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学森对VR的译名看科技译名的“中国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滋润新语 Author 张晖
钱学森先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被誉“中国航天之父”。钱老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非常关注术语译名的大家。2007年、2012年、2015年,《钱学森书信》[1] 、《钱学森书信补编》[2] 、《钱学森年谱》[3] 先后出版,为后人研究钱老的学术思想提供了一手资料。在1956年归国到2000年之间写下的3000多封亲笔书信里,钱老留下了不少对科技名词规范工作的思考[4] ,其中术语译名的“中国味”②无疑是被提及最多的。钱老究竟创制了哪些译名?体现了什么样的“中国味”?有什么样的学术价值?这是本文希望探究的问题。
钱老是世界级的工程控制专家,是工程控制学科的开创者,其译名主要集中在工程控制及相关领域。据王文华[5]的统计,钱老创造和译定的科技名词就有20多个,包括高超声速(hypersonic)、超级空气动力学(superaerodynamics)、技术科学(engineeringscience)、工程控制论(engineeringcybernetics)、自动控制(cybernetics)、制导(guidance)、导弹(guidedmissile)、物理力学(physicalmechanics)、激光(laser)、航天(interplanetaryflight)、航天员(astronaut)、航宇(interstellarflight)、遥感(remotesensing)、渺观(ultra-microcosmic)、胀观(swelling-cosmic)、遥作技术(telescience)、系统学(systematology)、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大成智慧工程(meta-synthesis)、总体设计部(department of integrative system design)、天军(space army)。另外钱老还曾提炼命名了包括:情报信息的激活(information in spiritment)、系统状态(system state)、统状态(system eigenstate)、研制、纤技术、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等顶层设计、文化学、文艺学、行政学、金融经济、宇观经济、烹饪产业(cuisine industry)、社会技术。此外,钱老的书信还提到了一些译名,如灵境(virtual reality)、遥作(teleoperation)、遥触(telesensation)、遥知(teleperception)、遥在(telepresence)、大成文化(cyberculture)、信息环境(cyberspace)、智圈或智慧圈(noosphere)等。
对于钱老创造和译定的译名,他自己是这样评价的:“外文名词中译,的确要慎重,总该从中显示出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我在这方面是在不断努力,有成功的,如:激光、航天、航天飞机、空天飞机,也有失败的,如我原建议‘黑洞Black Hole’译为‘陷光星’。”[6]
在钱学森先生关注的众多英文概念中,他对有一个词的译名情有独钟,那就是virtual reality。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最新审定公布的《计算机名词(第三版)》将其定名为“虚拟现实”,指“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的技术。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7]”然而值得关注的是,钱老在从1991年1月至1998年6月的8年多里写下至少13封书信,谈到他对virtual reality的译词——“灵境”。根据致函对象的不同,分为5类:
毫无疑问,“灵境”应该是钱老认为有“中国味”的词。但是这个“中国味”该如何理解?就virtual reality而言,怎么翻译就是没有中国味呢?钱老认为,“以前人们直译为‘虚拟现实’”,就“太没有中国文化味了”。“虚拟现实”是virtual(虚拟)和reality(现实)的直译,是词对词简单的对译,不是概念层面的词汇择定,没有考虑中国文化有没有更合适的词。
钱老所说的科技译名的“中国味”,与我国科技名词审定原则中的“中文特性”原则[22]不谋而合。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所贯彻的“中文特性”原则,位列“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等原则之后,其核心要义就是指科技名词定名要符合汉语的特点,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关照。例如天文学专家将“Venus”、“Jupiter”定名为“金星”、“木星”,而不是直译“爱神”、“大力神”。钱老主张的译名“灵境”也是用中华文化和汉语自身的内容来恰如其分地表达科技概念。我们认为,术语有着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的双重属性[23],科技的发展水平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共同决定科技术语的国际地位。科技翻译工作者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国的科技正从“跟跑”变为“并跑”和“领跑”,除了外来的科技概念能第一时间为国人所获知,在中国大地上也越来越多地涌现领先全球的新科技。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汉语术语能在科技大潮中闪耀至今并非偶然,是中华民族无比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汉语言文字得天独厚的语义优势成就了这一点。因此,讲好中国术语的故事,展现汉语术语的魅力、增强中华科技文化的自信、推动中国术语走出去,进而掌握世界科技的话语权,是新时代科技翻译工作者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课题。
注 释
① 汪成为1995年第4期的《系统仿真学报》发表了标题为“灵境(虚拟现实)是建立人机和谐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的文章,该文虽未提及择定VR译名一事,但从标题上可知其是赞同“灵境”的。
② 仅在书信中,钱老提到与“中国味”相近的说法有:“中国风味”、“中国文化味”、“中国化”、“汉语化”、“中国文化传统”、“中国范”等。
[2]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补编.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3]张现民编. 钱学森年谱.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4]王琪.钱学森院士的术语规范情结——《钱学森书信》《钱学森书信补编》读后[J].中国科技术语,2018,20(04):69-73.[5]王文华.钱学森创造和译定的科技名词[J].中国科技术语,2009,11(06):5-9.[6]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8(1994.1-1994.12).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84.[7]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计算机名词《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8]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7(1992.11-1993.12).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31-332.[9]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8(1994.1-1994.12).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42.[10]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8(1994.1-1994.12).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84.[11]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9(1995.1-1996.3).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86.[12]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10(1996.4-2000.11).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14.[13]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7(1992.11-1993.12).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22.[14]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8(1994.1-1994.12).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5-26.[15]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补编3(1987.10.1-1991.11).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323.[16]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8(1994.1-1994.12).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446-447.[17]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10(1996.4-2000.11).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77-378.[18]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6(1991.5-1992.10).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92-193.[19]涂元季主编. 钱学森书信7(1992.11-1993.12).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26-327.[20]周荐.词汇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1]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2]刘青,黄昭厚.科技术语应具有的若干特性[J].科技术语研究,2003(01):22-26.[23]张晖.术语的生成与解析初论[J].中国科技术语,2016,18(01):19-21.
张晖,男,1983年生。南开大学词汇学与词典学方向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硕士,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科技英语双学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领导小组成员、副主任,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届辞书编纂分技术委员会(SAC/TC62/SC2)副主任,《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10卷本)项目部主任、社会科学分卷副主编。2006年以来,从事术语政策与规划、术语规范与应用、术语学与词典编纂等理论研究和项目管理,参与国家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中长期规划、科技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以及术语规范应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主持、参与或参编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等委托项目或著作多项,著有《汉语术语学引论》(科学出版社,2021),在《光明日报》发文4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在《中国翻译》《中国科技术语》《中国科技翻译》《语文建设》等刊物及词汇学、术语学、辞书学等学术会议发文近30篇。通信方式:zhangh@cnterm. cn
END
RECOMM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