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解剖知识(精美图谱)
小脑解剖知识(精美图谱)
小脑(cerebellum)位于颅后窝,借其上、中、下三对小脑脚连于脑干背面。
小脑是机体重要的躯体运动调节中枢之一,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书籍广告
1 小脑的外形
小脑的前、后缘凹陷,称小脑前、后切迹(anterior and posterior cerebellar notches)。
小脑可分为小脑半球和蚓部。
小脑两侧的膨大部为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s)。 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部,称为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 小脑扁桃体紧邻枕骨大孔的两侧,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被挤压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tonsillar herniation)),压迫延髓内的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危及生命。 小脑中间的狭窄部为小脑蚓(vermis of cerebellum)。 小脑蚓的上面(上蚓)略高出小脑半球之上,从前到后可分为中央小叶(central lobule)、山顶(culmen)、山坡(declive)、蚓叶(folium of vermis)。 小脑蚓下面(下蚓)凹陷于两半球之间,从前向后依次为小结(nodule)、蚓垂(uvula of vemis)、蚓锥体(pyramid of vermis)、蚓结节(tuber of vermis)。 小结向两侧借绒球脚(penduncle of flocculus)与位于小脑半球前缘的绒球(flocculus)相连。
小脑表面有许多相互平行的浅沟,将其分为许多狭长的小脑叶片。
小脑上面前、中1/3交界处有一略呈V字形的深沟,称为原裂(primary fissure)。 小脑下面绒球和小结的后方有一深沟,称为后外侧裂(posterolateral fissure)。 原裂和后外侧裂形成一个环,其前上部分为小脑前叶,后下部分为小脑后叶。占据后外侧裂的绒球、绒球脚和小结为绒球小结叶(flocculonodular lobe)。
小脑的分区与小脑的种系发生密切相关。
古小脑(前庭小脑):即绒球小结叶,在进化上出现最早,构成古小脑(archicerebellum),因其纤维联系及功能与前庭密切相关,故又称前庭小脑(vestibulocerebellum)。功能与维持平衡有关。 旧小脑(脊髓小脑):前叶、蚓垂、蚓锥体在进化上出现较晚,共同组成旧小脑(paleocerebellum),因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又称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功能与肌张力调节有关。 新小脑(大脑小脑):其余部分在进化中出现最晚,构成新小脑(neocerebellum),因其与大脑皮质构成纤维联系环路,又称大脑小脑(cerebrocerebellum)。功能与肢体精细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有关。
2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内部结构包括表面的皮质、深部的髓质和小脑核。
2.1 小脑皮质
小脑皮质(cerebelllar cortex)为位于小脑表面的灰质。
小脑皮质细胞构筑由浅至深分为三层:
分子层(molecular layer) 少量星状细胞、篮细胞胞体 平行纤维,由颗粒细胞的轴突构成,与小脑叶片长轴平行 来自对侧延髓下橄榄核的兴奋性攀缘纤维(climbing fibers) 大量梨状细胞的树突,展开成树枝状,与平行纤维垂直并形成突触,与攀缘纤维也形成突触 梨状细胞层(piriform cell layer) 排列整齐的单层梨状细胞(又称浦肯野细胞)胞体 颗粒层(granular layer) 颗粒细胞胞体、少量Golgi Ⅱ型细胞胞体 来自脊髓、脑桥核、脑干网状结构等处的兴奋性苔藓纤维(mossy fiber),苔藓纤维膨大的末端与颗粒细胞的树突、Golgi Ⅱ型细胞的轴突共同构成小脑小球(cerebellar glomerulus) 梨状细胞的轴突穿过颗粒层,进入小脑髓质
小脑皮质内的神经元有五类:
星状细胞(stellate cell)、篮细胞(basket cell) 胞体位于分子层 传递抑制性递质GABA 树突与平行纤维联系,接受颗粒细胞的兴奋性信息 轴突与梨状细胞的树突联系,抑制梨状细胞。其中篮细胞的轴突很长,呈水平方向伸展,分支形成筐状包绕梨状细胞体 梨状细胞(piriform cell, Purkinje cell) 胞体位于梨状细胞层 传递抑制性递质GABA 树突在分子层展开成树枝状,接受攀缘纤维、平行纤维的兴奋性信息和星状细胞、篮细胞的抑制性信息 轴突穿过颗粒层,大部分止于小脑核,少数止于前庭神经核 轴突侧支可返回小脑皮质,与小脑皮质形成反馈联系 颗粒细胞(granular cell) 胞体位于颗粒层 传递兴奋性递质Glu 短树突接受苔藓纤维的兴奋性信息和Golgi Ⅱ型细胞轴突的抑制性信息 长轴突在分子层脱去髓鞘,形成T型分叉的平行纤维,兴奋梨状细胞、星状细胞、篮细胞、Golgi Ⅱ型细胞 Golgi Ⅱ型细胞 胞体位于颗粒层,靠近梨状细胞层 传递抑制性递质GABA 树突伸入分子层,接受攀缘纤维、平行纤维的兴奋性信息 轴突较短,末端反复分支,与颗粒细胞的树突联系,抑制颗粒细胞
颗粒细胞为谷氨酸能的兴奋性神经元,其他4类均为γ-氨基丁酸(GABA)能的抑制性神经元。梨状神经元的轴突是小脑皮质唯一的传出纤维,其余4类神经元则均为中间神经元。
