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已开:伦敦戏剧人带你入座伦敦剧院
◤伦敦西区 / Photo By Chalmers Butterfield - Kodachrome via commons.wikimedia.org
对于像我这样的戏剧爱好者来说,英国当代剧场中对于「经典在当下」的阐释以及剧目的设计才是最精彩的看点。
”没有人比伦敦的戏剧狂热者们更懂得这座城市的门道。从西区摩肩接踵的街道,到工厂厂房中的实验表演,他们穿梭于这座城市的舞台与现实之间,聚光灯下与观众席的人头攒动之中。更重要的是,他们比任何人都知道如何找到你从未听说过的戏剧信息与早鸟票。
王亦民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伦敦的戏剧创作者与爱好者。他曾在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大学获得戏剧与写作本科学位,期间在学校戏剧社参与戏剧创作并登上伦敦大学戏剧节舞台,并目前在伦敦大学攻读文学写作博士。我们不惜以个人情谊相要挟,请到他来和我们聊一聊伦敦舞台幕布背后、剧院台阶以上的秘密——
◤《特洛勒斯与克瑞西达》中一幕 / Angelica Kauffmann copy, Image: mola.org.uk
尽管在最近几十年,伦敦西区才作为英国旅游打卡胜地而变得世人皆知,英国的戏剧传统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甚至更早。
作为大众娱乐、真正为后世记住的戏剧要从文艺复兴时期说起。在莎士比亚及比他稍早的时代,大量的剧作家和剧团创作、表演了很多到今天仍然广受欢迎的剧作。但由于宗教的原因,在1640年代英国内战之后的清教徒空白期,戏剧表演被认为是「假装」和「撒谎」而被禁止了,直到1660年代复辟时期才恢复。或许是对清教徒统治的反弹,这一时期的喜剧物极必反地颠覆了很多当时的道德标准,加上大量讽刺和大胆的内容,直到现在还不时被研究和表演。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现在伦敦西区的格局逐渐形成,戏剧也开始多样化起来。二十世纪以来,英国的戏剧不断地在拓展现代主义先锋性的同时,商业化也愈加完善。
◤新考文特花园剧院 / Image: commons.wikimedia.org; Claire Lams与Jon Foster在布什剧院演出《Rust》/ Image: © Helen Murray
在伦敦念本科的三年里,我跑了不少剧院,看了不少戏。虽然说是学戏剧的,但很大程度上我对于剧院的选择也是个人兴趣使然。和大多数人一样,刚来英国的时候,我对于英国的戏剧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西区、音乐剧、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三不五时复排的莎士比亚和19世纪现实主义话剧的模糊感觉上。这些关键字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代表伦敦戏剧的一面,但就像国家大剧院和人艺不能概括北京戏剧一样,好歹得去小剧场看个孟京辉才能算打卡完成。
总的来说,英国戏剧形式多种多样,不只是戏曲音乐剧和看不完的莎士比亚。伦敦以外也有很多的选择。真正的小剧场甚至社区剧团也会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对于像我这样的戏剧爱好者来说,英国当代剧场中对于「经典在当下」的阐释以及剧目的设计才是最精彩的看点。
◤皇家莎士比亚剧场 / Image: ©David Tett/www.rsc.org.uk
商业化的伦敦西区,etc.
