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悟生心理

其他

恐同不一定是深柜,但深柜可能真的「恐同」

亚洲的拉拉题材影视剧一直比较稀缺,因此去年《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的出现在圈内引发了不少关注。这部剧讲述了已结婚生子的怡敏在婚后与高中时的学妹亭亭偶然重逢,曾经的青春未竟之爱再一次涌上心头,二人的生活就此掀起波澜的故事。该剧开播至今,广受好评,在豆瓣获得8.4的高分,也于近期入围了2022年金钟奖5项大奖。在剧情动人深刻的同时,能够引起观众心底的共鸣,也可能是其能够大火的原因,如何勇敢,又如何抉择?当学姐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学妹之间产生了不一般的情愫时,这种超出友情的美好情感却被学姐冠以了「奇怪」、「恶心」的不堪字眼,随之二人之间筑起高墙,两颗慢慢试探渴望依偎的心被迫分隔,各自遍体鳞伤。图片来源:《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学妹的大方示爱温暖、炽烈,令人欣赏,相比之下,学姐的逃避、拒绝,让人唏嘘。但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学姐的「懦弱」?探究背后原因,学姐的不勇敢行为,似乎是她内心对自己产生同性之情的否定导致的。我们常说,恐同即深柜,但有时可能恰恰相反,恐同的不一定是深柜,深柜却真的会「恐同」。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同性恋者的「内化同性恋嫌恶」。01内化同性恋嫌恶在同性恋群体中广泛存在在异性恋本位的社会中,一些同性恋不友好言论依然流窜于大街小巷,持负面消极态度的大有人在,而如果同性恋在这些人的家庭中出现,则会遭到更大的抵触和拒斥。图片来源:能大宇——《中国老人聊LGBT》有些人会把这种不友好归结为个人的「选择偏好」问题,但这种行为却会真真切切地对同性恋者造成伤害。内化同性恋嫌恶(internalized
2022年9月22日
其他

你的痛苦是被内化的压迫:关于女性主义疗法你可以了解的7件事

&Enguidanos,1995),《非白人女性》(Comas-Díaz&Greene,1994),以及《阶级歧视和女性主义疗法:计算代价》(Hill&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拯救剧荒!8部高分姬片收好

「女孩和女孩能有什么不同,不过是两双不愿放开的手」拉拉的爱情,同样值得歌颂,不仅酸甜苦辣俱尝,亦能在世俗压力下闪烁出突破禁忌的女性力量。本文整理了一些百合/拉拉/les电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属于酷儿的那些解放与感动,从银幕上流淌到生命历程中。01唯爱永存
2022年9月2日
其他

当我们试图在心理学专业教科书里寻找性多元知识

很多小伙伴想学习性多元的知识,甚至希望能够去专门的性别研究相关专业进修。知乎相关问题讨论国外一些高校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体系,但是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则比较欠缺。edurank上性别研究专业大学排名之中国地区前三名如果你在中国大陆地区选择心理学专业,虽然没有系统完整的性多元教科书供我们学习,也可以在一些教科书的边边角角中发现一些彩虹知识。注:本文的所有总结和引用均直接来自教科书,可能部分知识用语比较陈旧、刻板,不能体现性多元友善,一些研究结论由于年代问题也有待推敲。文章最后会给出当前教材可能存在的问题,希望各位在阅读时可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01生物心理学:直与弯的生物学解释生物心理学(Biological
2022年9月1日
其他

我怎么才算一个「性多元友善」咨询师?试试这个量化评估工具

education》里的Otis和他的妈妈Jean应该算是刻画得比较具有代表性和戏剧性的影视剧形象了。图片来源:《sex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LGBTQ青少年参与学校体育运动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就读五分钟

#就读五分钟#是我们的新栏目,我们会每周给大家推荐性多元人群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献、研究报告或书籍,希望能帮助想成为或已经成为性多元人群友善心理咨询师的朋友筛选更多值得阅读、学习的优质内容,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性多元人群提供通往自我认同和自我疗愈的钥匙。我们开放投稿,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给其他同行者的内容,欢迎将文稿与推荐作品(文档或链接)发至邮箱mediaxws@163.com。体育参与已被证明对青少年健康有积极影响。然而,运动环境对LGBTQ青少年来说可能是「不安全」的。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文献是一项在美国开展的关于LGBTQ中学生在校相关经历的大型数据研究(N
2022年8月25日
其他

性多元群体新闻报道中同性恋占比超过六成,其ta性向呢?

#就读五分钟#是我们的固定栏目,我们会每周给大家推荐性多元人群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献、研究报告或书籍,希望能帮助想成为或已经成为性多元人群友善心理咨询师的朋友筛选更多值得阅读、学习的优质内容,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性多元人群提供通往自我认同和自我疗愈的钥匙。我们开放投稿,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给其他同行者的内容,欢迎将文稿与推荐作品(文档或链接)发至邮箱mediaxws@163.com。虽然性多元群体的平权运动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但在很多人眼中,性多元群体仍然与「艾滋病」、「变态」、「精神病」等不合理的标签绑定在一起,仍然面临着被污名化的困境。而在性多元群体的形象建构中,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文献目的在于调查媒体对性多元群体形象构建的现状,为消除公众对性多元群体认知中存在的障碍寻找可行的方向。研究的结果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性多元群体,并与ta们产生共鸣,这将有助于我们摒弃偏见,平等对待每个人。后台回复「0818」,即可获得原文pdf。信息导览文献名称:不同媒体视角下的LGBT群体形象建构研究标签:媒体/LGBT/形象建构发布时间:2022.7.1101新闻媒体视角下的外部形象建构新闻媒体作为大多数人关注的官方媒体,在引导性多元群体形象建设的道路上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性多元群体在大众媒体的话语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并且媒体呈现的性多元群体形象还远远不够全面和客观。研究以澎湃新闻2014-2018年的195篇相关报道和新浪新闻2006-2019年的244篇相关报道作为分析样本,总结出新闻媒体对性多元群体的报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忽视性多元群体固有的多样性澎湃新闻报道的调查对象以同性恋者居多,占63.1%,其次是跨性别者,占21.5%,双性恋者占比最低,为0.5%;新浪新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报道的同性恋者占79.1%,跨性别者占31.4%,双性恋的比例非常低,只有1%。新闻媒体对双性恋和其ta性别、性向避而不谈,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性多元群体固有的多样性,也反映出新闻报道性别问题的公开性是有限度的。当前对性少数群体的讨论绝大多数是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例如,同性婚姻是同性恋群体的主要诉求,反歧视是跨性别者的主要诉求,而双性恋者缺乏一个精确的群体身份,很少被讨论和关注。2)对性多元群体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从媒体报道的主题和倾向可以看出,关于性多元群体的报道大多是中性和正面的,但在医疗与疾病、污名与歧视、犯罪与拘留这三类报道中,负面的倾向仍然占主导地位。在许多报道中,媒体仍会习惯性地把同性恋与艾滋病、惩戒治疗等负面内容联系起来,并以跨性别者在工作场所遭受的歧视作为报道的重点,来吸引读者的注意,下意识地给性多元群体贴上负面标签。央视为同志反歧视发声;图源:网络02社交媒体视角下的自我形象建构社交媒体是开放、连接和包容的,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展示自我提供了环境。但在关于性多元群体和社交媒体的文献中,也发现了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同性恋而不是性多元群体的现象。研究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交媒体的角度对性多元群体的形象建构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分为两个方面:1)全面的社交媒体让性多元群体构建了两种不同的身份为了避免被对性多元群体抱有偏见的人进行言语攻击,性多元群体很可能会构建两种不同的身份。例如,在微博上,一些性多元群体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迎合主流文化。一方面,ta们关注性多元群体的信息,以获得安慰和社会认同。另一方面,ta们受到舆论的影响,否认自己的身份。2)专门的社交媒体加强了性多元群体的自我认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专门的社交媒体在性多元群体中流行起来。有些专门的社交媒体不要求用户实名注册,并进一步将用户分为不同的身份。用户可以在上面轻松找到朋友,分享自己的问题或意见,这让ta们更加自信,实现了自我脱敏。同志交友软件;图源:网络03电影视角下形象的艺术处理影视作品创造了很多我们熟悉的性多元形象,并以更戏剧化的方式让我们对ta们的形象和处境有更直观的了解。除了性别认同和取向的不同,这些作品中的性多元形象同样有着丰富的情感、观点,以及爱与被爱的能力。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性多元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大多以悲剧收场。艺术的表现总是现实的反映。影视作品中的性多元群体都是如此,那么现实生活中呢?1)跨性别者的自我认同跨性别者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无法真正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但在主流社会思想的控制下,ta们不得不强迫自己接受和认同自己的性别。在电影《丹麦女孩》中,Lily通过性别重置手术勇敢地打破了社会偏见,突破了权力话语的束缚,获得了性别的身份,然而,她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图片来源:《丹麦女孩》2)社会环境对电影主人公的影响与表现《断背山》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虽然两部电影的基调截然不同,但都以悲剧结尾。两部电影的主人公在意识到自己真实的性取向后,都选择了把头埋在沙子里,这也证明了社会环境对性多元群体的压力和讳忌。图片来源:《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3)《霸王别姬》中酷儿的性格悲剧——程蝶衣电影《霸王别姬》的男主角蝶衣,在幼时进入戏班后,起初ta拒绝扮演女性角色,并不断地误读独白,直到ta向命运屈服,接受女性角色后,ta开始明白自己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舞台上过自己的生活。因为蝶衣心理的微妙变化,ta爱上了小楼,这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当ta经历了社会和周围人的各种绝望后,决定自杀,这导致了一场彻底的悲剧。图片来源:《霸王别姬》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同性恋的关注度更高。性多元群体的形象建设还不完善。在未来,艺术家可以通过电影或艺术作品来表现性多元群体的情感和行为,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性多元群体。政府必须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为性多元群体提供一个自由、干净的展示真实身份的平台。官方媒体应该报道更多关于性多元群体的正面新闻。随着人们对性多元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希望人们的刻板印象终有一天将被打破。#就读五分钟#开放投稿,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给其他同行者的内容,欢迎将文稿与推荐作品(文档或链接)发至邮箱mediaxws@163.com。来源:https://doi.org/10.2991/assehr.k.220704.092编译:Tommie编辑:Kepler排版:Tommie封面图来源:《她唇之下》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我发现我认识的INFP都是弯的!」:性倾向和MBTI有关系吗?

