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我们最需要想起谁?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07-05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一部诞生于10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曾长期埋藏于宁波的一处墓穴空棺,20余年后又重现人间,这背后有着怎样曲折的人生故事?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让我们把时钟回拨到2017年10月。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们专程来到上海和嘉兴南湖,重走一大路。

在中共一大会址,一部出版于1920年9月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吸引了他的目光。当了解到这部珍贵文献竟是从衣冠冢中取出来时,总书记问讲解员:“(这)很珍贵。那你说的那个人呢?(他)后来怎么样了?”

讲解员回答,张人亚在中央苏区积劳成疾去世了,但是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世的消息......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上海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

年轻的共产党人张人亚,为了保全自己一直以来悉心珍藏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内的几十份珍贵文献,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把文献背回了家乡宁波霞浦,在郑重托付于其父张爵谦后,即动身离家,继续投身革命。

张人亚


张爵谦编造了“不肖儿在外亡故”的理由,用油纸精心包裹日后的革命史料,并秘藏于儿子的衣冠冢里。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张人亚仍杳无音信,此时的张爵谦已步入耄耋之年,主动取出文献并上交政府。他说,“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

这本传递着马克思主义火种的书刊和其他重要史料一起,得以重见天日。但张人亚的下落依然是一个谜。

2005年,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张人亚下落的亲属们,偶然在网上看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介绍馆藏文物——《共产党宣言》时提到了“张静泉”,也就是张人亚。

此后,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帮助下,张家后人前往上海,发现了一篇刊登在1933年瑞金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上的悼词,才得知战斗在革命一线的张人亚已于1932年12月23日因病去世,时年仅34岁。

在这份悼词中,张人亚被称为“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红色中华》悼词

由于当时环境恶劣、通讯不畅,殉职后的张人亚究竟安葬在何处无据可查,时至今日仍难以寻觅。

当人们打开张人亚衣冠冢埋藏文件的时候才发现,由张人亚和他的家人用生命守护的这包文件、书报,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20件。

其中有一件目前珍藏于中央档案馆,这就是包含中共首部党章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部中文版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

试想,如果没有张人亚的用心珍藏、舍命护送,也许这部中文版党章就无法传世。



墨香书丹心。父子两代人守护红色文献,书写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故事。

人们不禁要问,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和精神,支撑守护者甘于冒着生命危险,至死保卫革命的“火种”?

让我们回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那时张人亚心中一定是苦闷的。这种苦闷,绝非他一人独有,而是在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

这是有良知的中国人为国家前途“上下求索”而不得的愤懑。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曾让许多“张人亚们”燃起希望。但是,这种希望很快像泡沫一样破灭了。

长夜漫漫,中国的出路到底在何处?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作为工人阶级一分子的张人亚在参加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中,开始同党的先进分子相接触,他从一名苦闷的学徒向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开始参加游行,并领导了上海金银业工人大罢工。

1922年,24岁的张人亚迎来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觉醒而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是因为他看到了真理之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那些渴望救国救民的灵魂,一旦同马克思主义相遇,就找到了信仰和奋斗的方向,从此矢志不渝。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为了守护红色火种,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一部党章就只是一份资料吗?不是。它承载着环境极端恶劣的革命年代里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它是革命的火种。

作为党的工作者,张人亚把珍贵的资料交给父亲张爵谦,因为他知道自己难以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但他要让信念和理想流传下去,要让火种永不熄灭。

对张爵谦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候,既是为了等待儿子,也是对责任与承诺的坚守。一家人、一条心,这是一个家族至死不渝的革命情怀,这是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品保管部的工作人员展示张人亚和他的亲属保护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拥有了一个信仰,初心不改、终生无悔。张人亚用一生兑现了承诺。他在入党时这样说:“我要忠于这个(无产)阶级,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这个国家,献给这个事业。”

正是因为革命先辈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对理想的矢志追随,我们今天才能一睹现存的中共二大文献、完整的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也正是因为革命先辈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热爱,才让他们一往无前、舍生忘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在张人亚的身上,正体现着这样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唯有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明天。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在中国革命历程中,有千千万万个像张人亚这样坚守理想信念,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人。

他是陈树湘,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率领“绝命后卫师”拼死抵抗,身负重伤被俘。陈树湘趁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时年29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是他和无数红军将士的真实写照。

他是夏明翰,很早投身革命,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3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后就义,牺牲时年仅28岁。他写下一首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正气凛然的词句,激励了无数后继者。

他是左权,一次次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1942年5月,日军集结3万多兵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最集中的地区——太行山辽县麻田一带进行“铁壁合围”。作为前指参谋长,左权指挥总部机关突围,不幸壮烈殉国。

他是刘英,2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与战友通信中写道:“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光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至生命都交给党去了!”1942年,因叛徒告密,刘英被捕,最终牺牲。在狱中,刘英留下绝笔诗:“十年征尘到如今,偷生弹雨息枪林。战死沙场堪自乐,囹圄室内何我分!”

……

除了这一个个我们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名字,还有无数不知名的人。

他们有的牺牲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有的倒在翻雪山、过草地的长征途中,有的牺牲在抗日战争中,有的牺牲在横渡长江的战役中,他们没能在青史上留下名字,但他们作出的贡献和创造的功绩永远不会湮灭,他们铸就了历史的丰碑。

今日之中国,能实现这样的发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他们当年的努力付出。今日之中国,正是他们心目中“可爱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前主题雕塑《信仰》


他们,从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他们守护的是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守护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想,守护的是这片他们挚爱的土地。




今天是七一,是我们党的生日。


那些为党为国付出生命的人,就是我们不能忘却的纪念,也是今天我们最需要想起的人。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