伦敦的西区和纽约百老汇齐名,都是戏剧商业化的成功案例。不仅有很多长期表演的剧目(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推理戏剧《捕鼠器》,从1952年表演至今),每年有大量游客专程慕名而来现场观剧。而其中更是有《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和《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这样在伦敦上演30年以上的音乐剧名作。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娱乐节目,西区可以说是个好选择,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剧目。
◤伦敦西区 / Photo By Chalmers Butterfield - Kodachrome via commons.wikimedia.org; 伦敦女王陛下剧院内部 / Image: From London Theatres by Peter Dazeley/squaremile.com
西区的剧院建筑本身就是一大景观。在西区看到这些伫立了一、二百年的建筑,确实足以让大部分人感受到印象中的「伦敦」——当然,你印象中的很有可能是19世纪末的伦敦——建筑内部铺满精美地毯和实木墙板,搭配挂在墙壁两侧的历史剧照和海报,很有些古典味道。
◤老明信片上的伦敦剧院内部 / Image: database.theatrestrust.org.uk
西区还是获得传统剧场体验的最佳去处。有些剧院舞台两侧的包厢还在使用,尽管视角很差,但是很可以体会当年上流人士的感觉,毕竟当年坐在包厢里的人们,其目的大多不是看戏,而是让人观看。在幕间休息时,你还可以享用服务员端进场内的冰激凌,或者开场前在吧台点一杯鸡尾酒,也算是体验了一把英式传统。夏天日照长的时候,中场休息时天还没有完全黑。尽管英国从2007年开始室内公共场合全面禁烟,但这时站在露台上,迎着傍晚的微风抽一根烟,感觉还是非常惬意的。
◤国家剧院天台花园 / Image: gardenbuilders.co.uk
除了长期排演的音乐剧之外,西区也常上演非盈利剧团的成功剧目。来自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er)、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 Conpany,简称RSC,莎翁故乡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的大型剧院,与国家剧院齐名)、奇切斯特节日剧院(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虽在奇切斯特,时常有优质作品进驻伦敦)等等的作品纷纷从全国各地进驻西区俘获更多观众。这样,既能让伦敦游客看到外地剧团的展演,还能让本地观众赶上之前错过的大热剧目。
◤皇家歌剧院 / Image: waagner-biro.com
西区以外,伦敦还有两个比较有名的歌剧院,皇家歌剧院(Royal Opera House)和英国国家歌剧院(The National Theater)。皇家歌剧院在考文特花园,可以说是世界知名的顶级歌剧院,室内贵气十足。即便如此,观众也有廉价站票可以选择。当年我就曾在山顶站了三个小时看完了芭蕾舞剧《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而在国家歌剧团所在的伦敦大剧院里,我熬完了Matthew Barney长近6小时的歌剧电影《重生之河》(River of Fundament)。坐在我们前面的观众第二幕之后就没了踪影,也就能体现这部艺术片对于身心的双重考验了。不过歌剧院的装潢比剧院还要华丽,说是金碧辉煌也不为过。
◤《圣诞颂歌》在老维克剧院演出 / Image: © Manuel Harlan/newstatesman.com
西区以外,传统以内
比起商业化的西区,我更喜欢像国家剧院这样自己制作剧目的剧院。英国戏剧总体来说由剧作和剧作家主导,但是这些剧团的自制剧目却能看出导演和艺术指导的创意视野。比如在迁到现在的粗野主义建筑之前,国家剧院的所在地——维多利亚式建筑老维克剧院(The Old Vic),或是同一条街上唱「对台戏」的小维克剧场(Young Vic)、考文特花园附近的当玛仓库剧院(Donmar Warehouse)等等,都是各有各的特色。
这些剧院的制作水准通常都很高。而且,正因为其非盈利性的性质,它们的出品也会有更多艺术尝试,可算是主流剧场中的清流了。
◤《朱诺与孔雀》在英国国家剧院 / Image: theartsdesk.com
英国国家剧院作为全英最大的剧院之一,在它的大、中、小演出厅里,从大制作到小剧场一应俱全。