最近看到对MBTI的讨论热火朝天,mbti已成为继星座之后,人与人之间快速熟悉认知的「名片式」标志,性多元群体也不例外。四字字母也逐渐跻身于各大弯圈投稿bot中的交友密码,几乎是除了0/1/X,🐻/🐒/X外的另一必填选项。于是,对此有关的好奇也随之而起:微博投稿热拉app的官方消息知乎相关问题讨论01快速了解MBTI类型大家应该都已经对MBTI很了解了,但在这里还是做下简要介绍:在人格类型学中,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英语:Myers-Briggs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LGBTQ准大学生,这些入学建议请查收!

对于LGBTQ大学新生来说,即将学习生活四年的校园可能既令人兴奋也令人顾虑。进入新环境后如何融入群体、要不要和同学们“出柜”、学校是否友善包容,这些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对此,我们翻译了Advice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疫情对LGBTQ青年的心理健康有怎样的影响?| 就读五分钟

#就读五分钟#是我们的新栏目,我们会每周给大家推荐性多元人群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献、研究报告或书籍,希望能帮助想成为或已经成为性多元人群友善心理咨询师的朋友筛选更多值得阅读、学习的优质内容,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性多元人群提供通往自我认同和自我疗愈的钥匙。我们开放投稿,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给其他同行者的内容,欢迎将文稿与推荐作品(文档或链接)发至邮箱mediaxws@163.com。国际研究表明,在应对大规模灾害的实践和政策层面上,异性恋规范和对规范的顺应,系统地忽视了LGBTQ群体的需求。尽管在新冠疫情期间对LGBTQ青年的心理健康需求的关注有限,但由于疫情以及性和性少数相关压力源的重叠,LGBTQ青年可能面临独特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篇研究旨在就新冠疫情对LGBTQ青年的潜在间接心理健康影响提供一个细致的视角。通过阅读本篇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LGBTQ青年在疫情期间面临的心理健康威胁,在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时考虑到LGBTQ青年的独特需求。后台回复「0811」,即可获得原文pdf。信息导览文献名称:COVID-19大流行中性和性别少数群体的压力:对LGBTQ年轻人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影响标签:少数群体压力/LGBTQ/心理健康/COVID-19/年轻人/性和性别少数群体发布时间:2020.10.0701疫情期间LGBTQ青年的压力LGBTQ群体的压力源有两个部分:客观的远端压力源:来自外部,通常是由于LGBTQ青年的LGBTQ身份而导致的歧视性事件主观的近端压力源:LGBTQ青年的LGBTQ身份直接导致的负面内化自我体验(例如,内化的同性恋恐惧症或跨性别恐惧症)。对于LGBTQ青年来说,可能发生的远端压力中最显著的潜在事件之一是家庭拒绝,这可能会威胁到LGBTQ青年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报告有高水平家庭拒绝的LGBTQ青年比报告低水平家庭拒绝的LGBTQ青年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高6倍,企图自杀的可能性高8倍。一些疫情防控措施,如学校停课、居家隔离,已迫使许多LGBTQ青年住进不受支持和潜在不安全的家庭,增加了他们被家庭拒绝、骚扰和伤害的风险。LGBTQ青年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出柜以及出柜后随之而来的潜在后果(如无家可归、身体虐待),而隐瞒LGBTQ身份,无法在家庭中真实生活,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图片来源:网络虽然不同年龄的LGBTQ青年的这些经历可能有所不同,但经历了特定形式的远端少数群体压力可能会增加近端的压力体验,如内化的同性恋恐惧症和跨性别恐惧症以及LGBTQ身份拒绝过度警惕,这些与LGBTQ青少年的药物使用风险、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创伤后压力)、自杀意念、心理痛苦的累积息息相关。02压力应对资源短缺大学往往是LGBTQ青年独立生活、做真实自我的第一个机会;这种脱离家庭和原居住地的自由,使TA们能够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结识LGBTQ群体,建立恋爱关系,培养强烈的认同感和自我接纳感。图片来源:网络性别友善的老师、性多元相关的社团或学生组织等学校资源,有助于LGBTQ青年建立身份自豪感、获得自尊、社区联系和社会支持,进而增强心理韧性。这可以降低TA们患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和自杀的风险。此外,LGBTQ年轻人还依赖学校提供实质性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然而由于学校关闭,LGBTQ青年可能无法获得肯定的社会支持和应对资源,以应对不断增加的心理压力和与LGBTQ相关的压力(如家庭拒绝),以至于TA们的心理健康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03保护LGBTQ青年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做些什么?1.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LL团体咨询九期开放招募

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认为:「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需要先跟自己发生关联。」要想建立好的关系,我们需要先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追随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ta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珍藏在我们的内心中。身为性少数,很多人走的路本就不易,如果没看清内在小孩想要的到底都是些什么,我们也许稍有不慎就会稀里糊涂过上自己不喜欢的生活,也可能不明晰应当如何改变当下自己并不满意的状态。在任何一段关系中,无论是权力的不平衡,还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不和或是冲突,种种原因会让我们产生调整自己甚至是改变自己的念头。有些人会很欢迎改变,觉得这会对关系和自己更好;有些人则会很警惕自己的变化,认为改变对于自己而言更多是被迫和妥协。别人不喜欢自己,就试着去改变自己,丢掉初心只为了求得大家的接纳,这并不是爱自己;而另一边,我们的一生中几乎没有一成不变的关系,也没有永远凝滞的自己,拒斥改变或许也不是真正的爱自己。说到底无论是改变还是坚持自我,似乎落点都在于自我接纳和认同,内在小孩就在那儿,与其别过脸不想去看ta,还不如走过去给ta一个稳稳的拥抱。经历了自我成长和团体接纳,我们会意识到:正是因为我们不一样,我是独特的,才有吸引力,在学会爱别人之前要先爱自己、爱生活。也只有先好好做自己,我们才会更好地思索自己和关系,更有可能遇到那些适合自己的关系。如果LGBT+人群的路注定比其他人难走,那我们要怎样获得勇气和温暖呢?期待倾诉、宣泄、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却不想做个体咨询?北同LL(Love
2022年8月8日
其他

