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陶晋生|建交与冲突:宋辽外交关系的恩恩怨怨

陶晋生 勿食我黍 2021-12-24


作者|陶晋生
著名历史学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吴大学、西密歇根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致力于宋辽金史和中国史、边疆史、社会史研究。



 
朝的建立,史载和辽入侵有关。赵匡胤(960—976在位)率领军队前往迎敌,至陈桥驿,军士哗变,出现黄袍加身的闹剧,赵匡胤代后周而立。不过,《辽史》中并没有在那年(960)派兵攻打后周的记载。因此,所谓辽入侵可能是赵匡胤的部下刻意制造的事件。

五代时期,中原朝代更迭频繁,每次改朝换代,都会遣使通知辽。朱全忠建后梁,即通知辽。辽天赞四年(925)十月,后唐以灭后梁来告,即遣使报聘。辽世宗大同五年(951)正月,汉郭威弑其主自立,国号周,遣朱宪来告,即遣使致良马。按照五代的惯例,宋朝建立后,遣使到辽朝是很合理的做法。但是当时常有辽或北汉侵扰边境的报告,而宋与北汉屡次冲突。北汉是辽的附庸,依赖辽的支持,宋太祖不急于为灭北汉而与辽立即冲突。直至开宝元年(968),宋遣使带诏书至太原招降,北汉主刘继元不从。次年年初,宋太祖下诏亲征。三月至太原,攻城久不下。辽派兵助北汉,至五月宋太祖回师。其后宋太祖又进攻北汉两次,仍无结果。辽一面援助北汉,一面时常骚扰宋边境,因此宋与辽没有展开外交活动的可能。


《宋代外交史》
陶晋生  著
重庆出版社
2021年9月

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974),宋人记载双方的接触由辽发起,即由涿州的地方官刺史耶律琮致书知雄州的孙全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此事于十一月甲午:
 
契丹涿州刺史耶律琮致书于权知雄州、内园使孙全兴,略云:两朝初无嫌隙,若交驰一介之使,显布二君之心,用息疲民,长为邻国,不亦休哉!辛丑,全兴以琮书来上。上命全兴答书,并修好焉。 

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几处。《宋会要辑稿》的文字较详细,而文末和上面引文大致相同,可见《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的来源:
 
(耶律)琮滥受君恩,猥当边任。臣无交于境外,言则非宜;事有利于国家,专之亦可。切思南北两地,古今所同,曷常不世载欢盟,时通贽币。往者晋氏后主,政出多门,惑彼强臣,忘我大义。干戈以之日用,生灵于是罹灾。今兹两朝,本无嫌隙,若或交驰一介之使,显布二君之心,用息疲民,重修旧好,长为邻国,不亦休哉! 

《辽史》则记此事于保宁六年三月:“宋遣使请和,以涿州刺史耶律昌术加侍中,与宋议和。”比较宋与辽记载的时间,则以宋人先遣使至辽的可能性较大。但就耶律琮信中“事有利于国家,专之亦可”的言语看来,又似辽人主动。同年年末,宋遣使贺辽次年正旦。另有一条史料可证是宋人先遣使。真宗(997—1022在位)继位后,知雄州何承矩上奏辽将来犯边,真宗问枢密使曹彬(931—999)的意见,曹彬答:“太祖英武定天下,犹委孙全兴经营和好。陛下初登极时,承矩尝发书道意。臣料北鄙终复成和好。”真宗说:“此事朕当屈节为天下苍生。然须执纲纪,存大体,即久远之利也。”从真宗与曹彬的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可能是宋人先遣使。