大、中厅的制作从场景设计到服化道经常不惜工本,而且常有影视明星领衔。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年演出的《朱诺与孔雀》(Juno and the Paycock)。这是爱尔兰剧作家Seán O'Casey于1924年创作的作品,讲述爱尔兰内战前后都柏林工人一家的家庭悲剧。因为剧本设定在20年代的爱尔兰,剧中角色有在家中饮酒的剧情,剧组特地从埃及进口了大量无酒精的健力士啤酒,再灌装到20年代设计的道具瓶中。朱诺做饭时候,煎香肠的香气充满剧场。
国家剧院出品的古装戏里精美的服装,现场可移动变换的舞台设计,甚至是爆炸时候在第一排可以感受到的热浪,都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级剧院对于现实主义的追求。但同一座建筑里的小剧场又是各种艺术尝试的温床。国家剧院可以说是英国主流戏剧的门面,不仅适合打卡入门而且海纳百川,很有代表性。
◤莎士比亚环形剧场 / Image: foxnews.com
值的一提的是,每年天气转暖之后,泰晤士河边上的莎士比亚环形剧场(Shakespeare’s Globe)就会开张营业。这里复刻了都铎时代的环形剧场,除了有可租坐垫的木制长凳之外,也提供场内站票,价格也只要五英镑。
这里的服化道都以莎士比亚的年代为准。所以,即使是亨利五世这样的历史剧,演员所穿也不一定完全是中世纪的服装,有时也会「穿越」出一点文艺复兴的感觉来。再加上十六世纪末风格的配乐,以及经常与台下站票观众互动的古早表演方式,可以说是另一种娱乐体验。
需要提醒的是,站票没有屋顶,但是为了避免挡住后面观众,打伞是不被允许的。在英国阴晴不定的气候里,有些聪明的观众会自带雨衣到场。近年来,有不少新剧也会选择这个特别的场地来表演,也让不太听得懂莎翁近代英语的朋友们有其他的选择。
◤莎士比亚环形剧场内部 / Image: countryandtownhouse.co.uk
实验剧场
最后来聊一聊非常规的戏剧表演。
在上海很火爆的《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幕后(和幕前)的浸入式剧团Punchdrunk曾经在伦敦排演过《溺死者》(The Drowned Man),场地就是在一个巨大的工厂厂房里。我还曾在巴比肯中心参加过我老师剧团的排练,也是类似的互动戏剧。
◤《溺死者》在厂房内表演 / Image: whatsonstage.com
巴比肯除了是电影院和艺术中心之外,也经常有戏剧表演。我在这里看过不少有趣的先锋戏剧。其中改编自斯特林堡名作的《朱莉小姐》(Miss Julie)全程模仿影棚电影拍摄,并有一个屏幕直播拍摄结果。
而《下沉花园》(The Sunken Garden)以多媒体电子乐歌剧呈现;法国Cheek by Jowl剧团改编自法国现代戏剧怪才Alfred Jarry的超现实主义戏剧《愚比王》(Ubu Roi)则是一出实验剧中剧。这些都是十分有趣的体验。
◤多媒体电子乐歌剧《下沉花园》/ Image: dallasobserver.com
戏剧人的购票秘笈
当年,作为一个刚到伦敦的留学生,我对学生折扣票了若指掌。这里要提一下,西区以外的很多剧院是非盈利或者由国家资助的。这些剧院一般都会有少量针对25岁以下年轻人或学生的廉价座位,但位置选择有限。不介意角度清奇或者有横梁立柱在眼前防守的话可以尝试。
我当时很喜欢去国家剧院。作为英国最大的剧院之一,他们因主办了放映英国高水准话剧的NTlive活动而名声大噪。平日这里经常可以抢到五英镑的青年票,但是位置只能在1-2排。对于我这样抱着学习心态去的人来说,能够近距离观察演员反而是好处。
有时,想看的剧早已售罄,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很多剧院都有购买退票的渠道。伦敦莱斯特广场附近也有很多售票庭贩卖当天西区的退票。
◤莱斯特广场的售票处。Image: blog.headout.com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为了看Mark Gatiss主演的《征兵官》(The Recruiting Officer,复辟时期喜剧,讲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两名招兵军官的故事),我在早上9点就来到当玛仓库剧院门口排队,等到了当天放出的打折票,如愿看到了这场剧。在小维克剧场,我甚至有过开场前排队等退票的经历。我一边看着票房员工接电话、处理退票,一边盯着墙上钟表指针滴答滴答向前挪动,心里十分紧张,却也意外地如愿排到了退票。
最后想说的是,伦敦乃至英国各地可以观看的戏剧和不同性质的表演数不胜数,不管你的兴趣点在哪里,都可以得到满足。很多时候,仅仅是戏院的建筑与历史本身都会让你感到不虚此行。
文字:Yimin
编辑:Jean,Li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