「解人之难,救人之患」:咨询师可以为危机干预做的6个准备

国家教育部于2021年7月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做出要求。国家卫健委也在众多提案答复函中,多次提到重视危机干预,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协作机制的问题。心理危机干预,正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危机干预存在非常复杂的问题,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是极大的考验。因此与一般志愿者相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常在危机干预中扮演重要角色。01心理危机的三个类别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2022年8月8日
其他

是的,同性伴侣之间也会有关系暴力

亲密暴力是指两个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冲突而产生出不同形式的暴力。有的人认为只有异性恋情侣之间会存在亲密暴力,但其实在性多元群体中,亲密暴力也是存在的,甚至可能存在更多形式的亲密暴力。01同志也会有亲密暴力?以往有研究访谈了年轻的同志群体,发现有49%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曾经或正在经历亲密暴力,甚至有25%的受访表示自己曾经也表现出亲密暴力的行为。但这个比例有可能会更高,因为亲密暴力的一个特点是受暴者可能并没有察觉到自己正在经历亲密暴力,有的人更甚至会认为对方的暴力行为是自己的过失。许多施暴者在暴力发生后都会向对方道歉,这有可能会使对方回心转意,想要继续留在这段关系中。还有的施暴者会试图让受暴者承担责任,例如会说:「这都是你引发的」、「是你的错」、「要改的人应该是你」等等。这些暴力后的行为其实也是暴力,控制着对方的精神与行为,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图片来源:《公猫》02亲密暴力的形式亲密暴力并不只有肢体上的暴力,还包括性暴力以及带有控制成分的精神暴力。性暴力的行为主要是涉及到性与性行为,最为典型的是强迫发生性行为或强迫对方达到自己的性要求。同时,在没有得到同意情况下进行无套性行为也属于一种性暴力,因为该举动损害了性行为的安全性。而精神暴力的表现行为有许多种,其目的经常是为了控制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像是以伤害家人、共同饲养的宠物或心爱的物品进行威胁。还有的可能会因过度的佔有欲而侵犯对方的隐私、监控其行踪或断绝其所有社交关系。图片来源:《每分钟120击》03同志独有的亲密暴力上述的暴力,不管是哪一个群体都有可能会经历。但与异性恋不同的是,同志所具备的性多元身份反而可能会成为对方施暴的武器,衍生出以下性多元群体独有的精神暴力:1.
2022年8月5日
其他

中国家庭压力下的酷儿婚姻|就读五分钟

#就读五分钟#是我们的固定栏目,我们会每周给大家推荐性多元人群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献、研究报告或书籍,希望能帮助想成为或已经成为性多元人群友善心理咨询师的朋友筛选更多值得阅读、学习的优质内容,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性多元人群提供通往自我认同和自我疗愈的钥匙。我们开放投稿,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给其他同行者的内容,欢迎将文稿与推荐作品(文档或链接)发至邮箱mediaxws@163.com。在中国,原生家庭的压力让许多性多元人士生活在阴影之中,许多人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而踏入了异性婚姻之中,但由于其身份认同,婚后的生活也并不见得可以幸福。本篇研究对以往的文献进行了分析,以了解中国的家庭压力与酷儿婚姻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性多元群体所面临的家庭与婚姻压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性多元来访的决定,以更好地帮助Ta们。后台回复「0804」,即可获得原文pdf。信息导览文献名称:家庭压力如何迫使中国的酷儿踏入异性婚姻中?标签:酷儿/家庭压力/异性婚姻发布时间:2022.07.0701性多元群体的婚姻以往有研究指出在中国,性多元群体与异性恋结婚的比例越来越大,有研究者估计,中国至少有1400万名异性恋女性与400万名异性恋男性在不知道自己另一半的性倾向的情况下与其结婚了。目前在学术上把性多元群体与异性恋的婚姻分为三种:1.
2022年8月4日
其他

周末啦,这几本酷儿文学值得一读

爱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因为爱是和美一样,能被所有人理解和欣赏;爱不分时间,不分空间,因为它无穷无尽、无形无相,却能穿越所有壁垒。但若想读懂爱,却并不简单。一个人就像一本书,一个人又像一座图书馆,我们想要去了解,想要去爱的时候,应该先静下心,好好地捧读。想更贴近并了解酷儿的生活,又或是想从书中找到共鸣,这份酷儿书单你不能错过。01《追忆似水年华》A
2022年7月30日
其他

被边缘化、被病理化、被拒绝:无性恋真的太难了

据估计,无性恋者的人数非常少,只占总人口的不到1%,但数量少并不代表不重要,反而更需要大家的关注与了解。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背景的专家都投身于无性恋的研究。01无性恋到底是什么?根据发现无性恋与无性恋教育网(Asexual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咨询室以外的疗愈力量:性多元社群连结性是什么?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有社交的需求。而对社交需求的满足可以有效改善心理健康,有关这点许多心理学研究都给出了证据。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就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即个体需要与别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又如自我决定理论中有「联结需求」,即我们需要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得存在感。因此,找到一个有归属感的社群对每个人而言尤为重要,而对于性多元群体更是如此。01社群与社群连结性社群是一种社会关系,可以被简单地看作是一个群体。而个体与社群之间的关系可以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因为若个体与社群的连结越好,个体就越可以感到更强的归属感及被别人所需要的感觉。而个体与社群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社群连结性」来衡量。「社群连结性」是指个体渴望成为某个社群一部分的程度,以及其能够从该社群中建立的友谊关系或是被满足的个人需要。图片来源:《超感猎杀2》02社群连结性的强弱对性多元群体有什么影响?研究者Ilan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不求助等于「阳刚」?分析漫威英雄电影中男性的求助行为|就读五分钟

#就读五分钟#是我们的新栏目,我们会每周给大家推荐性多元人群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献、研究报告或书籍,希望能帮助想成为或已经成为性多元人群友善心理咨询师的朋友筛选更多值得阅读、学习的优质内容,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性多元人群提供通往自我认同和自我疗愈的钥匙。我们开放投稿,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给其他同行者的内容,欢迎将文稿与推荐作品(文档或链接)发至邮箱mediaxws@163.com。以往许多研究都指出:相较于女性,男性更不愿意向Ta人寻求帮助。而这种「不示弱」的心态也对男性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出现不良的适应性行为,如身体暴力等。许多研究者都试图找出造成这种性别间差异的原因,而本篇报告的研究者就从媒体出发,以漫威英雄电影为切入点,探究影响中所呈现的男性寻求帮助的行为模式及其行为后果。通过阅读本文可以让我们更了解性别刻板印象如何约束了个体的行为以及危害我们的健康。后台回复「英雄」,即可获得原文pdf。信息导览文献名称:雷神会找钢铁侠帮忙吗?探究漫威中男性英雄寻求帮助的行为标签:求助行为/男性角色/媒体发布时间:2022.05.2401社会认知理论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观察学习,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种新的行为反应。而媒体上所呈现的人物榜样是最易取得的观察对象之一,因此,个体可能通过模仿影视中的角色而获得某种新行为。而本文的研究者认为,男性是漫威英雄电影的一大受众,Ta们可能会以电影中的男性英雄作为观察学习的对象,习得新的行为模式。所以,分析漫威电影中男性英雄寻求帮助的行为将有助于解析男性为何更不愿意向Ta人寻求帮助。02研究问题研究者针对上述的研究主题提出了以下五个研究问题:1.
2022年7月21日
其他

双性恋患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可能性更大,为什么?

