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2024年第5期
点击图片订购《历史学》
摘 要
演化视野下的人类史分期问题探讨
张文涛
【摘 要】人类史分期问题是历史学无从回避的根本问题。启蒙时代以来,自上而下的历史哲学分期体系与自下而上的历史学分期体系各有优长,同时也各有局限性。前者缺少实证材料的支撑,后者缺少理论的系统性。随着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现今我们可在演化视野下,将自然科学的新知识、自上而下的历史哲学传统、自下而上的历史学传统三个方面优长相结合,对人类史分期问题尝试做出新的探索。综合人类学、考古学与遗传学提供的不同时间序列,可以将语言形成或人类形成时间暂定为50万年前。语言为人类通向新的发展阶段提供了强大工具。以历史上三种新增的重大变量——农业、国家、科学为路标,50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可分为依次叠加的四个时代:语言时代、农业时代、国家时代与科学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日渐复杂化的趋向,新兴的生物技术为改造人类提供了更好的可能性。
【关 键 词】演化视野;历史分期;人类史;遗传学;语言时代
【作者简介】张文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京),2023.6.127~144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专项202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近代以来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项目编号:22VLS017)的阶段性成果。
十九世纪何以成为“漫长世纪”
——兼论全球史书写中的革命话语与
西方中心观
胡晓进
【摘 要】历史纪年上的19世纪是全球史的“轴心时代”,在这一百年间,世界各国和各地人民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接触更加密切。在很多全球史学家的笔下,这种史无前例的密切互动,起源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以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顶点和分界线。因此,这批全球史著作拉长19世纪的断限,称其为“漫长世纪”。但是这种欧美革命话语主导之下形成的漫长世纪叙事,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没能完全实现全球史书写希望破除西方中心论的学术使命。为此,有些全球史著作将历史重心前移,重新发现19世纪之前东方主导的全球化和全球体系,并以动植物、商品与疾病的全球化,破除西方主导的工业生产和政治观念全球化。这类长时段、大区域式的全球史写作尝试,同样冲破了传统的历史分期模式,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漫长世纪”概念和叙事的合理性。但是,若以“漫长十九世纪”观照中国近代史,可以发现全球史视角下的另一番景象。
【关 键 词】全球史;“漫长十九世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作者简介】胡晓进,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北京 102249)。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24.1.111~122
传统史学“实录”思想在
汉唐间的发展
赵 琪
【摘 要】两汉时期,“实录”一词藉由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而提出,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对“实录”思想的内涵做了最早的理论阐述,标志着“实录”思想的正式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史记》究竟是“实录”抑或“谤书”的争论屡次出现,由此引出“实录”与“任情”,“实录”与“避讳”两个重要的史学理论问题,而裴松之、刘勰等学者围绕两者的探讨则推动了“实录”思想的丰富。至唐代的刘知幾,在继承前人“实录”思想的基础上,既从理论上回答了“实录”与“任情”及“避讳”的关系问题,又在实践上按照历史书写的逻辑顺序,就史料、文体、撰述等历史书写问题提出具体方法,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了“实录”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关 键 词】《史记》;实录;任情;避讳
【作者简介】赵琪,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史(江苏 苏州 215009)。
【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京),2023.4.1~12
费孝通与顾颉刚
“中华民族是一个”之争探微
——兼论顾颉刚的“古史”观念
李政君
【摘 要】围绕顾颉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观点,费孝通先后提出过两次质疑。第一次质疑是学界所熟知的1939年的争论。这次争论的分歧主要在“民族”的界定标准上:顾颉刚以中华民族为参照对象,更看重主观上的认同意识;费孝通并没有正面讨论中华民族问题,而是立足于西方社会人类学知识,强调不同群体在文化、语言、体质方面的差异性。后来,当费孝通正面讨论中华民族问题时,则接受了顾颉刚的基本观点。第二次质疑是1993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与“古史辨”在思路上存在没有解开的矛盾。这次质疑的关键在于费孝通认定顾颉刚“没有重视一切思想在当时必然有它发生的历史背景”,但事实上,立足于“伪史的出现即是真史的反映”这一观念分析中国古史的“层累造成”,正是顾颉刚考辨古史的特点。所以,第二次质疑更多属于费孝通对顾颉刚古史观念的误解。“古史辨”破坏的是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或前现代叙事,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则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中华民族现代叙事的起点,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解不开的矛盾。
【关 键 词】顾颉刚;费孝通;中华民族共同体;古史辨
【作者简介】李政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4.1.122~1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3VLS02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2023YZD035)。
梁启超的变局观念与史家自觉
——以《李鸿章》为中心的考察
李恭忠
【摘 要】《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和史家自觉,反映了梁启超对晚清士大夫“变局”观的承接和超越。梁著及相关文本开创了一套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贯通论述,对于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 键 词】梁启超;《李鸿章》;“变局”;“世界之中国”;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
【作者简介】李恭忠,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24.1.136~144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培育计划”。
吴玉章与中国马克思主义
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耿化敏 刘高元
【摘 要】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代表,吴玉章不仅见证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史坛的崛起和主流化,更为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知识体系作出先行性的探索:阐发以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理论,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知识体系提供思想因子和理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参与中国社会问题论战,搭建中国革命史研究框架,拓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倡议新历史观,探讨历史教育的性质与功能、形式与方法,指导历史学科建设,培养史学专门人才,推动历史教育事业革故鼎新。吴玉章的相关著述和学术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构建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关 键 词】吴玉章;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史学
【作者简介】耿化敏,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刘高元,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24.2.34~4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项目“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建构研究”(23XNL009)的成果。
卡尔·贝克尔相对主义
史学思想的生成
王 娟
【摘 要】以往美国学者大多认为,卡尔·贝克尔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想具有某种单一的理论或思想来源。但事实上,贝克尔史学观念的形成有着相当复杂的社会语境和思想脉络。贝克尔成长于美国中西部,其早年经历给他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印上深刻的烙印;他博览群书,敏于思考,在威斯康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受到几位当世史学大家的熏陶和启发;他对当时美国史学界关于历史知识问题的讨论颇为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给他带来很大的思想冲击。这一切汇聚成某种合力,推动他最终形成系统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想。厘清贝克尔相对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是把握好史学的求真与实用的前提。
【关 键 词】卡尔·贝克尔;相对主义;历史客观性;历史事实
【作者简介】王娟,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原文出处】《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4.1.92~1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国建国初期家庭观念演变及其影响研究”(23SSC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