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古学》2024年第2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人大转载 人文
2024-09-14
点击图片阅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人文学科转载分析报告》



点击图片订购《考古学》




摘 要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

考古学认知及其历史逻辑

霍 巍

【作者简介】霍巍,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 610064)。

【原文出处】《考古学报》(京),2024.1.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术成果。


如何衡量中国考古学与

中华文明探源的进展

陈胜前

【摘   要】如何衡量考古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回顾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不同学术体系、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分支领域的衡量标准不尽相同。但学术发展具有累积性,考古学有其基本的任务,由此构成衡量考古学发展的四个标准。以这四个标准来衡量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以及代表其最高水平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考古学存在“断层式的发展”现象,部分领域发展迅速,理论是短板。具体就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而言,建议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促进研究的发展,为中国考古学的总体发展示范。

【关 键 词】考古学;理论;学术发展;中华文明探源;学术体系

【作者简介】陈胜前,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主要从事史 前考古及考古学理论研究。

【原文出处】《中原文化研究》(郑州),2024.1.12~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体系研究”(21&ZD234)。


论中国宗教考古学

卓新平

【摘   要】本文阐述了宗教考古的历史及其对宗教学发展的意义,探究了宗教考古学的基本蕴涵、历史与现状以及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关联。重点对中国宗教考古学学科发展及其价值进行梳理和分析,论述其学科体系的基本构设、研究特色和主要侧重,说明其在文明探源、文明识别上的地位与意义,并指出佛教考古学研究上的成就及其对当代中国宗教考古学发展的引领。

【关 键 词】宗教学;宗教考古;佛教考古

【作者简介】卓新平(1955-),男,土家族,湖南慈利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德国慕尼黑 大学哲学博士,中国宗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要从事宗教学、哲学和中外文化 比较研究(北京100732)。

【原文出处】《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海口),2024.1.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VXK05)。

理解与阐释:

考古出土文物展的语境构建

赵 娜

【摘   要】与其他“博物馆物”相似,博物馆中的考古文物同样经历了从原生环境中抽离的“去语境化”过程,弱化了自我言说的能力,给观众造成理解障碍。只有为其重构脉络,再塑语境,才能促进理解的达成。诠释学语境论阐明了语境与理解的关系,为考古文物的语境化阐释提供了学理基础,将其贯彻于语境重构的全过程。即在考古学阐释阶段,通过关联文物感知和体验世界的多元语境,构建起全程、能动的物质意义网络,为展示环节的信息传播提供有力的语境支持;在展览阐释阶段,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维度的实践技巧完成考古文物的高语境转化,实现文物语境与观众语境的双重融合,最终促进观众理解的达成。这将是提高博物馆展览传播效果的有益尝试。

【关 键 词】博物馆;展览;考古文物;语境;语境化阐释

【作者简介】赵娜,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 200433),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 610036)。

【原文出处】《博物院》(京),2023.5.12~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文物博物馆领域科研课题“考古遗址本体展示信息阐释研究”(项目批准号:SC⁃WW2022C01)阶段性成果。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问题讨论: 

发展时期区域性石器

技术演进视角的分析

韩诣深

【摘   要】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存在与否数十年来经受了多方讨论。本文认为关注各区域内部由旧石器时代早期发展的技术演变趋势更为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将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中国部分遗址所呈现的技术演变总结为四种区域发展趋势,即:北方主工业体系区域的石片石器技术精进化;南北过渡区域部分遗址出现较多大石片生产的手斧、薄刃斧等大型切割工具;华南主工业体系区域石制品石片化、小型化;北方边疆区域部分遗址出现勒瓦娄哇剥片技术、莫斯特尖状器等典型莫斯特技术。

【关 键 词】旧石器时代中期;工业体系;石核石片工业;大型切割工具;莫斯特工业

【作者简介】韩诣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文博》(西安),2023.6.31~40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的

考古埋藏学观察

张小虎

【摘   要】考古遗址的埋藏学研究既有助于野外工作也有助于正确理解遗址形成过程。本文从考古埋藏学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的埋藏环境及埋藏特征。按埋藏环境将北方遗址划分为浅埋藏、中埋藏、深埋藏、露天型、洞穴五类;从埋藏特征角度将其分为单一型和叠置型;根据人类活动对遗址的干扰程度,将其划分为弱干扰型和强干扰型。对已有考古遗址埋藏学特征的分类,一方面有助于认识遗址分布规律,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更好地理解遗址形成过程,为聚落和社会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关 键 词】中国北方;遗址;新石器时代;考古埋藏学;埋藏环境

【作者简介】张小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99)。

【原文出处】《华夏考古》(郑州),2023.4.137~143,152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地联合田野考古调查关键技术”(项目编号:2020YFC1521900,课题编号:2020YFC1521904)资助。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传统分析

崔银芝  陈洪海

【摘   要】20世纪初以安特生为代表开展的活动开启了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工作的序幕,其后续研究也深刻地影响了甘青地区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统筹规划下,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发展基本与全国一致,以类型学、地层学为基础的考古学文化与谱系研究长期为研究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后,综合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以复原古代社会成为了研究中的新趋势。结合时代背景与典范研究观察甘青地区的史前研究,发现该区域史前研究的进展多为方法技术的变迁所推动,而研究思维似未有较大变化,目前的研究呈现出虽表象丰富、但结构单一的特点。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未来如何发展仍需深入思考。