当我们在百度上搜索「同性恋」时,相关的结果一共约有1亿,但是当我们搜索「双性恋」时,相关的结果却只有前者的一半,约5190万。双性恋在人群中并不稀有,但两者之间的讨论度与关注度相差得非常遥远。甚至直至今日,学术界对双性恋不仅没有一致的定义,还纠结于双性恋者是否真实存在。01双性恋等于「喜欢男生和女生」吗?关于双性恋的定义,百度百科上由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认证的词条中,是这么定义的:双性恋,又称双性向,是性倾向的一种。双性恋者能够对同性和异性产生情感、爱情或性的吸引。双性恋者对吸引力的感受不一,有些人可能同时对同性和异性感受到吸引力;有些人可能在某一阶段对同性感受到吸引力,在另一阶段对异性感受到吸引力。双性恋者感受到吸引力的表现方式和吸引程度也存在差异。但实际上,目前关于双性恋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议,我们今天想向大家介绍一个在中文语境下可能暂时还不太为人所知的观点:在2019年,活动家兼作家的Nicole
2022年7月18日
其他

医疗服务中看不见的性多元歧视|就读五分钟

#就读五分钟#是我们的新栏目,我们会每周给大家推荐性多元人群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献、研究报告或书籍,希望能帮助想成为或已经成为性多元人群友善心理咨询师的朋友筛选更多值得阅读、学习的优质内容,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性多元人群提供通往自我认同和自我疗愈的钥匙。我们开放投稿,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给其他同行者的内容,欢迎将文稿与推荐作品(文档或链接)发至邮箱mediaxws@163.com。许多研究都认为性多元群体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然而大部分的医疗从业者在相关方面的训练并不足够,形成医疗服务中对性多元人群的歧视,从而危害性多元群体的健康。同时,这种有害的医疗氛围也让性多元群体为了避免遭受不公的对待而不愿求医,从而进一步导致自己的健康状况被影响。因此,医疗从业者对性多元群体的态度急需得到关注。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文献旨在测量不同的医疗人员对异性恋者与同性恋者的内隐与外显态度,以证明性多元群体在医疗服务中所遭到的歧视。后台回复「态度」,即可获得原文pdf。信息导览文献名称:医疗服务从业人员对同性恋者的内隐与外显态度标签:同性恋/医疗服务/态度/歧视发布时间:2015.0901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事物喜欢与不喜欢的程度。而在态度研究中,一般会把个体的态度分为外显态度(Explicit
2022年7月16日
其他

出柜真的有最佳时刻吗?

「出柜」是许多LGBTQ面对的终身议题。什么时候出柜最好?「成功人士」出柜「成功」的机会更大吗?今天的推送来自一篇北同的旧文,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结合现实,讨论性多元群体在出柜前的「准备」。在很小的时候,我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人「不同」。我发现这份异常并非像「一个女生喜欢黑色不喜欢粉红色」这种个性装饰,而是必被现存秩序排斥的边缘特质之时,便暗暗下定决心,要在各方面做到最好来弥补性取向方面的「弱势」。对所谓「成功」的概念也是认知模糊的,投入学习是自证优秀的唯一途径。那时的我也并未遭到身边人的排斥或白眼,但就算这个隐而不宣的秘密只我一人保守,还是会自感「低人一等」,尽管仔细想来,也找不见自轻自贱情绪的源头。图片来源:《爱你,西蒙》01异性恋社会的恐同症未被正视的同性爱使得同性恋们在一个缺乏文化参照与制度保护的社会环境内长大,我们的性认同往往是通过个体式的、原子化的自我摸索实现的。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会不自觉地习得异性恋社会的恐同症——没有人告诉我们喜欢同性也是合理的,倒是有许多关于非异性恋的粗暴标签,这些刻板印象会导致个体的内在压力,并促使我们自我裁制、自我审判,它使得我们先验地将自己判断为「二等公民」。现在想来,直到形成相对全面的性知识体系前,我对自己性取向的惊惧与心虚也是「内化的恐同症」症状。明星出柜的「幸存者偏差」现象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02明星出柜也是一着险棋公开出柜的明星艺人往往生活优渥,TA们已然拥有了较为稳固的社会地位,公开性取向并不会改变大众对TA们的积极评价,甚至会被誉为勇敢站出来的平权斗士。而如果是刚刚进入影艺圈的艺人选择出柜,无论TA业务能力如何,人们一提及这个人,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TA是les/gay」的印象。TA的性/别身份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就算没有任何歧视的意味,对非异性恋的特殊化也暗示着人们往往以一种猎奇的目光窥视我们的生活。图片来源:《爱你,西蒙》明星如此,更不必说普通人的出柜经历。就像是白纸上的一块污渍,性取向成为了需要背负的缺陷并鞭策我们通过实现其他维度的成功进行补偿。在欧美国家,相比几十年前对同性恋讳莫如深或是大肆渲染的媒体态度,如今舆论对出柜的明星越来越包容。但对于许多同性恋明星来说,公开自己的性取向仍然是一着险棋,因为在TA们背后还有复杂连锁的利益链条:代理、经纪人、公关以及粉丝群体。出柜往往会招致不可预估的利益损失。03那些出柜的明星安德森·库珀安德森·库珀;图片来源:网络CNN主播安德森·库珀发给记者安德鲁·沙利文的「出柜邮件」中,他的辩解与闪烁其词仍流露出对性取向会损害其事业与公众形象的恐惧和忧虑,这也是为何虽然库珀的性向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他一直不愿意亲口承认。在出柜后,库珀立即被视作严肃、睿智、友善和进步的同性恋人物,然而库珀在公开性向前的纠结焦虑以及其新形象的资本基础与道德因素——「严肃、睿智、友善和进步」是库珀一直以来的职业形象,而「同性恋人物」则流露出对其勇气的赞许——都意味着同性恋在某个层面上是有问题的,需要其他的优点来弥补这个缺陷。朱迪·福斯特朱迪·福斯安德森·库珀;图片来源:网络「双料奥斯卡影后」朱迪·福斯特则是在2013年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领取「终身成就奖」时才首次发表自己的「出柜宣言」。她表示,在「石器时代」她就已经对亲密的家人与朋友出柜,一直拒绝在聚光灯下公开表露性身份的原因是「想过一个感觉上真实而普通的生活」。自80年代末起,朱迪·福斯特就一直是美国激进同志平权运动人士的目标对象,他们希望她能够公开其同志身份,成为同志群体的代言人。而福斯特对自己的性取向始终保持沉默,从未有过任何回应。04出柜前的「有所成就」一方面,性少数群体需要一个被社会认可的代言人来为自己正名,拥有了「明星」的光环加持,性少数才能够「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内。另一方面,明星们也会花心思策划「出柜」这件大事,比如得等到「有所成就」之后,或是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轻描淡写地提过,决不能大肆宣扬。这样既能够避免炒作的嫌疑,还可以用「隐私权」来作多年缄默的挡箭牌。不可否认的是,名人出柜能够提高性少数的可见度并强化性少数群体的正面形象,也完全能够理解名人为了事业发展及保护自己的私生活不受窥视而规避性取向问题。但以上的例子仍然能够说明,「出柜」是一件有风险的事,而抵御风险需要卓越的专业能力、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稳定的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资本基础。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出柜导致的,往往是职场歧视、无止境的偏见谩骂与亲人朋友的疏离。由此可见,虽然认同性/别平权的正义性,但性体系的「阶级等级序列」仍然潜移默化地内在于个体与社会的观念、态度与行为方式中。图片来源:《爱你,西蒙》无论是特殊化性少数群体,还是在交换条件下对同性性行为保持「中立的宽容」,都意味着「喜欢同性」成为了我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如果有那么一天,喜欢同性或异性就像吃荤或吃素等个人特质类似,无涉道德品质或身份等级,我们既不会被当作特殊群体对待,也毋须以事业上的成就来「购买」公开的同志身份,那这一定不仅是少数名人出柜的成就,更需要社会的道义与法律支持,以及我们自己对于性身份的骄傲认同。作者:山匪编辑:Kepler排版:Samuel封面图来源:《伞学院》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咨询师如何处理家庭中的「出柜危机」?7个建议

