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治愈叫桂花,在杭州都会懂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入秋之后杭州人的惬意生活,用白居易的一句诗似乎就能全然概括。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之时,杭州的第一波桂花也已静悄悄地开放了。
比起花团锦簇的茶花、亭亭玉立的荷花,桂花低调了许多。可当一团团、一簇簇桂花映入眼帘的时候,行人恐会驻足不前。它有一种让人无法抵挡的风韵。
桂花、月光、秋天,当三者在杭州相遇,就是杭州人真真切切的诗意生活。
一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杭州与桂花的缘分,已逾千年。
早在唐代,杭州的桂花便闻名遐迩。不然,唐代诗人皮日休又怎会在飞来峰前写下“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这样的诗句?
唐代诗人宋之问赏桂的地点,也是灵隐寺,归来后心情大好的他,写下了“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
白居易不仅为杭州的桂花写诗,去苏州任刺史后,传说更把杭州桂花的树种带去了苏州。
杭州著名的老市长苏东坡,写桂花的诗倒是不多,不过有一首还是会被经常拿出来回味。诗歌名为《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但全诗没有提到一个“桂”字: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近代,郁达夫回忆杭州的秋天,印象深刻的就是四件事:满家弄赏桂花,胜果寺望月,水乐洞雨后听泉,六和塔夜玩风潮。
靠着千年以来积攒的人气和香气,在1983年的投票中,桂花击败了荷花、桃花,成为杭州的“市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杭州人习惯把种满桂花树的长桥公园称为“市花公园”,这是一种直白的、真诚的喜爱。
有公园处,必有桂花。那么,现在的杭州到底有多少棵桂花树?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专家说,杭州人有一个“300米见绿”的要求,见绿,基本就能看到桂花。至于具体的数量,很难统计了。
二
赏桂,对杭州人来说,是有仪式感的。
从宋之问、白居易等人的诗歌来看,唐代赏桂打卡点多在天竺山、灵隐寺一带,到了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桂,满觉陇独盛。”
进入满觉陇,沿途而上,几千棵桂花树层层叠叠,到了花季,是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到满觉陇“淋”一场桂花雨,也写入了很多情侣们的愿望清单之中。
三两知己,一杯清茶,满身清香,这生活,想想都叫人陶醉。
当然,赏桂并不是一定要到满觉陇,少年儿童公园、虎跑公园、少年宫,甚至是在居民小区,都是好去处。正如苏东坡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重要的,是跟谁一起赏桂。
有人说,如果杭州人爱一个事物,便会把它打磨出最好的模样。龙井茶如此,桂花亦是如此。
当桂花香气散尽,终点也绝非归入尘土。杭州人舍不得桂花,就把它收集、筛选、清洗,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桂花周边”。
用心的杭州人,会制作出糖桂花、桂花蜜藕、桂花酒酿、桂花茶和桂花藕粉等糕点小吃,精巧灵妙,却都平易近人。
杭州的传统菜“桂花鲜栗羹”,据说是杭州厨师根据传说故事创作,把桂花、藕粉、栗子等时令食材进行搭配,成了舌尖美味。
梁实秋曾写道,西湖烟霞岭下曾有一家小店颇具心思,用桂花煮板栗,很快做出了名气。甚至徐志摩都会“安利”,每值秋后必去访桂,吃一碗煮栗子,认为是一大享受。
天马行空的年轻人更把桂花放进了龙井茶、奶茶、酸梅汤甚至咖啡之中,创造出了独特味道。
这份追求生活的极致与创新,是杭州人与生俱来的吧!
三
杭州人享受着桂花所带来的馈赠,桂花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这座城市的气质。桂花并不张扬,香气却能让人意犹未尽;桂香一年一会,却能转身产出新的价值。
桂花之贵,首先是既淡又浓的香气。先说淡,空气之中,若有若无的香气,不仔细闻,可能就错过了;再说浓,花开时节满城香,顺着气息淌进心里,这份治愈的快乐,不可言传。李清照将其称为“花中第一流”,也是可以理解的。
桂花之贵,其次在于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杭州如今有着183棵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桂花树,其中500年以上的有17棵,树龄最大的则有1500多年。也就是说,你有可能与古人共赏的是同一桂花美景。一缕桂花香,见证的是杭州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桂花之贵,在于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无论是满城飘香的桂花,还是让全国人民羡慕的高架月季,在提升城市颜值的同时带给杭州人满满的幸福感。转角遇见美,推门即见绿,城市与山水园林相融合,这份杭州人的幸福感,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当然,如果说杭州人只会享受赏花赏月的诗意,那说明你还不了解杭州。开放包容的杭州,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韵味,也有勇做“弄潮儿”的气概。
眼下,秋风渐起,当漫步于街头,寻觅桂花香的过程时,其实也是在感受杭州生活的一份幸福感。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