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礼让斑马线”式的品牌在哪里?
几年前,新杭州人董绍林写了一首名为《斑马线》的诗,讲述了自己因为斑马线前的礼让而“破防”,最终留杭创业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在这里成长的故事。
这首诗中写道:爱上你/不是为绮丽的西湖风景/不是贪美味的龙井虾仁/而是那个雨天在斑马线前/你礼让了我这个外乡行人……让我的孩子也在这里长大吧/就为这个城市这颗温暖的心。
十多年来,浙江不断推动“礼让斑马线”迭代升级,使之逐渐从“盆景”变为“风景”,成为浙江一张亮丽的“金名片”。
一些文明建设品牌往往只考虑区域性,导致受众面较小,群众难以广泛参与,加之不够直观、群众无感,传播度、影响力自然也极为有限。
一些文明建设品牌只是“常规动作”,放眼全国,其他很多地方都在打造,反而是我有人优、我优人特,自然难以脱颖而出。
一些文明品牌载体,要么缺乏新意,要么距离群众远,群众够不上;还有一些载体虽鲜活,但推广后劲不足,缺乏持续性、持久力,或出现品牌“烂尾”,或红极一时、昙花一现。
文明创建是一盘大棋,必须出“组合拳”、打“团体战”、拧“一股绳”。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一些文明品牌建设还属于各自为战的“独行侠”,没有形成协同作战的“梦之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文明创建需要久久为功,急躁不得。思想观念的进步、文明素养的提升以及良好风尚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尊重工作规律和群众意愿,通过持之以恒的建设、潜移默化的熏陶。
近年来,浙江持续擦亮“最美”品牌,一位位诠释“最美”、彰显“大爱”的浙江人,在之江大地传递温暖。说到这个,人们的脑中总在闪现这些身影:从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到在生命最后76秒拯救24名乘客的“最美司机”吴斌,到数十年如一日用心服务百姓的“点灯人”钱海军,还有桐乡两名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浙江好人”沈东和陆晓婷......
这些凡人善举,这些微小感动,应该被呵护、被放大、被传递,形成从“盆景”到“风尚”的蝴蝶效应。“最美”,可以成为新时代浙江人闪亮的符号。
百姓生活的“关键小事”,浙江也一直在深耕细作。“浙江好家风”“聚餐用公筷”“办酒不铺张”“带走半瓶水”“爱心暖厨房”......只要绵绵用力、持续推进,相信“近者悦,远者来”的虹吸效应终会日益显现。
此外,浙江还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为全域文明创建等工作插上翅膀。比如,浙江推出的“志愿浙江”平台,囊括了为疫情防控及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解决问题,满足服务需求,让文化文明服务具体生动、泛在可及、便捷高效。
这种比较优势如能充分持续发挥,不吊高胃口、不搞“过头事”,定能为浙江发展闯关、为全国改革探路。
浙江有礼,人人参与,人人共享。这些硬核项目,从浙江的水土中孕育而出,本身也就能成为浙江的文明密码,成为在浙里看见文明中国的亮色。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