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为嫌她“不够浪漫”,前任提出了分手|无性吸引之声

无性吸引之声 无性吸引之声 2023-07-24

受访人艾莨的背影(图片由本人提供)


文|青豆桑


(本文根据受访人艾莨的经历而写作)


艾莨(làng)很早就接触到了同人文化,由此对LGBT+群体有所了解。


但直到经历了一场恋爱,她才意识到自己竟也在那个“+”号中,而此前她坚定地认为自己是顺性别异性恋女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可以证明,省略于加号中的“A”[注①]长期以来被大众所忽视。


艾莨后来还发现,自己关系最好的同人好友也是无性吸引者,可谓冥冥之中同类相吸。


注①:LGBTQIA+中的A既表示Asexual(无性吸引),也表示Aromantic(无浪漫吸引)、Agender(无性别)等概念,即此处的A并非只代表无性吸引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无性吸引和无浪漫吸引是独立且不同的两个议题(尽管在社群上存在重合性),而不是说无浪漫吸引只是无性吸引的“内部派别”。


注②:我们正推动将“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相应地,“半性恋”正名为“半性吸引”),以促进大家认识到Asexual是关于从不或很少感受到性吸引的议题,并避免性吸引与浪漫吸引的混淆(点此阅读倡议理由书)。


混圈不看“感情线”


小学五六年级时,艾莨热衷上网,自诩是“十级冲浪选手”。


某次在网上查找喜欢的小说,她无意中发现了关于其中两个角色的同人文,自此进入了同人文化的“坑”。


艾莨更青睐耽美作品,而非传统的异性恋爱情故事。


到了高中,她开始涉足欧美圈。相比国内的二次元同人文化,欧美圈的创作更贴近现实中的性少数群体,这也让艾莨逐渐了解了LGBT+群体。


无论哪个圈子,同人文化中有关“性”的元素都占据了相当比例,但艾莨对此没有任何触动。


她只是把同人文当做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类型,认为这与她的生活并无关系。


同人贴吧和QQ群里,同好们经常磕CP(配对关系)。


在高中以前,艾莨偶尔也会意淫班级中关系亲近的男生,但自从接触了欧美圈,看到了真实的性少数群体,她原本就不多的幻想更接近于无。


但艾莨从小到大阅读的文艺作品,甚至她笔下的角色,都是两情相悦后自然而然地接吻再接吻,随后做一些“该干的事情”;因此,艾莨也以为自己同样会如此。


Photo by Robert V. Ruggiero on Unsplash


爱上有性吸引者


艾莨大学时喜欢上了一名同班男生。这位男生是村上春树的书迷,而后者的作品中常有性爱场面。


但艾莨比较抵触作品里的爱情和性,而直到和他交往,艾莨才意识到人们对爱情、浪漫的向往包含了“性”的内容。


当时,这其中的关系颇为复杂,因为男生同时喜欢班里另一位女生。


他还经常问艾莨,女生在恋爱中的想法是怎样的。艾莨似乎陷入了三角恋。


男生会和艾莨分享他对亲密关系的畅想,比如与心爱的女孩在浪漫的月夜下接吻,而他喜欢的那个女生也有相似的幻想。


但艾莨很不理解:“两个人在一起就非得干这些事吗?”她非常反感这种浪漫。


同人圈的朋友也会给艾莨转发一些爱情歌曲,有的歌词描绘了一对情侣在宾馆房间里彼此拥抱的场景,然而这不是她想要的。


艾莨能够感受到浪漫吸引,但她对浪漫关系的想象没有包含世俗意义上恋人会做的事。


她想和伴侣一起去喜欢的地方,看两个人都爱看的书和电影,唱喜欢的歌——都是很日常的,可以和朋友一同做的事。


尽管与所谓的“浪漫”无关,但艾莨和浪漫对象经历这些的时候,和与朋友在一起的感觉确实是不一样的。


艾莨的二次元好友们,在群里也常会发些有关“性”的图文消息。


她之前以为这只是单纯的“口嗨”,没想到现在身边人居然对与“性”相关的东西都有自己的感受了,而她却毫无想法。


艾莨突然觉得自己和别人很不一样。“感觉我像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子。”她不懂“成年人的爱情和性”。


Photo by El Salanzo on Unsplash


后来艾莨和那位男生以恋爱的形式相处了一段时间。


一次他约艾莨出去,开口第一句话竟是“怎么感觉咱俩出门像和我室友出去一样”。


艾莨惊讶又疑惑。男生说两人的关系更像兄弟而非情侣,甚至不觉得艾莨是女生。


和男友相处的过程中,艾莨对他没有任何“想上”的欲望,甚至连接吻的念头都不会产生。


艾莨曾设想,如果男友全身赤裸地站在她面前,那她只想紧紧抱住他并亲吻他的额头。


彼时的艾莨还受“喜欢一个人就是对其有性冲动”的思想影响,她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男友,但除了“性”以外的“恋爱”感觉都是真实的。


可偏偏男友是一个认为性吸引在爱情中不可或缺的人。


男友抱怨感受不到艾莨身上“浪漫的点”。虽然艾莨有些生气,但她也清楚自己无法改变自身特质,“我就是没有办法接受这种亲密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双方的确不能弥合,“只能说我们不合适,不匹配”。