向父母出柜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不仅仅需要出柜当下巨大的勇气,还需要面对出柜后可能出现的家庭危机。当父母得知自己孩子的性倾向时,往往会感到震惊和不知所措,同时也会夹杂许多复杂的情感。Ta们可能会拒绝承认自己孩子的性倾向,影响后续与孩子的沟通。因此,如果家庭中的「出柜危机」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很容易导致亲子沟通进入不良的模式,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幸福也会被影响。那对咨询师而言,出柜所带来的家庭危机应该要如何处理呢?01为何同志希望出柜?在处理出柜所带来的家庭危机前,我们需要理解同志想要向父母出柜的原因。虽然向父母出柜有极大可能遭到父母的不认同,但仍然有60-77%的同志希望能够在父母面前坦诚地说明自己的性倾向。同时对于一些正处于亲密关系的同志而言,向父母出柜也可以增加彼此的亲密度,提升关系的满足感。另外,有不少研究认为对于那些向父母出柜后被接纳的同志而言,Ta们的心理幸福感会更好,且能有更高的自尊心。因此,许多同志希望出柜都是为了追求更幸福美满的生活。图片来源:《谁先爱上他的》02出柜后,父母的感受一般如何?虽然向父母出柜有可能会为同志带来许多好处,但若父母的反应过于偏激也会为同志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咨询师除了要理解同志来访者出柜的需求以外,还需要理解其家庭成员对此事的感受,以帮助化解家庭危机。由于我们所在的社会文化使父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必然是异性恋者,因此当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并不是异性恋时,Ta们会感到强烈的丧失感,并伴随震惊、恐惧、自责等情绪。🔽更多有关父母的感受可阅读此篇🔽有的父母会感到不知所措,因为对于孩子是同志这件事上,Ta们并没有任何的准备,所以会感到恐惧不安。也有部分父母会认为孩子的性倾向是自己的「过失」,认为是因为自己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因而出现自责的情绪。图片来源:《再见,妈妈》03咨询师要如何处理家庭中的「出柜危机」?当咨询师试图解决来访者向父母出柜所带来的问题时,需要考虑整个家庭系统,并不能单一地考虑个体的因素。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处理家庭中「出柜危机」的建议:1.
2022年7月9日
其他

1还是0:一定要划分角色吗?

1/0、top/bottom、(小)攻/(小)受……在同志的恋爱中往往会出现这种角色上的划分,这种简易的划分虽然有助于同志找到合适的性伴侣,但也使异性恋的群体把异性恋本位的观念带到同志的身上。这种极简的角色划分很容易会形成刻板印象,并有可能使同志群体表现出刻板印象威胁。011/0的划分与男/女的划分近年来,在男同志群体中,除了1/0的划分,还出现了一股将自己划分为「0.8」、「0.75」、「0.5」、「0.3」、「0.75」等的说法,同志朋友们好像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就很难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当然,首先我们要说清,在「同性性行为」层面来讲,意图寻找最适宜的彼此的角色自有其合理之处。但这一部分我们先暂且搁置,按下不表。我们想要着重于讨论在「同性恋爱」层面,如此划分其背后具有着如何的意义。在「非LGBTQ」群体的眼中,普遍认为角色的二元对立会带入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人们会将传统父权下阳物崇拜的全景式的阳性主体阶级的男女关系和男性霸权式的性别表达带入到同性关系之中。被动型(0、btm、受……)扮演「女性」的角色,
2022年7月8日
其他

为何有的学科酷儿学生数量这么少?|就读五分钟

#就读五分钟#是我们的新栏目,我们会每周给大家推荐性多元人群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献、研究报告或书籍,希望能帮助想成为或已经成为性多元人群友善心理咨询师的朋友筛选更多值得阅读、学习的优质内容,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性多元人群提供通往自我认同和自我疗愈的钥匙。我们开放投稿,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给其他同行者的内容,欢迎将文稿与推荐作品(文档或链接)发至邮箱mediaxws@163.com。今天的文献便对20名在美国东南部就读的LGBTQ+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学生认为不同学科之间对LGBTQ+有不同的接纳度,有的学生会倾向找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教授谈论自己的性倾向,因而更愿意修读类似社会科学等包容度更高的学科。相信研究的发现对咨询师也有一定的启发:性多元来访者更倾向于寻找高接纳度且有相关知识的咨询师为自己进行咨询。后台回复「学科」,即可获得原文pdf。信息导览文献名称:零酷儿学科?:LGBTQ+大学生如何看待「不良的」与「温暖的」学科氛围标签:大学学科/LGBTQ+/校园氛围/酷儿友善发布时间:2020.09.01已有的研究发现,部分学科中酷儿学生的占比显著低于其他学科,更有研究指出性倾向会影响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具体而言,在STEM领域(即科学、科技、工程与数学)的学科中酷儿学生的转专业率显著高于异性恋的学生,同时有研究说明了STEM的酷儿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朋辈压力。但是,许多研究都只在说明现状,并没有进一步挖掘LGBTQ+学生对学科的感知,而本篇文献便试图填补这一步漏洞。01研究方法研究者招募了20名LGBTQ+的大学生,并对Ta们进行了访谈。有趣的是,研究者试图招纳来自各个学科的学生(特别是STEM),但最终所招募的学生都集中于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专业,这进一步说明STEM中LGBTQ+学生占比很低。研究者在访谈中会涉及一些有关校园氛围的问题,例如:「在大学中作为[受访者的性取向/性别认同]有什么好的、坏的又或是有趣的经历想分享的吗?」研究者采集回答中外显的主题纳入分析,其中所涉及的主题有:「有敌意的教室」、「不正当的出柜」、「LGBTQ+学科主题」等。身穿女性服装的查理被排斥;图片来源:《只是查理》02结果研究者的分析发现学生认为有的学科并不适合公开自己的LGBTQ+身份,特别是STEM的学科,Ta们认为这些学科的氛围对少数人群(LGBTQ+、女性、特定肤色等)是「不良的」;相反,部分学科被视为「温暖的」,即相对而言更为友善。对学科的感知使LGBTQ+学生的学科选择局限于那些有良好氛围的学科,减少了Ta们发展的可能性,促成了不平等的现象。03零酷儿学科不少受访者都提到,在人文学科的课上,Ta们会很乐意地提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更会与身边的同学一起讨论相关的话题。但是在其他的学科中,相关的讨论经常会被避免。「这就像是课堂所默认的,这就不是一个适合提到性倾向的环境。」「我不会告诉生物学的教授说我是同志的,这件事是毫无道理的。在社会学中,我们学习人权与人际交互,但生物学的人并不会想这些,并不会考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访谈的内容,研究者认为许多学生都会把STEM学科定义为「零酷儿」(Queer-free)的,并会认为在一些特定学科圈子中相关的话题是难以被提起的。04酷儿友善学科受访者除了提到零酷儿的学科以外,也有提到一些友善的学科,且Ta们会很乐意在这些学科环境中提及自己的性倾向。许多学生都表达了自己对学科的特点或学科教授有一些预设:「社会学是大学中最自由的专业。」「社会学的教室中我会这样跟自己说:『没关系的,至少我知道我的老师会明白(性取向)』」「作为学生,如果想向教授寻求相关的支持,你当然会求助那些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教授。」研究者从访谈的分析说明了LGBTQ+学生都认为社会学科更为友善,同时也很希望能够从这种学科环境中获取相应的支持。图片来源:《只是查理》本研究清晰地区分了「零酷儿」与酷儿友善的学科,并分析了LGBTQ+学生如何感知学科的友善程度,说明了不同学科中LGBTQ+学生与异性恋学生间不平等的现象是存在的,且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学科的感知。研究者认为学校应该要消除这种不平等性,要让学科多接纳LGBTQ+的教职员,体现出学科的友善程度;同时要为LGBTQ+人群设立支持小组,帮助Ta们面对校园中的问题。通过教育的一些改革,希望能够塑造更友善的校园氛围,让LGBTQ+的学生更愿意修读各类学科,消除不平等。#就读五分钟#开放投稿,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给其他同行者的内容,欢迎将文稿与推荐作品(文档或链接)发至邮箱mediaxws@163.com。来源:https://doi.org/10.1080/19361653.2020.1813673编译:Samuel编辑:Kepler排版:Samuel封面图来源:《见爱不怪》
2022年7月7日
其他

