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3年后,再读这张照片背后的精神密码

嘉轩 浙江宣传 2022-10-07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总有一些时刻能成为永恒。

比如,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就在毛泽东的声音响起之际,浙江人徐肖冰扛着摄影机,他的妻子侯波手持照相机,将这一伟大的时刻永远地定格在了胶片里。

开国大典。侯波 摄

这张黑白影像为世人再现了那场盛大的典礼。由此,我们在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后,依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份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



侯波拍摄的《开国大典》,是一张被无数报章、书籍、展览、影片广泛发表和引用的经典影像,也是这对摄影家伉俪数十年工作中最珍视的照片。

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侯波最铭刻于心的正是开国大典这一刻。她曾回忆:“《开国大典》是我最得意的照片之一。不是因为照得好,而是因为它是一张非常特殊的照片。”

那一天,侯波早早就赶到现场了,在天安门城楼上反复寻找最合适的拍摄角度。她只有一台简易的120相机,8个从香港买来的胶卷。这台相机只有一个标准镜头,没有广角镜头。

但城楼上空间很窄,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人都站在离护栏不远的前廊上,可供记者走动的余地很小。不仅如此,最佳的拍摄位置,先提供给了被请来拍摄纪录影片的一些苏联记者。

相机一举起来,领导人就近在咫尺,拍摄效果不理想。这可怎么办?

1949年10月1日,侯波(右一)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

为了找到最佳的角度,侯波顾不得危险,将身体仰到城楼护栏的外边,看起来马上就要掉下去了。就在此刻,有人抓住了她的衣角,并鼓励道:“你放心大胆地取景,我抓住你。”等拍完照片,侯波才发现,拽住衣角帮助她拍摄的人,原来是周恩来总理!

“后来母亲一提起这张照片,一提到周总理,就热泪盈眶。” 徐肖冰、侯波的儿子徐建林回忆。或许,正是总理在这么重大的场合,细心地发现记者的处境,放下总理的身份去背后成就记者的一个个快门,令侯老动容了一生。

整个开国大典,侯波完全融入到喜悦庄严的气氛中去了,全神贯注地紧握相机,不断调整手中相机位置,拍完一卷就赶紧换,生怕耽误任何重要的场面。最后,她仅用了三个半的胶卷,便完成了全部拍摄,为历史留下了42张珍贵的老照片。

就在此时,她的丈夫徐肖冰也正热血沸腾,在离她不远处的地方为庆典摄像。

尽管握着摄像机的手因为激动而有些哆嗦,但他竭力按捺心绪,近景、中景、特写……在拍下新中国领袖们的自豪与骄傲后,他又跑到城楼下拍摄群众游行的宏大场面。


1949年10月1日,徐肖冰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纪录片。左一手持摄影机者为徐肖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天安门城楼上“人民万岁”的回应不断……城楼上下,热情高涨,掌声与欢呼声经久不息。

70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高呼始终在历史长河中回响,那是每一个中国人最深切的情怀。



当历史的追光投射到开国大典时,我们无法忘记,无数仁人志士曾为着理想中“可爱的中国”而前赴后继,甚至血洒疆场。

20世纪30年代,那是艰难的抗战岁月。陕北延安,则成为当时无数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分别在1937年和1938年,22岁的徐肖冰和14岁的侯波,从不同的地方出发,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启程赴延安之前,徐肖冰在十里洋场上海担任摄影助理,参与拍摄了《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影片。抗战爆发后,亲眼目睹国势衰微,徐肖冰作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去延安!

“我虽然不会打仗,可是我能用我手中的照相机,把八路军抗日的英勇行为报道出去,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了解八路军,了解共产党,让全世界知道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所犯下的罪行……”当“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精神,徐肖冰很自然地就踏上了这条红色革命摄影之路。

1940年,太行山民兵拆毁敌人修建的碉堡。徐肖冰 摄

一颗红心,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

徐肖冰将手中的摄像机、摄影机当成枪炮弹药,紧随着一场接一场的战斗,用快门记录下烽火岁月。

1940年,他亲历百团大战全过程。这其中,有张经典影像大家或许都很熟悉,《彭德怀在百团大战前线》。只不过,今天的我们看到这张照片,难以想象的是,当彭德怀在“百团大战”关家垴前线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时,敌人的子弹刚刚从他们的头顶上飞过。

1940年,彭德怀在百团大战前线。徐肖冰 摄

徐肖冰拍摄的照片中,还有一张很特别,感染了许多人——那是一张经过冲洗出来后才发现是拍虚了的照片。

那一次,徐肖冰在战场上被炮弹炸晕了。大脑一片混沌之际,不忘按下快门,拍下当时的战争场面。看到徐肖冰这么勇敢,当时的指挥员陈赓开玩笑道:“徐肖冰,我看你打仗时拍照片挺利索的,干脆你留在我的部队里打仗得了。拍照片固然有意思,可是哪有打仗过瘾。”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驱使着无数如徐肖冰、侯波这样的青年如洪流般执着地赶赴延安,为中国革命事业“发一份热、添一份力”?

今天,我们再次凝望这些厚重而深沉的影像,一个个声音如黄钟大吕,从历史的一端传来: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当我们的耳畔响起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向世界发出宣告时,答案就更为振聋发聩。人们明白,今天的幸福安定,来自曾经怎样的付出和积累。

徐肖冰侯波夫妇

1989年,徐肖冰、侯波夫妇将他们的摄影作品结集出版,并取名为《路》。为何取了这个名字?侯波说:“就是想告诉青少年,中华民族是靠共产党领导,走了社会主义道路,才摆脱了落后挨打的地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靠走对了改革开放的路,我们的国家才越来越富强。”

1993年,在徐肖冰的故乡桐乡,侯波徐肖冰摄影艺术馆建成,馆内珍藏二老拍摄的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珍贵历史照片达1000多幅。

徐肖冰侯波纪念馆

回首相看,那张《开国大典》就在馆内醒目的位置,荡气回肠的红色瞬间,在时光中永恒。不忘身后,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正视前方,是光辉灿烂的正道坦途,我们继续昂首阔步前行。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