这次的交涉,应有一些事务及细节,但不见于现存史籍,因此有史家称之为“雄州和议”。双方达到暂时的和平。就两国的地位来说,双方交换聘使和国书,举行外交谈判,建立了对等外交的基础。宋开宝八年(975)三月,辽遣克妙骨慎思为使,奉书来聘。太祖命门副使郝崇信到边境迎接,辽使住都亭驿。太祖召见辽使及随从十二人,赐礼物。七月,宋遣西上门使郝崇信、太常丞吕端使于辽。八月,辽遣左卫大将军耶律霸德、弓箭库使尧卢骨、通事左监门卫将军王英来聘,带方物、马群,随从人数甚多,皆受赐礼物。双方于这一年开始互相贺正旦。十一月,宋以校书郎直史馆宋准、殿直邢文庆为贺辽正旦使。十二月,辽遣使耶律乌正、陈延正进贺来年正月,带来礼物。互相贺生辰始于开宝九年(976)五月,宋遣东上门副使田守奇、右赞善大夫房彦均贺辽生辰。同年二月,辽遣使耶律延宁贺长春节。同年,宋太祖去世,遣使著作郎冯正、著作佐郎张玘告终称嗣。辽遣使郎君王六、挞马涅木古等吊慰,又遣使萧只古、马哲贺宋帝即位及贺正旦。从频繁的交聘来看,当时两国的地位是平等的。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十一月,监察御史李渎假太府卿门祗候、郑伟假右千牛卫将军为辽正旦使。太平兴国三年五月,宋廷命左补阙李吉假司农卿、通事舍人薛文宝假西上门为使辽的大使、副使。十一月,命供奉官门祗候吴元载假西上门使、太常寺太祝毋宾古假右赞善大夫为辽贺正使。辽乾亨元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辽遣挞马长寿使宋,问兴师伐北汉刘继元之故。长寿还,说:“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旧;不然则战。”于是,辽发兵援北汉。五月,刘继元降宋。宋辽双方外交断绝。

在此之前,宋辽交换使节比较特别的一次,是太平兴国二年“召近臣及刘、李煜契丹使宴射苑中”。太平兴国三年,辽使回国,派供奉官、门祗候王侁送伴。送伴使始于此。

宋太祖时,宋与辽已经于沿边开始贸易。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始令镇、易、雄、霸、沧州设置榷货务,以香药、犀、象及茶与辽贸易。

宋咸平三年(1000),宋廷禁止边境百姓入北界劫掠,违反者下狱。但接纳契丹人归顺,赐名“怀忠”。

宋初建国的大战略,是“先本后末”。太祖“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群臣也提出弭兵论。虽然如此,宋初君臣也认为应当收回幽燕地区。当南唐使徐铉请太祖缓兵,太祖怒道:“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乎!”不过,太祖并不打算立即与辽冲突。太宗继续太祖的政策,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兵攻北汉。五月,北汉刘继元降。六月,太宗亲征辽。七月,攻幽州不下,遂班师。

太平兴国五年(980),群臣不主张北伐。左拾遗、直史馆张齐贤(943—1014)上疏反对争小利:“圣人先本而后末,安内以养外。人民本也,疆土末也。五帝三王未有不先根本者也。”次年,河北南路转运副使田锡(940—1004)也上书论军国要机与朝廷大体,指出“范阳坚壁,窃据疆封,獯鬻荐居,不修朝聘。若烦再驾,固当用兵。虽禀宸谋,必资武力”。他请奖赏过去有功的将士,但是不主张妄动,而请固守备、通互市。他批评汉武帝和唐太宗“输常赋之财,奉不急之役,是舍近谋远也。沙漠穷荒,得之无用,蘗芽繁衍,杀之更生。是劳而无功也” 。


雍熙三年(986),知雄州贺令图等边将上言,说契丹主年幼,国事由其母主持,可以乘机取幽蓟。太宗有意再度起兵,大臣纷纷谏阻。给事中、参知政事李至(947—1001)说作战费用太大,主张守为上策。熟知边事的刑部尚书宋琪论北伐,认为和平才是得策:“圣人务好生之德,设息兵之谋。虽降志以难甘,亦和戎而为便。魏绛常陈五利,奉春仅得其中策。历观载籍,前王皆然。《易》称高宗用伐鬼方,《诗》美宣王薄伐猃狁,是知戎狄侵轶,其来尚矣。然则兵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若精选使臣,不辱君命,通盟继好,弭战息民,此亦策之得也。”


雍熙三年三月,宋军北伐。五月,曹彬从涿州北征,至岐沟关,大败。八月,杨业(?—986)兵败被擒,不食三日而死。宋军前后死者数万人。

岐沟关之败后,赵普劝太宗不要兴不急之兵,不要劳民动众。太宗以手诏赐赵普:“恢复旧疆,此朕之志也。”战败乃主将的责任,他“念彼燕民陷于边夷,将救焚而拯溺,匪黩武以佳兵”。宰相李昉(925—996)等人上疏,重点则在对辽展开外交,并劝太宗:

