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声如何继续声入人心
“静静的夜,睡不着是吗?请拨打……”
这句杭州电台西湖之声王牌节目《孤山夜话》的开场白,是否会让你发出“爷青回”的感叹?
开播于1992年9月20日的西湖之声,是全国第一家以娱乐定位的电台。它的开播,曾让杭城的随身听一度脱销。今年,西湖之声步入第30个年头,30年传媒生态的变化令人唏嘘。
无论是《孤山夜话》《心灵之约》等经典广播节目,还是东方月、万峰等浙籍“顶流”电台主播,在移动互联网面前,似乎成了注释“传统媒体”的集体记忆。
广播媒体还能继续发挥独特魅力吗?城市电台如何在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中继续声入人心?
图源:视觉中国
一
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广播电台的发展印刻着不同时代的印迹。
1940年12月30日,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在延安王皮湾村的一口窑洞中诞生。1950年,时任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提出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
197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提广播要“自己走路”,次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再次明确,广播宣传工作“要坚持自己走路,发挥广播长处”。1983年3月,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将这一理念上升到了“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高度。
要“自己走路”,广播的首要任务就是打造王牌节目。
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开播《空中之友》和《大众信箱》,“拥抱听众,服务听众”成为广播语态改革的第一步。央广徐曼和广东电台的李一萍、李东成了当时听众最熟悉和最喜爱的主持人。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也出现在改革的第一方阵。80年代初电台开办综艺节目《文艺二十分钟》,第一次尝试直播,真实、直接、灵动的现场互动引发了听众的热烈反响,不少文艺名家也以接受节目访谈为荣。
1992年,西湖之声推出爆款节目《孤山夜话》,那句“静静的夜,睡不着是吗?”成为众多70后、80后记忆中的青春碎片。此后很长时间,节目前一晚播出的奇闻异事或社会话题,便是人们第二天谈论的内容。
西湖之声
二
《孤山夜话》的走红,正赶上90年代广播迎来黄金十年。回顾十年间爆款节目的成功秘诀,可以说都离不开“创新、服务、温度”这六个字。
热线电话让听众有了强烈的节目参与感和体验感。主持人放下架子,像朋友、像兄长、像知心大姐般“说人话”“办实事”,用最朴实的话语把大道理说到听众的心坎里,也把温馨服务送出去。也是在这一时期,《金手指》《心灵之约》《阿宝路路通》《浙江第一线》《伊甸园信箱》等一批节目和王牌主持人脱颖而出。
1993年,评论性节目《阿宝》用一个角色化市井小人物“阿宝”的口吻,讲述百姓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主持人阿宝为了体验出租车司机的收听状态,还专门考了出租车从业资格,正儿八经地当了一回“的哥”。
1996年,由叶峰主持的浙江最早的以舆论监督为特色的新闻性节目《浙江第一线》,被听众誉为“浙江广播界的《焦点访谈》”。同年,《伊甸园信箱》节目里,主持人万峰通过热线电话回答听众有关婚姻、家庭、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语言直截了当、个性鲜明,被称为“电波怒汉”,形成业界所称的“万峰现象”。
《伊甸园信箱》主持人万峰
曾有网友写道:“回想二十年前,《孤山夜话》虽曾被戏称为‘孤山胡话’,但也是有温度的,并不是一味地搞笑......”
“温度”一词十分准确,那是一个在声音中攫取能量的年代,是一个喜怒哀乐都非常真挚的时代。当信息只能依靠声音传递时,言者唯有以情化声,听者才能以声入心。
三
90年代至今,媒体技术激烈巨变。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突破10亿人,其中短视频的用户达到了9.62亿。与此相对,广播难免显得颇为落寞,目前始终保持收听习惯的听众数量不到人口数的10%,平均每日收听时间仅为54分钟,广告收入面临着下行危险。
尽管“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但广播节目的影响力很难再回巅峰时代。如何在危机中焕发新生?广播人一直在寻找出路。
既然一定要变,就要抢喝头口水。2012年8月,浙江交通之声和杭州交通经济广播开通“FM93交通之声”和“杭州交通918”公众号,成为最早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广播媒体。2015年,这两个公众号的订阅用户都突破了100万;2015年,杭州交通经济广播凭借《我的汽车有话说》等节目的专业累积,率先推出专为交通类广播打造的融媒体工具“开吧”APP。
既然竞争激烈,就要加快升级步伐。2017年,新蓝网在原有“蓝天云听”基础上,升级推出“喜欢听”APP;2018年,浙江交通之声将其客户端改版升级为“北高峰”APP,目标是要“在新传播市场塑造广电话语权”,打造具有广电特色的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
既然广播具有情感黏性的独特魅力,就要在变革中守住自身优势。“新闻姐”立足热点新闻事件,提供优质新闻干货和解读思考,全网粉丝超2000万;“交通之声”主播姚菲菲,用女性独特的新闻视角,第一时间讲述新闻热点,全网粉丝超200万;“城市之声”主播晓北,专注于汽车维权,全网粉丝超1000万......
广电名嘴们为何能火出圈?表面上看是广播电台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搭舞台、建团队、强运营,推进“好感传播”,更深层次的是广播人在不断守正与蜕变。
守的是声音中真挚的情怀,是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说老百姓关心的事;变的是在媒体融合的大定位、大方针中更新锚点、校正航向,主动自我革新,巩固自己在主流舆论阵地中的位置。
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坚守广播之声,就是要坚守好真实之声、真情之声,如此才能让广播常听常新,声声入耳、事事入心。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