2.2 小脑核
小脑核(cerebellar nuclei)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顶核(fastigial nucleus)、球状核(globose nucleus)、栓状核(emboliform nucleus)和齿状核(dentate nucleus),共4对,其中球状核和栓状核合称为中间核(interposed nuclei)。
小脑核主要接受小脑皮质梨状神经元的轴突,也接受苔藓纤维和攀缘纤维的侧支。既含Glu能兴奋性神经元,也含GABA能抑制性神经元。其轴突构成小脑的主要传出纤维。
具体来说:
顶核(fastigial nucleus) 接受来自小结、蚓垂、蚓锥体(属于古、旧小脑)皮质梨状神经元的轴突。 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至双侧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大部分到同侧)。
中间核(interposed nuclei) 接受来自小脑前叶(属于旧小脑)皮质梨状神经元的轴突。 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至对侧红核大细胞部、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 齿状核(dentate nucleus) 接受来自新小脑皮质梨状神经元的轴突。 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至对侧红核小细胞部、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
绒球发出的纤维不需要中继。
2.3 小脑髓质
小脑髓质的传入和传出纤维组成三对脚。
小脑下脚(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又称绳状体,连于延髓。 传入纤维比例高,包括橄榄小脑纤维(olivocelebellar fibers)、脊髓小脑后束(spinocerebellar posterior tract)、楔小脑束(cuneocerebellar tract)等。 传出纤维包括小脑前庭纤维(发自绒球)、顶核前庭纤维、顶核网状纤维等。 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又称脑桥臂,连于脑桥。最粗大,位于最外侧。其主要成分为传入纤维,几乎全部由对侧脑桥核发出的脑桥小脑纤维(pontocerebellar fibers)构成。 小脑上脚(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又称结合臂,连于中脑。 主要成分为中间核、齿状核发出的至对侧红核、丘脑的小脑传出纤维。 传入纤维有脊髓小脑前束(spinocerebellar anterior tract)、脊髓小脑吻侧束、三叉小脑束等。
3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古小脑(前庭小脑) 传入纤维:主要接受同侧前庭神经核经小脑下脚的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经顶核中继,或直接(绒球发出的)经小脑下脚终止于同侧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之后通过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至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和脑干的眼外肌运动核。 主要作用是调节躯干肌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旧小脑(脊髓小脑) 传入纤维: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束(经上脚)、脊髓小脑后束(经下脚)的纤维,及部分脑桥核(经中脚)发出的纤维。 蚓部皮质的传出纤维:经顶核通路(同前庭小脑),调节运动中的躯干肌和肢体近端肌肉张力。 半球部皮质的传出纤维:经中间核中继,经小脑上脚终止于对侧红核大细胞部、背侧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红核大细胞部→红核脊髓束,背侧丘脑→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调节运动中的肢体远端肌肉张力。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 新小脑(大脑小脑) 传入纤维:主要接受对侧脑桥核经小脑中脚传入的纤维。 传出纤维:在齿状核中继,经小脑上脚终止于对侧红核小细胞部、背侧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红核小细胞部→下橄榄核,背侧丘脑→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 主要功能: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调节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的精确性。
参考资料
[1] 丁文龙,刘学政主编:系统解剖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来源:两只贝壳
《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300问及案例分析》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