无性吸引社群也应当欢迎TA们加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于“无”的释义


04


使用“性吸引倾向”来描述一个人性吸引的倾向,使用“~性性吸引”来描述性吸引的具体的性别指向


在推动“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的情况下,相应地,我倡议使用“性吸引倾向”一词来描述一个人性吸引的倾向。


相对于使用“浪漫倾向”来描述一个人浪漫吸引的倾向,不少人也会使用“性倾向”来描述一个人性吸引的倾向,但如前所述,这“性倾向”一词是容易产生歧义的。


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在中文里,“性”与“性别”并非严格区分。


比如“女性”一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在中文里都只会说“女性”,而不会说“女性别”。


同样地,“性倾向”一词尽管以“性”字开头,但并不见得就会被理解为性吸引的倾向,而是更有可能被理解为“一个人倾向于喜欢哪种或哪几种性别”或类似含义。


百度百科“性倾向”词条的解释,基本上印证了这一点。


百度百科“性倾向”词条截屏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性吸引倾向”一词来具体地描述性吸引的倾向,显得极有必要。


现有的“性倾向”一词因为存在歧义,相应地应当减少使用,或者在不会产生歧义的语境下使用。


对于能够感受到性吸引的人群,我进一步建议使用“~性吸引”的方式来表述其性吸引的具体的性别指向。


比如,一个人的性吸引指向同性,那么我们便可以说这位朋友是“同性性吸引”者,其余“泛性/双性/异性/……性吸引”以此类推。


而如果是灰色性吸引的伙伴描述自己性吸引的倾向(如存在这方面的需求),则可以表述为“泛性/双性/同性/异性/……灰色性吸引”。


需要注意的是,“~性性吸引”中的两个“性”字均不能省略。


在前期与社群伙伴们沟通时,我注意到一些朋友会使用“双性吸引”“同性吸引”等等表述,但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在这里,前一个“性”系指代“性别”,即性吸引所指向的性别;后一个“性”才是性吸引的“性”。


如果简称为“双性吸引”“同性吸引”,则并没有指明这是对于性吸引的描述,无法使大家明了其含义,是应当避免的。


05


“无性吸引”表述与“无浪漫”表述的融洽性


推动“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在原先“无性恋”的语境下,“~浪漫”总感觉只是一个修饰语,而缺乏独立的地位。


甚至于许多人觉得,“~浪漫”只是无性吸引群体里面的派别,而不认为(无)浪漫吸引是一个独立的议题。


同样地,如果说无性吸引议题很缺乏关注的话,那无浪漫议题便是更加缺乏关注,包括很多人以为LGBTQIA+中的A只是代表无性吸引。


这样的认识是需要改变的。


随着推动正名,“无性吸引”和“无浪漫”在名称表述上更为“对等”,避免了无浪漫议题被“无性恋”这一存在严重缺陷的表述所掩盖,有助于促进无浪漫议题发展和可见度提升。


此外,在前期与社群伙伴们沟通时,有朋友提出“浪漫倾向”一词是否需要对应地调整为“浪漫吸引倾向”?


对此我认为,这样的表述是更为严谨的,但考虑到行文方便,且“浪漫倾向”一般而言不会产生歧义,因此继续表述为“浪漫倾向”是没有问题的。


相应地,对于浪漫吸引的具体的性别指向,我们仍可以继续表述为“泛性/双性/同性/异性/……浪漫”。


同样地,对于从未或很少感受到浪漫吸引的情形,我们仍可以继续表述为“无浪漫”。


06


“无性吸引”表述与“泛/双/同/异/……性恋”表述的融洽性


随着“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泛/双/同/异/……性恋”是否应该继续使用?


对此,我认为这类概念或者说表述可以继续使用,但是我们应对其内涵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一些朋友认为,以“异性恋”为例,必须是“异性性吸引+异性浪漫”的才能自称“异性恋”。


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应该说是不正确的。


因为,异性性吸引而浪漫吸引不指向异性(含异性性吸引无浪漫)的伙伴,以及异性浪漫而性吸引不指向异性(含异性浪漫无性吸引)的伙伴,其实都存在着异性取向,存在着相应的交际等方面的需求。


如果将这些伙伴排除在外,则意味着TA们的需求难以甚至无法得到满足,同时也带有主流人群排斥少数群体的色彩,是应当被反对的。


因此,我主张,“泛/双/同/异/……性恋”应理解为概括性术语,并非有性吸引有浪漫人群专属,而应涵盖多种情形。


只要性吸引倾向和浪漫倾向中有一项的性别指向符合描述,即可相应地自称“~性恋”。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到能够感受到性吸引和浪漫吸引,但是性吸引和浪漫吸引的指向不一致的情形。


比如异性性吸引同性浪漫的伙伴,实际上可以说存在着“异性恋”和“同性恋”两种身份。


此外,我注意到一些伙伴根据“异性恋”“双性恋”等词汇所对应的英文单词,即Heterosexual、Bisexual等,认为“~性恋”等可以用于专门描述性吸引的倾向。


这种观点应该说是错误的。


因为无论从英文的角度如何理解,在中文里,这些词是带有“恋”字的,显然不能说是专门描述性吸引倾向的词汇。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根据上文的分析,“无性恋”“半性恋”等表述应予废止,不涉及本章节的结论。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一个人的取向,我建议大家不妨区分性吸引和浪漫吸引进行描述,比如对于主流的异性恋,大家可以描述为“异性性吸引+异性浪漫”。


大家在基于相关需要而询问一个人的取向的时候(需要以尊重友善为前提),亦不妨考虑采用“请问我可以了解你的性吸引和浪漫吸引的取向吗?”之类的方式。


这一改动,有助于破除性吸引和浪漫吸引必然“绑定”的思维,促使大家认识到人类更多样的取向和吸引类型,并更好地关怀无性吸引、无浪漫,以及性吸引与浪漫吸引指向不一致的伙伴,应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07


结语


至此,我想我已经完成了全部的论证。


通过本文,我论证了既有“无性恋”表述所存在的缺陷,推动“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的意义,以及应该如何理解相关表述中的“有”和“无”。


我也论证了,我们不妨使用“性吸引倾向”来描述一个人性吸引的倾向,以及使用“~性性吸引”来描述性吸引的具体的性别指向。


我还论证了,“无性吸引”表述与“无浪漫”表述、“泛/双/同/异/……性恋”表述的融洽性。


本文的主要结论已列于开头,读者朋友们可以在文首阅读。


本文的讨论主要针对性吸引和浪漫吸引,而较少涉及感官吸引、审美吸引等等,这主要是因为关于后者的探讨、分析和议题建设还比较有限。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够探索和呈现人类更为多样的取向和吸引类型。


最后,我衷心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促进无性吸引议题,以及无浪漫、性吸引与浪漫吸引指向不一致等相关议题的发展。


END


相关阅读

无性吸引(无性恋)科普手册

与无性吸引(无性恋)朋友的相处手册(第一季)

与无性吸引(无性恋)朋友的相处手册(第二季):亲密关系

为什么我认为“恐无”已然存在?

我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够“无性恋”?


欢迎扫码联系社群专员加入社群



无性吸引之声

关于无性吸引(无性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