时尚与性别:「人人生来赤裸,其余皆为变装」

Fashion:https://www.britishlibrary.cn/en/articles/oscar-wilde-and-victorian-fashion/11.Experiment’s
2022年7月2日
其他

「抱歉妈妈,我是同性恋」:性多元群体独有的内疚感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中,中国导演黄树立以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获得了酷儿棕榈最佳短片奖。这部短片是关于黄树立与母亲之间的对望,呈现了Ta们二人试图相互理解的过程。但在短片中,黄树立的母亲多次表达自己对树立性取向的不解:「你现在的生活像是个正常人吗?别人结婚生子,你呢?」「别人在背后笑我,当面问我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回答。」「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会这样呢?就只有你是这样呢?」「我花那么多钱在你身上,没想到你是这个样子。」……这样的话,可能很多同志成长的过程中都听过不少。这些语言似乎一直在提醒我们与他人的差异,也不断地警告我们辜负了亲人对我们的期望,渐渐地,我们的心中生出了内疚感。图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海报01什么是内疚感?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著名的苏格兰精神科医师隆纳·戴维·连恩(R.D.
2022年7月1日
其他

为了女儿我下载了热拉:7个同志妈妈的故事

正在做的性多元群体相关播客内容。作者:大白编辑:Monica、Kepler排版:Samuel图片来源:微博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同性恋基因是如何躲过达尔文进化论传承下来的?|就读五分钟

#就读五分钟#是我们的新栏目,我们会每周给大家推荐性多元人群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献、研究报告或书籍,希望能帮助想成为或已经成为性多元人群友善心理咨询师的朋友筛选更多值得阅读、学习的优质内容,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性多元人群提供通往自我认同和自我疗愈的钥匙。我们开放投稿,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给其他同行者的内容,欢迎将文稿与推荐作品(文档或链接)发至邮箱mediaxws@163.com。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文献是一篇关于性取向生理因素的研究。自20世纪起,许多研究者便企图解释性取向的发展机制,但直至今日,学界仍没有一个确定的理论。本篇文献便向读者展示了各种已有的理论,来回答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性恋基因是如何躲过达尔文进化论传承下来的?」后台回复「基因」,即可获得原文pdf。信息导览文献名称:人类的非传统性取向:有什么是已知的,有什么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标签:性取向/同性恋/双性恋/同志/产前压力/基因/表观遗传学/荷尔蒙发布时间:2021.03.31据统计,约2%~5%的人并不属于异性恋,作者称这些人群的性取向为「非传统性取向」(Alternative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全球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校园霸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数据,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校园暴力和欺凌,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备受伤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少年,可以完全避开校园欺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2.5%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读完《厌女》读什么?一份涵盖4个板块的女性主义书单请查收

在女性主义著作《厌女》中译本的著者后记中,上野千鹤子这样写道:「一本著者写得不愉快、读者读着不愉快的书,我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因为,无论怎么不愉快,我们都不能闭目不见的现实,就在那里存在着。而且还因为,我们同时也懂得,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我们知道了那个现实,就有改变它的可能性。」我们无时无刻不生存呼吸着的现实,终于使我们再次怒火中烧。6月,本该是一个值得骄傲和庆祝的月份,但在这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切切实实、难以料想的恐惧、愤怒、迷茫和痛苦。我们彻夜难眠,我们高声疾呼,我们牵挂着从监控画面中消失的身影、那一则则社会新闻背后本该无忧无虑的生命。可是,当微博热搜更替,当朋友圈争相转发的文章逐渐减少,当网络热议的声浪变成被淡忘的曾经,我们——每一个都可能成为未来「她们」的我们——好像只剩下文字的述说,无声地嘶喊着对过去的愤怒。但是,正如上野所写,只要我们直面那些文字记录下的历史和现实,便有了做出改变的机会和决心。每一次提笔,每一次翻开书本,都是与自身和解、与现实斗争。富有力量的文字在重构历史,想象更公平正义的未来。今天,我们想将这份书单送给每一个想要了解女性主义和性别话题的你。或许,你已经读完了大名鼎鼎的《厌女》,正在搜寻下一本书来拓展性别议题的相关知识;或许,你对《厌女》的学术性望而却步,希望从更通俗易懂的著作入手;或许,你已经对女性主义理论有所了解,想要搭建更坚实的性别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将这份书单按照难易程度和话题内容大致分为「女性力量的觉醒:从零开始」「解析历史和社会结构:厌女与性别暴力」「女性主义和性别理论:薪火相传」「她要提笔写作,她要高声呐喊」4个部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选择更有针对性的内容。如果我们还能读,能写,能记录,那就坚持下去吧。以阅读和写作,承继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奋斗,对抗历史和未来的激流。01女性力量的觉醒:从零开始「个人的即政治的。」这一板块的4本书,从实践出发,帮助读者认识到性别问题存在于我们日常和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女性主义视角如何与所有性别息息相关,探讨当下女性如何定义并塑造真实独立的自我。其中,《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女性的权利》和《亲爱的安吉维拉》从作者身为女性的生命哲学出发,从零开始讨论女性主义到底在追求什么、呼吁什么。如果你期望初步入门女性主义,着重实践而非理论,相信这些书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而《女性主义疗法》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女性主义疗法怎样将女性自己放置在主体,倾听并相信自己的情绪,进而获得力量;虽然有很多理论性内容,但并不枯燥晦涩,适合咨询从业者和感兴趣的普通读者。1.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The Trevor Project发布2022年性多元青年心理健康报告

#就读五分钟#是我们的新栏目,我们会每周给大家推荐性多元人群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献、研究报告或书籍,希望能帮助想成为或已经成为性多元人群友善心理咨询师的朋友筛选更多值得阅读、学习的优质内容,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性多元人群提供通往自我认同和自我疗愈的钥匙。我们开放投稿,如果你有想要推荐给其他同行者的内容,欢迎将文稿与推荐作品(文档或链接)发至邮箱mediaxws@163.com。The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为什么你的来访者不敢向你出柜?

我们每个人,承担的角色往往不止一种,而这些不同的角色又对应着不同的困境:如果你是一位中年已婚妈妈,你面临的可能是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家庭压力等困境;如果你是一位未出柜的男同,催婚、身份认同、性取向歧视可能都会成为你的压力来源;如果你是一位中美混血的拉拉,你或许不得不同时在二代移民、性取向、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等议题中挣扎;如果你是一位正在求学的跨性别者,你可能需要面对校园霸凌和不被家庭接纳的双重困境……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为家暴当事人提供帮助,绝不是说一句「快跑」那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下文简称《反家暴法》)自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反家暴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聊到家暴,「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说法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然而,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家暴当事人究竟需要面对什么样的真实处境?对很多人来说,是什么在阻碍ta们离开施暴者?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后,便会发现:为家暴当事人提供帮助与支持,绝对不是对ta说一句「快跑」那么简单。01诉诸法律了,然后呢?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曾分析上千份涉家暴离婚裁判文书,并于2021年末发布《“看不见、听不到”的家庭暴力——2017-2020千份涉家庭暴力离婚判决书分析》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家庭暴力受害者中,女性占比94.8%;至少有76.33%的原告是在遭遇家暴至少2次后才走上法庭要求离婚;57.97%的原告遭受了一种暴力形式,41.19%的原告遭遇2种及2种以上的暴力形式;只有29.8%的原告提交家暴相关证据;家暴认定比例极低,仅为6%,而在71%的案件中,法官对是否构成家庭暴力没有做出回应,或只是提到双方曾「因家庭琐事/家庭矛盾」发生争吵,相当于变相地驳回或否认了家庭暴力;仅有30.2%的离婚请求得到支持;……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司法系统中,家庭暴力呈现出难以被认定的特点,也就是说,对于很多家暴受害者而言,即使诉诸法律,仍有很大可能得不到「离婚」的判决。而且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受害者都有机会诉诸法律,正如报告标题所呈现的,还有太多我们「看不见」、「听不见」的暴力正在发生,太多受害者无法从暴力中逃离。图片来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02不是只有「殴打」才算家暴报告还显示,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行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类依次是:殴打、辱骂、恐吓及威胁。除此之外,还有残害、损害所有物、经济控制、限制人身自由、跟踪骚扰、冷暴力等形式。根据我国《反家暴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然而,家庭暴力的划分或许可以更详尽,而更详尽的划分或许能帮助家暴当事人及其他人更快速地识别出暴力,从而有可能帮助当事人更早向外界求助、获得更充分和恰当的支持。例如,世界卫生组织
2022年6月20日
其他