最后,男友以艾莨“不够浪漫”为由提出了分手。


艾莨在这之后查找了相关资料。诚然早在高中就接触了欧美圈,了解了性少数的现状和一些名词术语,但她此前从未想过自己和“LGBT+”这一串字母有什么联系。


艾莨在B站、YouTube等平台看了很多视频,并看到了“无性恋”(无性吸引)及其定义——自己的状态完全符合这些描述。


系统地了解了无性吸引后,以往很多“人有我无”的困惑都可以解释得通了。


不过艾莨此时的感受有些复杂。


初中时她对一位学妹心动过,学妹也对艾莨表现出了很大的好感,但艾莨没有感受到性吸引。


而那时她判断性取向是以“是否对这个性别的人有性吸引”为标准,于是艾莨便认为自己是异性恋,只是很喜欢那个女生,但无关爱情。


然而现在,艾莨证实了自己对男性也感受不到性吸引,自己是无性吸引者,这推翻了多年以来她对自己顺性别异性恋者身份的默认。


她不禁感叹:“哎呀,怎么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艾莨回想起以前混圈时与众不同的爱好。一直以来她都偏爱“清水文”(没有与“性”相关情节的小说),看悬疑恐怖小说胜过言情,并且从来不会主动点开“黄文”。


即使阅读的作品中有伴侣,她也更喜欢“老夫老妻”“灵魂伴侣”等等类似家人的相处模式;包括自己的创作,也倾向于“纯爱”。


现在想来,这一切都预示着艾莨的某种独特身份。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惊喜的发现


艾莨后来得知,与她关系最好的一位同人朋友也是无性吸引者。“可能这就是同类相吸吧。”


好友告诉艾莨,在大学期间她换了个寝室,室友们人不错,但总是会在宿舍里说一些“黄色言论”,而她虽不至于反感,但仍然感觉不适。


艾莨与她性格相似,两人谈论共同喜欢的同人文也都专注于设定、情节之类,基本不关注情爱成分。


好友“无性吸引”的表现比艾莨更明显。


她不混同人圈,圈子里流行的“性”方面的“梗”也几乎不知道,而且她从没看过有性爱和爱情内容的作品,对这方面的东西她的抵触感特别强烈。


与别的朋友聊到相关话题时,她总不理解:“啊,怎么会这样想?”


虽然她知道人们在亲密关系中会有这样的感受,但她本人体会不到——在她的意识中只有友情,不存在爱情与性。


恰好那时艾莨刚刚确定了无性吸引的认同,听闻朋友的吐槽,立马向她科普:“其实咱俩这个烦恼是一样的……”


经过科普,好友认为自己是无性吸引者,但浪漫吸引似乎不是完全没有,目前她觉得自己是“灰色无浪漫”。


此外,艾莨和好友都观察到,当下的通俗文艺、影视界几乎看不到没有感情线的作品,无形中抹去了一整个群体,这多少让无性吸引人士感到不舒服。


受访人艾莨的背影(图片由本人提供)


中间状态


说到“性别”,艾莨觉得自己“处于中间状态”。


艾莨坦言,她喜欢自己的身体和声音,绘画时也更喜欢画女性,即使画男性也偏爱线条柔和的形象,通常意义上的“阳刚”对她没有吸引力。


但由于性格、气质和思想等原因,艾莨既难融入女生的小圈子,也无法为男生群体所接纳。


“我不知道女生聊的八卦,也没有兴趣了解,所以和女生谈不到一块儿;男生的肌肉什么的我也不喜欢。”


正因为对女性、男性都不怎么接触,艾莨的思维较少受到性别刻板印象影响。


她认为所谓的“女性”“男性”,除了身体的差异,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不同。


艾莨会不分性别地形容人“漂亮、好看”,如果没有旁人提醒都不觉得有不妥之处,但这些词本就不是某个性别的专属。


同样,浪漫对象之于艾莨是具体的人而非某一性别,她关注的是个体的特质。


艾莨不再自认为是“顺直女”。如今她相对认同“无性别”,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女性气质”。


不过现在艾莨依然选择用“她”作为代词。她已确定了泛性浪漫无性吸引的认同,而性别认同尚在探索中。


受访人艾莨的背影(图片由本人提供)


结束了不匹配的亲密关系,相信艾莨将会遇到互相合适且尊重、理解她的“具体的人”。


艾莨还没有向家人出柜,毕竟在这样一个保守的社会环境中,与父母长辈解释自己对“性”不感兴趣并非易事。


她对朋友科普过,虽然朋友们有怀疑态度,但大多能接受。


艾莨希望通过科普及一些倡导行动,来推动提高无性吸引的可见度。


END


推荐阅读

无性吸引议题常见概念参考译名表

关于推动“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的倡议理由书


往期回顾

纸性恋?距离产生美?光谱上的吸引、拒斥和回应

【妇女节专稿】迈向无性吸引的女权主义?

“我就是不爱具体的人”

在无性吸引身份中,把握住缓慢而脆弱的情感

拥有多元之爱的无性别无性吸引者

无性吸引身份是上天赐予她的最好礼物


欢迎扫码联系社群专员加入社群



无性吸引之声

关于无性吸引(无性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