姑务息民,何嫌于屈己。况天生北狄,为患中国,汉高祖以三十万之众,困于平城,卒用奉春之言,以定和亲之策。以至文帝,奉之弥优。外示羁縻,内深抑损。而边城晏闭,黎庶息肩。所伤匪多,其利甚薄矣。况獯鬻之性,惟利是求。傥陛下深念比屋之磬县,稍减千金之日费,密谕边将,微露事机,彼亦素蓄此心,固乃乐闻其事。不烦兵力,可弭边尘。此所谓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者也。伏望陛下裁之。

 

这篇文字的关键在于提出汉朝的和亲之利,只要皇帝肯稍稍委屈一下自己,采取和亲的政策,就可以达成和平。次年四月,殿中侍御史赵孚(924—986)上奏,希望朝廷“精选使命,通达国信。远则周古公让地于西戎,祈八百载之基业;近则唐高祖降礼于突厥,启三百年之宗社。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认为应当与契丹谈判,“议定华戎之疆,永息征战之事。立誓明著,结好欢和。彼以羊马皮毳致诚,此以金帛犀象为报。有无相易,彼此从宜。养民事天,济时利物,莫过于此。”提到用国书致契丹,及以金帛和贸易的经济互惠来免除战争。

两次对辽用兵失败,给太宗带来了严重的治国挫折,加深了君臣对内患的忧虑,皇位和政权的保卫成为最重要的目标。太宗的思想趋于保守,对外政策转为“守内虚外”。端拱二年(989),太宗诏群臣各陈备边御戎之策。户部郎中张洎(933—996)认为宋朝已经失去地利,主张“练兵聚谷,分屯塞下。来则备御,去则无追”。右拾遗、直史馆王禹偁(954—1001)建议“外任其人,内修其德”,外有五点:(1)将帅有权;(2)侦察边事;(3)用间谍;(4)以夷狄伐夷狄,中国之利也。(5)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知制诰田锡也主张对契丹“用重赏,行间谍,使戎狄自乱。戎狄自乱,则边鄙自宁”。要皇帝“举大略,求将相,务帝望之大体也。设如人欲理身,先理心。心无邪则身自正。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臣谓边上动,由朝廷动之;边上静,由朝廷静之”。同年,契丹遣人至雄州求通好,总管刘福向朝廷报告。太宗遣中使麦守恩谕刘福:“朕以康民息战为念,固无辞于屈己。后有来使,当厚待之,勿拒其意。”不过并没有契丹使来。

淳化元年(990),太仆少卿张洎上疏言边防,认为御戎之道,守为上策,和为中策,战为下策。中策是“偃革橐弓,卑辞厚礼,降王姬而通其好,输国货以结其心。虽屈万乘之尊,暂息三边之戍”。提出卑辞厚礼、和亲,以及请皇帝屈己与契丹议和。换言之,即使屈皇帝之尊,也应当达成和议。以上这些弭兵主和的言论,说明宋朝已经认识到契丹的势力可以和中国匹敌。总之,在宋辽缔结澶渊之盟以前,太宗的进取和失败,让很多宋臣放弃了以收复燕云来完成大一统的想法,在“先本后末”和“守内虚外”的原则下,已经有以金钱和物产为代价,来获得对辽和平相处的言论和心理上的准备。要想达到和平,自然需要依赖外交。

太宗听了这些言论,思想略有改变。雍熙二年春,太宗对宰相批评后晋割地予契丹,但是愿意给敌人利益:
 
朕览史书,见晋高祖求援于契丹,遂行父子之礼,仍割地以奉之,使数百万黎庶陷于契丹。冯道、赵莹,位居宰辅,皆遣令持礼,屈辱之甚也。敌人贪婪,啖之以利可耳,割地甚非良策。朕每思之,不觉叹惋。 

淳化四年(993),太宗对侍臣说,他即位以来,用兵是为了救民于涂炭,并非“穷极威武”,又说:“治国在乎修德,四夷当置之度外”。最后说:“但常修德以怀远,此则清静致治之道也。”淳化五年(契丹统和十二年,994),据《辽史》,宋两次遣使求和,不许。但是此事不见于现存宋人记载。

—End—


本文选编自《宋代外交史》,注释从略。特别推荐购买原书阅读。该选文只做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出版机构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包括图书名与公号名)。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此篇,请务必向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


点击下列标题,延伸阅读:
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梁启超|王荆公与宋神宗
秦晖 辛德勇 胡洪侠|战争、社会与文化:宋元明时期的陕西
彭国翔|余英时的宋明理学和思想史研究:贡献与意义
陈志远|晋宋之际的王权与僧权——以沙门不敬王者之争为中心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欢迎点击关注👇



👇 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书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