【关 键 词】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传统;田野发掘;阐释

【作者简介】崔银芝、陈洪海,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原文出处】《南方文物》(南昌),2023.6.206~21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宗日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17ZDA220) 阶段性成果。

偃师商城小城城市

空间格局的新认识

陈国梁

【关 键 词】河南洛阳市;偃师商城遗址;小城;城市空间格局

【作者简介】陈国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考古》(京),2023.12.58~69

【基金项目】本文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关键阶段核心聚落综合研究·黄河流域商早期都邑综合研究”(项目编号2022YFF0903601)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偃师商城一期遗存研究”(项目编号21BKG006)的阶段性成果。

殷墟第四期铜器墓所见商王朝衰落

李宏飞

【摘   要】安阳殷墟遗址的殷墟文化第四期墓葬直至最末阶段,仍维持严密的社会等级架构,高级贵族始终随葬成套优质铜明器,但也出现一些变化,即殷墟第三期仅有小贵族随葬劣质铜明器,而第四期中小贵族墓葬中则普遍存在劣质铜明器和仿铜陶礼器,且这一现象并未在西周殷遗贵族墓葬中得到延续。可见,殷墟第四期中小贵族墓葬随葬器物的变化,是商代晚期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出中小贵族的衰落及其与高级贵族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增大,是商王朝衰落的内在表现之一。

【关 键 词】殷墟;社会变迁;墓葬;商王朝;中华文明

【作者简介】李宏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23.5.43~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关中商代青铜礼器研究”(19CKG022)阶段性成果。

关于任家咀秦国墓地

若干问题的探讨

袁俊杰  彭军超

【摘   要】通过对墓地区组的划分、埋葬习俗与随葬陶器组合的分析,可知任家咀秦国墓地是一处由多个秦人族群及其家族与外来移民共同埋葬的公共墓地。墓地结构反映出社会基层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地缘化结构向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企图将埋入人群与生前一样凝聚在一起的新型地缘结构发展。不同类别墓葬的墓主之间有阶层和身份的差异,大体可分为贵族阶层的低等级贵族和有一定职掌的功勋地主,中间阶层的失势贵族、富裕地主、基层官吏和战国晚期以后的外来移民以及平民阶层的较为富裕者、普通平民、赤贫者与前两个阶层分化至此的人群三个阶层。相邻阶层的墓葬之间界限模糊,存在着各阶层人群向上下阶层分化的普遍现象,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关 键 词】任家咀秦国墓地;族群来源;墓地结构;墓葬等级;墓主身份

【作者简介】袁俊杰,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夏商周考古、金文礼制和商周礼制史的教学与研究;彭军超,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原文出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安),2023.6.32~4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应国墓地礼乐制度研究”(14BKG012);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大项目“黄河流域诸侯国墓地丧葬制度研究”(2020M23);河南大学英才计划项目“秦国社会变迁研究”(SYLYC2022065)。

家马的起源、东传和

早期利用研究

尤 悦

【作者简介】尤悦,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考古学报》(京),2024.1.121~14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3YJC780002)的阶段性成果。

骑马术在欧亚草原的流行与

在中国的兴起

黎婉欣

【摘   要】欧亚草原乌拉尔南部牧民所培育的DOM2马种,加速了驯马术、马车和骑马术由乌拉尔山脉向东西方的传播和普及。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由欧亚草原东部南下的族群活动于今中国北方地区并与北方列国发生接触。随着公元前5世纪巴泽雷克文化兴起,中国北疆地区与骑马族群有了贸易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及至公元前4世纪末以赵国为代表的华夏诸国开始正视新的军事格局,一改前期忽视骑兵的传统而进行“胡服骑射”之类的军事改革。骑射技术的普及加速了交通路线的开拓以及列国深入边疆地域的进度,为国家和文化的统一奠定了必要基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骑马术向中国的传播是中华文明多元汇聚、兼收并蓄、开放交流的一个重要例证。

【关 键 词】骑马术;阿尔然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巴泽雷克文化;胡服骑射

【作者简介】黎婉欣,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京),2023.12.175~198

葫芦的起源、传播与驯化研究

安 婷   张之恒

【摘   要】在全球视野下,葫芦的驯化远远早于农业的兴起,它的栽培起源、传播与驯化等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研究课题,对于研究狩猎采集阶段的生业情况以及早期植物驯化等问题有十分重大的学术意义。一般认为,葫芦起源地在非洲东部,距今15000-10000年开始通过人类活动或者洋流运动向世界各地传播。目前在传播的问题上仍存在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亚洲地区的葫芦可能直接自非洲传入,而美洲地区的葫芦则可能通过人类活动自亚洲传入或者依靠洋流直接自非洲传入。现代葫芦野生种群的发现对解决驯化问题有较大帮助,果壳增厚可能是葫芦驯化的重要标志。关于葫芦的研究一直以来呈现多学科结合的特点,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关 键 词】葫芦;起源;传播;驯化;分子生物学

【作者简介】安婷(1990- ),女,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张之恒 (1998- ),男,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考古(浙江 杭州 310012)。

【原文出处】《中国农史》(南京),2023.5.18~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早期交流视野下的东欧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黍遗存研究”(20CKG02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郑州双槐树遗址出土植物印痕遗存研究”(S20220169)。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转载 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