Diva崇拜:同志的安全港湾

有研究表明,当LGBTQ+的年轻人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名人支持LGBTQ+文化时,Ta们会觉得自己的需求有被大众所关注,并对自己是LGBTQ+而感到骄傲。这有益于LGBTQ+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最典型支持LGBTQ+群体的名人形象就是Diva(天后)了。几乎在每位同志的心中,都存在一位自己喜欢的Diva,Ta们以歌声、作品或行动支持着LGBT权益运动。同时,Ta们往往都会具有一种华丽、坚强面对逆境、以及超越二元性别的性格特质。Diva一词原指那些歌剧界的女性优秀人才,后来广泛的被使用在戏剧、电影和流行音乐中的著名女性。据说同志之所以喜爱Diva,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末,当时的女歌剧家便拥有着一群忠实同志乐迷。歌剧本身所具有的流动性性向和中性性别特质,与男同志产生共鸣。《Diva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我想站出来讲述,告诉其他人:一个HIV感染者是这个样子

41年前,1981年的6月,美国《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刊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经过多年以来全世界医学研究人员的巨大努力,艾滋病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完全可以正常生活。然而,与艾滋病病毒(HIV)相关的污名化和歧视仍普遍存在。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2021年研究报告,36个有最新数据的国家中,25个国家的15-49岁的人群中有50%以上对HIV感染者持有歧视态度;高达21%的HIV感染者报告在过去12个月中曾被拒绝提供医疗服务。今天的文章来自我们的伙伴代明,一位HIV感染者,确诊六年以来,经历了创伤、恐惧、愤怒和反抗后,2020年,他开始以HIV感染者身份出镜做分享,为反歧视与去污名化努力,直到今天。代明想把他的经历、感受和思考讲述给更多人:一个HIV感染者是这个样子,抛开标签,只是一个平凡地活着的人。你是否还记得拿到HIV确诊单的时候,自己的感受?2020年,我第一次出镜做分享,在北同文化发了招募信息,一位社群中的前辈就找到我,劝我:“尽量不要以HIV感染者的身份出镜,保护好自己更重要。”并且告诉我另一位HIV感染者的前辈因为出镜做倡导,所以自己的车都被同小区的人划了,同小区的人路上看到了他,当面骂他。后来那一次分享,我还是做了。从2020年开始,我尝试着在不同的场合进行有关HIV的分享。有些时候,我会非常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我会非常担忧,自己公开身份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的问题?我带着这些顾虑缓慢地向前走着。途中也收获了很多,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跟我说:你做的事情很重要。在见到你之前,我还以为HIV感染者是不是都快要死了。而见到你之后,我明白一个HIV感染者是这样的,可以是很健康的。这或者是我虽然疑惑,虽然恐惧,而依旧缓慢地去推动这件事情的原因。我想告诉更多的人,一个HIV感染者是这个样子的,抛去HIV感染者这个标签,我只不过是一个平凡地活着的人。图片来源:《戴上手套擦泪》01创伤、恐惧与挣扎2018年,我曾经发起了一次医院拒诊的维权事件,我写维权文章的时候,被我的老板看到了,第二天我就被解雇了。我被解雇的时候,老板和我谈话,他淡淡地和我说:“代明,我们工作圈子是很小的。”他没有往下说。后来我连续换了三份工作,几乎是一个月换一份。曾经我以为我度过了那段时期,我很坚强,直到如今我才发现那一段经历,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很大的创伤,只是这些年我把这些创伤雪藏在了我内心的角落,假装看不见。直到有一次我看《看见》这本书中采访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些年,罪是我受的。”我瞬间不能自已。这些年,这些罪,是我自己受的。而所受的这些罪一直在塑造我的行为,让我内心有比其他人更大的对失业的恐惧,让我在工作的场合更害怕是否犯了错误,更注重我的隐私是否又泄露了......2022年,我去社保中心办理手工报销的事项,我的病历中写着:“艾滋病随诊”,当我把病历递给柜台的工作人员时候,我能够感知到我内心的恐惧,我会观察到柜台的工作人员接了我的病历看过收起来后,用消毒液消毒的动作。这微小的动作增加了我内心的顾虑。是不是因为我是艾滋病才如此呢?直到我又看见下一个办理的人,业务人员收了材料后,也会消毒,才稍稍减缓了一些内心的恐惧。在我投身公益以来,我看到其他病友的恐惧,多多少少会有些不适,我会认为怎么那么多害怕的事情。可是最近我觉察到我自己因着疾病而来的恐惧,因着创伤而来的恐惧,也是非常多的。疾病、创伤与恐惧,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行为。站在高点上去评判别人是容易的,可是站在实地上理解自己是很难的。图片来源:《每分钟120击》02愤怒、反抗与合作2016年,我确诊感染了HIV,当时我在家里养病,我爸爸对我说,要和我分餐。他说:这个病“虽然说不传染,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些。”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非常的愤怒,我拒绝了了他的提议,并且回怼他:“你这是歧视”。在我感染HIV以来,有很多如此的愤怒时刻,那时候我想是一只愤怒的小鸟,总是希望能够反击。2021年,有一位朋友来找我问询,他和一位HIV感染者发生了性关系,他很恐惧,而又很喜欢这一位感染者。当时我也非常的愤怒,反问他:“你喜欢对方,你还恐惧?”充满了攻击性。最后这一问询,不欢而散。我无意中将这件事情和机构的心理咨询师提起,而她给我的回复是:“我觉得应该肯定这位伙伴的恐惧,并且建议这位伙伴是否可以带着恐惧试着交往一下呢?”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之后我开始反思我“愤怒”情绪的成因,以及“愤怒”情绪是否具有太大的破坏力,以致无法搭建起对话的渠道。我也会反思,比如感染HIV以来,随着我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好,我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好;我爸爸的歧视的行为也几乎没有了。如今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内心的愤怒的情绪还是会被挑拨起来。而这个时候,我会思考我发怒了,我回怼了,是否还会有对话或者合作的可能性呢?是否能够让HIV这个议题更加具有可见度呢?以前,我总以为我要保有我的愤怒情绪,因为这是我做事情的一种驱动力,是我追求公平公正的力量源泉,甚至写了一篇文章《身为艾滋感染者面对歧视,我带着愤怒,持续说“不”》。而如今我希望为了搭建合作的可能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愤怒,不将愤怒化之于外。我想比起愤怒,比起自认公平正义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看见一个真实生活着的HIV感染者形象。图片来源:《这是罪》我想关照自我,我想让更多的人看见一个真实生活着的HIV感染者2016年我确诊了艾滋病,这几年我先后5次住院,面对过同病房病友的死亡,父亲的歧视,亲人的侧目.....2018年,我来到北京,重建我的生活,遭遇过医院的拒诊,任职公司的解雇,喜欢的人因为HIV而拒绝我.....这些年,我浅尝了生活这一杯苦酒。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看清楚了这些苦难给我带来创伤的同时,也给了我活下去的能量。我认为自己是坚韧的,可以超越这些苦难,直到最近进行了十多次心理咨询后,我才发现我只是雪藏了我的恐惧,也从未正视过我的愤怒,这些不被我觉察不被我看见的情绪也在塑造着我的行为,给予了我能量,是不差的;而我也需要看见在能量的反面,那些波涛汹涌的情绪,我想好好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身上不要背负那么多重担,而是更轻松地活着。这些年的光阴,是我的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在这条路上,我和污名化、偏见与歧视战斗;在这条路上,我也走入自己的内心,看见一个脆弱的、恐惧的、愤怒的自己;然后继续做我想做的事情。而2022年,我想自己可以更加平和地和身上HIV感染者这个标签对话,因为看清了自己的脆弱,所以更愿意站出来,去分享我作为一个HIV感染者抑或男同的平凡的生活。我想在我的周围营造出一个小的气候,在这个小的气候下,我周围的人能够更了解HIV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平视HIV和HIV感染者,我想为融化HIV的污名化坚冰迈出我的小小的一步。同时我想公开感染者和男同的身份,脚踏实地的生活下去,也会给处在困境迷茫中的人释放正面的信号。所以我想以HIV感染者的身份标签,去做科普HIV知识这件事。而参与本次分享,各位小伙伴能够获得:感受真实的HIV感染者的生命故事聆听一位HIV感染者、男同成为自己的历程获得最新最全面的HIV相关知识打破被社会灌输的有关HIV和HIV感染者的刻板印象活动时间:2022年6月25日(周六)晚19:30点参与方式:线上腾讯会议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报名成功后,我们将邀请您进入活动信息群,会议链接及更多详细信息届时将在群内告知。作者:代明编辑:Kepler排版:Kepler封面图来源:代明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裂隙越来越大的当下,多元文化取向为何重要?

