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2024年第7期
点击图片订购《历史学》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的历史逻辑和认识路径
——以人类历史的确定性为视角
邢广程
【摘 要】经典作家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将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期与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指出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的“人类历史”就是“历史”和“世界历史”统合。以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历史”的论断为出发点,论证了人类历史一个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它的确定性。这表现为,人类历史呈现出已经完成的、已经发生的、不可更改的、已被“硬化”的所有一切。人类历史是人类既往全部活动的总和,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原本之态。人类历史的确定性给人类历史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尺度和规范。人类历史具有完整的时空结构。“西方中心论”“拉长”西方历史和挤占历史“空间”,这是对人类历史时空架构的有意识的扭曲和系统性的人为构造。中国世界史研究者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回答人类面对的迫切问题。
【关 键 词】人类历史;人类历史的确定性;世界历史;“西方中心论”
【作者简介】邢广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24.2.42~56
“帝国”概念在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适用性”
王子今
【摘 要】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指称方式,有“王朝”“帝国”异说。以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研究主题之一的《剑桥中国秦汉史》同时使用两种说法。有学者强调,在研究中,不应称王朝为“帝国”,以为清末之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帝国”之说,并建议有关“王朝”的研究应避免使用“帝国”“国家”一类“具有现代西方涵义的词语”。就此有必要讨论。中国古代文献“基本没有‘帝国’一词”之说,是不确实的。而实际上“王朝”这一语词在历史记述中也并未见普遍通行。其实,“王朝”概念同样会面临“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而“国家”一类词语使用较早,汉镜铭文已有实例,恐怕不宜理解为“具有近现代西方涵义”。也许我们对于今天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应当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对于“帝国”“国家”一类词语,应当允许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学术论著中使用。
【关 键 词】帝国;王朝;中国古代史;适用性
【作者简介】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原文出处】《国际汉学》(京),2024.2.7~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研究专项“兰台学术计划”“中华文明起源与历史文化研究专题”委托项目“中华文化基因的渊源与演进”(项目编号:20@WTC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历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李红岩
【摘 要】历史学的实证性主要体现在对史料的依赖上。没有史料即没有历史学。历史研究处于史料的先天限制之下。史料既限制历史重现,也让已逝的历史重新出场。史家通过史料打开真实的历史世界,为史料提供定位与构思,反向填充信息,让史料澄明起来,实现历史现场的情景再现。史料是历史编纂活动的第一环节。历史阐释首先体现在史料释证阶段,以揭示史料所蕴含的共同性与公共性为旨归。展望未来,史料的浩繁将导致垃圾与无用史料极度增长,故今人当怎样留存史料,会成为史家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必须寻求面向未来的史料存留之道。
【关 键 词】史料;历史学;历史阐释;史料存留
【作者简介】李红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2488)。
【原文出处】《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24.1.6~14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世界中国学”
褚艳红
【摘 要】中外关于“中国”的解读存在差异。当前国际社会格局的转变与当代中国的崛起,日益凸显出西方中国学既往研究范式在解读中国时的效用困境。世界中国学倡导深入践行“批评的中国学”研究,以区域研究为方法路径,通过“深读”的文本分析与“躬行”的经验研究与世界共议“何为中国”。世界中国学以文明比较的视野,关注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中“人”的丰富内涵,呈现出“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理念。在此范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从西方理论的消费者逐步转变为全球范围内中国研究的主体与中国道理的讲述者,并在此过程中期冀形成本土立场与全球眼光兼具的中国知识,助益人类文明互鉴与发展。
【关 键 词】世界中国学;世界之问;批评的中国学;以人为中心
【作者简介】褚艳红,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 200020)。
【原文出处】《探索与争鸣》(沪),2024.3.166~176
马札亚尔与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
李自强
【摘 要】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最具争议的论题之一,作为旗帜人物的马札亚尔也同样如此。尽管马札亚尔学说在民国学界的传播引起多元化反响,但随着学术语境的变迁,中国学界对其的认知渐趋同质化和脸谱化。马札亚尔学说的主要缺陷在于理论建构与内容分析的错位及其与中国历史实际的脱节。不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在对马札亚尔学说进行理论扬弃的基础上,实现对于中国道路特殊性与世界发展历程的一般性之间关系的反思与再平衡,从而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调整与深化。
【关 键 词】马札亚尔;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史学;一般性;特殊性
【作者简介】李自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郑州 450001)。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24.2.103~114
兰克与利奥之争:如何书写历史?
景德祥
【摘 要】1828年,利奥波德·兰克的第一本著作《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35)(第一册)及其附本《近代史家批判》遭到黑格尔的学生海因里希·利奥的猛烈攻击。利奥认为,兰克的著作充满着语言文字、外文翻译与资料引用等方面的错误,而且兰克对如何书写历史缺乏深刻的理论思考,他叙述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趣闻轶事以及彼此没有关联的历史细节,含有许多主观想象,并非真实的历史,而历史书写的真实只在于在所发生的事实中展示生活与精神的过程,不在于微观细节的真实。兰克对利奥的具体指责作出了辩解,同时坚持自己通过特殊性体现普遍性的历史书写方法。由于兰克著作确实存在的缺点以及利奥的雄辩,兰克在这场一个半回合的学术争论中处于劣势。但在争论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兰克学派则占据了德国史学界的统治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兰克学派在此后的发展中克服了其初期的低级错误,而以理论为导向的历史研究则一直未能克服脱离史实、自说自话的致命弱点。总体来看,兰克与利奥之争的正解应该是,历史研究与书写需要理论指导,而理论的有效性则必须接受史实的检验,只有在史实与理论的持久博弈中历史研究与书写才能蓬勃而健康地发展。
【关 键 词】兰克;兰克史学;利奥;德国史学史
【作者简介】景德祥,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江海学刊》(南京),2024.2.183~194
布里吉·拉尔的史学观念与实践
赵少峰 程振宇
【摘 要】在殖民主义时代,受民族主义史观和西方中心论的影响,西方的史学作品将太平洋岛屿描绘为“落后的”地区,“幼稚的”人们。20世纪60年代,J.W.戴维森提出“岛屿中心”史观,力图改变帝国史观下的岛屿史学撰写模式。布里吉·拉尔即是从殖民主义史学到岛屿史学转轨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斐济本土史学家。拉尔主要关注太平洋岛屿史,尤其是斐济史。拉尔的史学实践与贡献集中在三个方面:聚焦斐济契约移民研究,运用口述史学和定量研究方法,拓展了印度契约移民史研究的新领域;开创斐济当代史撰写,对斐济四次政变的历史根源与斐济民主政治的发展进行反思;推动太平洋史学科建设,培养了一批从事太平洋史研究的学者。拉尔是太平洋岛国本土历史学家的代表,他对戴维森学派史学主张守正创新,客观处理政治与史学的关系,体现出他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史学品格。
【关 键 词】布里吉·拉尔;太平洋岛屿史;堪培拉学派;本土史学
【作者简介】赵少峰,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太平洋岛国研究(山东 聊城 252059);程振宇,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天津 300382)。
【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京),2024.1.83~92
【基金项目】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项目(项目编号:CODF-AOC202306)阶段性成果;获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支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洋洲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3VLS0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