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即思政(五)| 《动物繁殖学》中的课程思政--动科学院王书敏
贯彻育人大纲,落实立德树人。
2021年5月20日,学校举办了首届中国农业大学“最美课堂”教师教学比赛,18位参赛教师展示了他们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分享获奖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推广获奖教师的思政育人成效。
C A U
(五) 《动物繁殖学》——王书敏
课 程 思 政 教 学 案 例 集
教 师 介 绍
王书敏,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繁殖团队。现主讲《生殖与不孕》,参讲《动物繁殖学》等本科课程、《动物分子繁殖与发育理论》等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中,秉承厚理论与重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融会,同时不断挖掘课程蕴含的立德树人元素,以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同向同行!
课 程 介 绍
《动物繁殖学》起源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开设的《兽医产科与人工授精》,随着畜牧学科发展,繁殖前辈安民先生1961年开设《家畜生殖生理及繁殖学》,1980年,本教学团队的前辈编写完成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一使用教材《家畜繁殖学》,随即开启《动物繁殖学》课程建设,经几代人的努力,匠心打造该课程,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革新,并于2013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动物繁殖学》是动物生产类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厚基础与重实践相结合为特色,以学生为主体,将扎实的动物繁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传授于学生,并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创新及实践能力,为培养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奠定基础。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动物繁殖学》是针对动物生产类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厚基础与重实践相结合为特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扎实的动物繁殖学理论与技能,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传授于学生,将知识学习与科学思维训练并行,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将开放的学习理念融入到知识学习中,利用动物繁殖理论与技术灵活解决畜牧领域的动物生产问题及需求,同时将课程蕴含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水到渠成”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
经典课程思政设计和展示
《动物繁殖学》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在畜牧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动物繁殖理论研究与技术的突破,都带动着畜牧产业升级。随着学科发展及交叉学科融合,人类对“动物繁殖”的认识不断更新。因此,《动物繁殖学》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现将《动物繁殖学》课程思政部分案例展示如下:
(1)知识可能会过时,但科学探索不会过时
以“精子成熟”为例,引导学生以科学探索的角度看待知识的学习,并逐步建立科学思维:
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对科学假设进行求证、如何处理科学假设和实际数据之间的关系等科学的研究思路。
(2)迎难而上,虽远志在;开拓创新,柳暗花明
我们无法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用实例引导学生如何去面对困境。以“体细胞克隆技术”为例,在多个国际团队都先后失败的情况下,中国科学家团队一方面练就体细胞核移植过硬本领,一方面大胆创新,最终弯道超车,实现了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的重大突破。在学生理解“体细胞克隆”困境根源的同时,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攻关的奋斗精神。
此外,围绕“体细胞克隆效率低、应用难”的实际情况,将中国留学生杨璐菡率领团队融合基因编辑技术与体细胞克隆技术用于异种器官移植的案例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开拓思路,注重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未来以服务人类社会。
(3)致知力行、继往开来
将众多畜牧产业问题融入课堂,例如,如何提高奶牛性控精液的人工授精效率?如何在减少人工授精成本同时,提高母猪受胎率?等等……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利用动物繁殖理论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问题及需求,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的学生有信心成为中国畜牧领域的有实力有担当的后备军。
来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编辑:余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