心理学家努力去认识和理解语言和沟通的作用;带着敏感性卷入/参与到个人、伴侣、家庭、团体、社区和/或相关组织的主观经验;心理学家也试图了解他们如何将自己的语言和沟通带到这些互动中。4.
2022年6月14日
其他

又默认来访的伴侣是异性了:咨询师该如何摒弃「异性恋本位」思维?

了解与学习更多性多元文化最后,咨询师也需要进一步地了解性多元文化,可以查看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比如观看一些有关性多元群体的纪录片,以了解ta们的生活,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共情。(一些推荐的学习资源👇)🟡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骄傲月的历史:举起旗帜时,我们在思考什么?

Parade”举办为期一周的一系列活动的想法,旨在促进性多元群体的权益,并且与其他同性恋权益倡导人士以“骄傲”一词推广这些活动——这就是骄傲月的起源。02烛光活动:“我们的自救”(David
2022年6月9日
其他

5部纪录片,带你走进性多元群体真实的爱与痛

当我们谈到性多元群体时,我们的脑海便开始浮现许多有关TA们的理论知识。但是,知识本身是缺乏感情成分的,有相关的知识并不足够让群体外的人真实地感知到这个群体的存在,也难以使群体内的人感知到属于TA们的认同感。若想更好地了解性多元群体或想找寻自己生活的影子,那么纪录片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本文将向大家推荐五部有关性多元群体的纪录片,跟大家一起走进TA们的生活,一起欣赏艺术镜头里那些真人真事。01隐秘的爱(A
2022年6月5日
其他

想向咨询师出柜但不知道是否安全?8个建议

对于性多元群体而言,出柜往往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对于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性多元来访者来说,大家可能都会在是否要向咨询师出柜一事上不断地纠结,因为害怕失去咨询师这一社会支持的来源。一名男同性恋者这样形容在他向咨询师出柜前的挣扎:“我很害怕他们(咨询师)没有办法理解作为同性恋的感受,他们可能会因为我是同性恋而认为我是有心理疾病的,或者把我的问题都归咎于我是同性恋这件事上。”因为社会环境等因素,我们往往不能确定向咨询师出柜是否安全,也害怕出柜后所带来的糟糕后果。那当我们思考是否向咨询师出柜时,应该要考虑哪些因素呢?我们要如何判断向咨询师出柜后,他们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安全的心理支持?我们准备了8条建议,供大家参考。01仔细留意咨询师的相关介绍与宣传内容在开始咨询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咨询师的背景,看看TA是否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往往一些LGBTQ+友善的咨询师都会注明自己有参加过相关的咨询或培训课程。同时,我们也要留意宣传内容中是否明确表达「多元性别\同性恋\LGBTQ+友善」等字眼,这些都能够让我们了解咨询师的咨询风格是否适合我们自己。02了解咨询师所在的平台或机构如果你想选择的咨询师入驻在某个平台或在某个机构工作,你还可以了解其所在机构或平台的背景,主要是需要明确机构或平台的专业性以及对同性恋的友好性。而LGBTQ+友善的机构或平台会说明自己所提供的相关配套措施,或介绍其他相关友善机构,例如提供有关跨性别医疗的资料。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朋友或相关社群中了解该机构或平台的评价。(图片来源:网络)03注意填写个人资料时性别信息那一栏当我们决定进行咨询后,往往都需要填写一些个人资料。这个时候可以留意一下性别信息的一栏。这个细节很重要,因为一般LGBTQ+友善的机构都不会以性别二分的方式呈现性别信息。如果你填写时发现性别只有男与女,则可能需要多加留意了。而除了性别以外,我们还需要留意是否需要注明性倾向,这个时候就需要各位自行确定了,若你仍是不放心,那么建议不要填写。04观察咨询室的布置当我们来到咨询室后,可以四处观察咨询室的布置,看看有没有一些LGBTQ+的象征物(如彩虹旗),虽然不是所有LGBTQ+友善的咨询室都有这些布置,但若有的话就可以直接说明其友善性。除此之外,还可以留意洗手间的设置,一些LGBTQ+友善机构的洗手间是不会标记性别的,或使用对LGBTQ+友善的象征符号。(图片来源:网络)05注意咨询师对保密原则的理解在正式咨询前,我们都会收到一份保密原则的协议书,我们需要明确咨询过程的内容并不会被泄露出去,以保障自己的隐私安全。而对于未成年的来访者而言,部分咨询内容是有可能被泄露给家长的。因此,如果你是一位未成年,那么需要向咨询师明确哪些内容是不可以向家长透露的,并要求得到其尊重与理解。06留意咨询师言语中的假设在开始咨询后,我们可以留意咨询师的谈话内容,考察TA是否对性别或性倾向持有假设,例如会不会假定你的另一半是异性。对于LGBTQ+友善的咨询师而言,TA们都会具有性别或性倾向光谱的意识,在你明确自己或他人的性别或性倾向前,并不会假定任何的性别属性。(图片来源:网络)07注意咨询师所使用的人称代词虽然中文口语中的人称代词没有英语那么复杂,但若咨询师持有相关的意识,便有可能在事前询问来访者倾向使用的人称代词。08如果知道了咨询师自身的身份认同除了上述的建议以外,有的咨询师也会向来访者说明自己的性倾向或性别认同,这种情况可以说明咨询师比较了解相关的内容,同时TA的自我表达也是希望能够向来访者提供安全的表达空间。(图片来源:同志咨询热线协会)以上,便是一些有关于向咨询师出柜或寻求心理缓助前要考虑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虽然,未必每一个LGBTQ+友善的咨询师都能够做到以上所有方面,但一般友善的咨询师都能做到上述绝大部分。而对于这些内容的考虑,也可以让我们更明智地选择友善和专业的咨询师。小悟生心理成立于2021年7月,秉承着”多元”、“尊重”和“创新”的价值观,
2022年6月3日
其他

这份性多元友善书单,你读过几本?

life”的模型参照于他的书,游戏网址:http://m.66rpg.com/h5/1175832?ohp=v2&q=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女同现身周:17岁的女儿向我出柜了

一个具有多元胜任力的专业心理健康平台自2008年起,每年的4月26日被定为女同性恋现身日。2020年,Linda
2022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