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还是0:一定要划分角色吗?

北京同志中心 小悟生心理 2022-08-12


1/0、top/bottom、(小)攻/(小)受……

在同志的恋爱中往往会出现这种角色上的划分,这种简易的划分虽然有助于同志找到合适的性伴侣,但也使异性恋的群体把异性恋本位的观念带到同志的身上。

这种极简的角色划分很容易会形成刻板印象,并有可能使同志群体表现出刻板印象威胁。


01


1/0的划分与男/女的划分


近年来,在男同志群体中,除了1/0的划分,还出现了一股将自己划分为「0.8」、「0.75」、「0.5」、「0.3」、「0.75」等的说法,同志朋友们好像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就很难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

当然,首先我们要说清,在「同性性行为」层面来讲,意图寻找最适宜的彼此的角色自有其合理之处。但这一部分我们先暂且搁置,按下不表。

我们想要着重于讨论在「同性恋爱」层面,如此划分其背后具有着如何的意义。

在「非LGBTQ」群体的眼中,普遍认为角色的二元对立会带入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人们会将传统父权下阳物崇拜的全景式的阳性主体阶级的男女关系和男性霸权式的性别表达带入到同性关系之中。

被动型(0、btm、受……)扮演「女性」的角色, 在性别角色类型上女性化明显多于男性化。主动型(1、top、攻……)扮演男性角色, 在性别角色类型上男性化明显多于女性化。

图片来源:网络


02


潜在的刻板印象威胁


虽然,同性恋角色区分表面上看是根据性行为中不同角色而划分, 但仅仅性行为中的角色区分不会表现出其在性别角色类型上的差异。

可是,人们还是会近乎本能地认为,作为主动型的同志,会表现出强壮、勇敢、粗犷、「man」等在传统男权文化场域中对于一个男性所要求形成的刻板印象特质。而作为「被动型」的同志则是被认为会表现出柔弱、怯懦、细腻、「娘」等在传统男权文化场域中对于一个女性所要求形成的刻板印象特质。

而在同志双方的关系中,人们也同样带入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主动方在经营关系中要付出更多的金钱:开放出房费、准备避孕套,约会要买单等等;而被动方则是在关系之中承担着体贴、温柔、照顾等责任。

此外,除却传统父权社会中的男女二元对立的角色刻板印象,人们往往还会将男女二元对立下的等级观念也带入同志关系中。不论是从两个直男哄笑时争抢说出那句「我是攻」,还是段子里家长在发现自己孩子性取向讳莫如深的探索「你们谁是女生」等等都藏着与传统男权社会下的阳物崇拜无异的尊卑。

又如耽美文学作品的读者在cp中将攻姓名放前受姓名放后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被父权意识形态对同性恋群体的规训所影响,宛如父权制下「冠夫姓」……原本作为解构传统父权制下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的「酷儿」反而被套入了传统的两性关系。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事情。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同志群体内部,使其陷于刻板印象威胁之中,即个体会经常担心别人会根据自己的负面刻板形象对自己进行评价,影响其认知能力,更易出现思想上的「懒政」。

许多人在对自身进行性取向认知时,会直接进行这种所谓的角色认知。认定「我是同性恋」紧接着就要判断自己是1、0或是0.5,随后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默认「规则」,可以省去很多彼此了解的繁琐——直接筛选与自己型号相异的人进行了解,避免「撞号」,省去了广泛交往的「麻烦」,也就提高了「成功恋爱」的概率。但这种「懒政」也使同志间容易简化彼此的人格。

图片来源:《春光乍泄》


03

违反1/0刻板印象的风险


而对于同志群体内部,将0或1表达出‘不符合’自己气质时——如0阳刚,1阴柔——将其称为角色错位(「母1公0」)的论断也屡见不鲜。(或许这与男生被讲「娘炮」也并无区别。)性角色与性别角色紧密地产生联系,具体地说,同志们的心理/性别角色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性角色(行为),而性行为本身也会反过来塑造、强化同性恋者的心理/性别角色。在这种趋近下,朝着更加看似「极端」的两元演进。

人们习惯了以外貌、性格特征等外在的因素来揣测同性恋者在性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这种现象类似于布尔迪厄所谓的「符号统治」。

「它(符号统治)不仅与可见的性别特征而且与性习俗相联系,而且男同性恋者还将统治原则用于自身,也即在自己的伴侣关系中再现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区分。」

「符号统治」的情形在同性恋的生活世界中并不少见:如果一个0拒绝和别的0姐姐妹妹相称,拒绝了解护肤、穿搭,大家会觉得这很另类。刻板印象在父权社会中为男性与女性套上了枷锁,而同样也给同志世界的人们带来了桎梏——如果别人把你认定是个0(或者自我认定为),你就只能这样行事。

符号的力量可以任意地塑造、强暴与规训个体,迫使个体就范、服从已有的规范与设置。物以类聚也许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却很容易成为约束我们行为的「隐形的模型」,规定着你要怎么做——「符号」给我们带来了种种惯例。外在的例如发型、服装风格、化妆与否、身材、肌肉状况等等,内在的譬若处事方式、言谈举止的习惯、更为细节的性格等等。甚至是你买的每一件东西,都具备着系统化、同质化特征。

比如,当你选择使自己看上去更加「粗犷」还是更加「柔美」的时候,你就让自己进入到了这样一个完整的二元「1」与「0」的系统之中。二元对立下,每一个选择都让你更加向两极靠拢。靠拢使别人更易于接纳你的身份,也使你更加方便地靠拢。

图片来源:《春光乍泄》


当然说这麽多,绝非想要讨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在关于这件事的生活方式上,绝无党同伐异式的对错之分。

我们只是想要思考:

我们究竟应该先成为某个角色,然后再成为自己,还是应该先成为自己再考虑角色?

「靠拢」二元化「1」与「0」的两极固然更为便捷地融入群体,但是否每个选择都是你发自内心觉得舒服的呢?

如果两个人相处愉快,所谓角色模式是否真的那么重要。每个人都会有「异」,有人喜欢铲除异己,而我们——相对来说的少数派的「异」——则是更应该想一想「异」的存在与尝试接纳。


作者:朱梓垚

编辑:Kepler、Samuel

排版:Samuel

封面图来源:《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推荐阅读







#看见 #陪伴 #联结 #改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