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愁,越过“浅浅的海峡”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08-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前几天,解放军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张海军演训照片。照片里,一名解放军海军战士手持望远镜观察前方,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和岸上的建筑清晰可见。

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继续在台岛周边海域展开实战化训练。

横亘在我军舰艇和远方海岸线间的,是一艘锈迹斑驳的舰艇,它被认出是台湾海军的“兰阳号”护卫舰。

距离不远处的,正是宝岛台湾。演训中的我方海军部队已经朝着台湾岛,开到了一个令人心动的距离。

这个距离,于我们来说,是对河山统一的渴望;对台湾同胞来说,却是望眼欲穿的乡愁。

1979年,出生于湖南衡阳的台湾诗人洛夫访问香港,其间,余光中与他一起去参观内地与香港的交界处——落马洲。

彼时,洛夫站在边界处,通过望远镜望去,阔别30年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耳边响起鹧鸪的声声啼叫更是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这个距离,同样也令人心动。

近乡情怯、感慨系之,洛夫由此写下震撼人心的《边界望乡》一诗。诗的最后两句“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更是道尽了有家不能归、咫尺却天涯的乡愁之苦。

一代诗人尽望乡,洛夫只是一个代表。

1949年,一批大陆军民随国民党政权去往台湾,海峡两岸就此拉开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大隔绝。

对于这群远去台湾的游子来说也是如此,对故国山河的怀恋、对亲人同胞的思念、对回归故土的渴望构成了他们往后数十年的精神底色。



萍飘蓬转、去国怀乡,思乡是伴随着一代代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千百年来不变的情愫,也是远游浪子和红尘过客吟咏叹惋的永恒母题。

对我们来说,乡愁归处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见到亲人、回归桑梓。

对很多台湾同胞来说,乡愁还有另一层意义——“寻根”。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对乡愁有着刻骨铭心体认的同时,也成就了灿若繁星的台湾乡愁诗。

乡愁诗人余光中那湾“浅浅的海峡”、浪子诗人郑愁予那声“达达的马蹄”、诗人纪弦那片“沾着些故国的泥土的槐树叶”、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那“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的期望,无不洋溢着炽热又绵延的乡愁。

中国台湾。图源:视觉中国


当然,乡愁也不由诗人专享,无数以乡愁为主题的台湾小说、歌曲、电影等文艺作品,几十年如一日让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感受着同一份分离的苦楚。

余光中说:“乡愁有着不同的层次,像同乡会之类的乡愁,是地理上的乡愁;而更高层次的,则包括文化、历史、习俗的乡愁,是对文化传承、历史背景的认同。”

文化来自一处,所以相通;血脉共同一体,所以相连。

很多生于台湾、长于台湾的人,尽管在大陆没有成长的故乡、生活的故居、相识的故人,但他们的乡愁已经超越地理的概念,而归属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时空,归属于孔孟老庄、李白杜甫、唐诗宋词、长江黄河……

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压力宣布民众能够赴大陆探亲。次年,返乡探亲团来到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黄帝陵祭拜祖先。此后,祭拜祖先、认祖归宗也成为了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的一项固定仪式。这种仪式象征着寻找文化与血缘上的根脉。

落叶归根,台湾同胞的乡愁里,实质上就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许多台湾同胞情真意切地在许多场合表达对于祖国统一的乡愁之情。但在一小部分人那里,这种乡愁却不断弱化,有的甚至完全颠覆过来成为“乡仇”。

究其原因,就在于以民进党蔡英文为代表的“台独”势力一刻不停地推进“渐进式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对立。

他们知道“法理台独”不会被国际社会认可,就大搞“文化台独”、大搞文化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炮制台湾民族论、“台湾岛”史观、“台湾定位未定论”等奇谈怪论,企图切断两岸的血脉联系。

比如,力推所谓“国语多元化”政策,颠覆“国语(普通话)”的通用语地位;对历史教科书肆意修改,将高中历史课纲“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修改为“台湾史—东亚史—世界史”结构,简单把中国史纳入东亚史,不再单独提及;将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描述成屠杀本地少数民族的侵略者等等。

中国台湾。图源:视觉中国


“文化台独”危害不可小觑。有专家认为,“台独史观”目前已经基本成形,严重影响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一小撮“台独分子”很可能把台湾搞成“文化孤岛”,把台湾的年轻人搞成“文化孤儿”。

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有着最近的距离和最亲的血脉,永远无法斩断。祖国终有统一的那一天,而台湾同胞的乡愁,也终有得以安放的那一天。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