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对”到“四问”的历史接续
一
在时间的长征中,有着数不尽的对话,绝大多数都烟消云散了,但也有一些具有历久弥新的特殊价值,因而回荡在历史的天空。
中共党史上就曾有三场著名对谈,堪称“醒世恒言”,仿佛一记记警钟,伴随着我们党每一个前行的脚步。
长城。图源:视觉中国
第一场发生在1944年。当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剖析了明末李自成起义由盛转亡的历史教训。在延安的毛泽东赞赏郭文说,全党同志对于我党的几次骄傲引发的错误,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这年11月,毛泽东在六届七中全会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期间再函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希望随时示知。
毛泽东与郭沫若的这次笔谈,被称为“甲申对”。
第二场,发生在1945年7月。造访延安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对毛泽东讲道,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毛泽东听后回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走群众路线。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次对谈,被人们称为“窑洞对”。
第三场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的一次对谈,被称为“赶考对”。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答,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满怀信心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西柏坡。图源:视觉中国
再回过头来一个个看,“甲申对”针对的是历史镜鉴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胜利后如何不重蹈历史王朝覆辙的思考;“窑洞对”针对的是治乱兴衰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考;“赶考对”针对的是长期接受考验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长期执政的思考。
从“甲申对”到“窑洞对”再到“赶考对”,不管何时,我们党始终保持着无比坚定的清醒和定力。
当我们打开党史地图和中国发展地图,就会发现,不管是“甲申对”“窑洞对”,还是“赶考对”,都一路陪着我们党这百年来的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全过程。
而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就像百年长绳中的一个一个绳结,成为时代最鲜明的注脚,也成为对“三对”的历史回应。
比如,回望百年前梦想起航的日子,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3位风尘仆仆的青年齐聚上海,叩响了兴业路76号的门环,也叩响了新世界的大门,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党就背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开始“赶考之路”。
比如,再看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的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通过整风运动,进行了一次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自我革命,保持了抗战胜利前夕的清醒,总结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给出了“三对”答案的升级版。
再比如,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新的“赶考路”,把奋斗目标由先前的实现四个现代化调整为实现小康,解决了思想上急于求成问题,同时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教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继续深化了对“三对”的认识并给出了新的解答。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图源:新华社
在这场百年奋进的接力前行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儿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细细品味一番,其实答案也自在其中。
从总书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判断中,我们读出了新时代“甲申对”的清醒;
从总书记“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忧虑中,看到了新时代“自我革命”的新答案;
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宣示中,看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棒接着一棒、奋力跑好接力赛的使命担当。
我们党既是使命指引型政党,也是问题导向型政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是事业发展最朴素、也是最高效的方式。
2022年伊始,迈进新时代的第十个年头,一场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为主题的“党课”在中央党校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从答好“三对”到回答“四问”,不是问题变多了,而是我们对“时”与“势”的把握更深了。
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各类风险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这个时候召开的党代会,不免更让人期待,在事关中国、世界、人民、时代的重大问题上,究竟会有怎样的解答。
中国之问——中国“向何处去”、又该“如何走”?
过去,我们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而现在,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北斗组网……“现代化的迟到国”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实践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条光明大道上,我们还要继续前行,还要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更加丰富的内涵。
世界之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西方人曾把中国进入世界的过程,比喻成“一头大象走进了瓷器店”。今天,则有外媒评价说:“恐怕找不出比中国更合适的国家来传递关于经济未来的信心。”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更用“通往世界之桥,通往繁荣之桥,通往未来之桥”这“三座桥”,形容中国之于世界的意义。站在“人类十字路口”,外界正无比期待中国表明方向感、提供确定性。
“为了谁”“依靠谁”?“人民之问”,最见一个政党的初心和使命。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每一次党代会,“人民”二字都是绕不过的主题,也必将成为二十大最滚烫的关键词。
时代之问——“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怎么破?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三个课题乍一看很长,实际上就是“道路之问”“强国之问”“强党之问”,需要我们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于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不断开辟新境界、取得新胜利。
一问一答,字里行间,迸发的是治国理政的智慧,胸怀历史伟业的担当。
人民大会堂。图源:视觉中国
四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党的二十大即将拉开序幕,历史性的一刻即将到来。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今天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但当我们站在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来看,今天又是个非常特殊的日子。
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大变局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令全球充满期待。
可以预见的是,大会形成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成果和思想成果,必将对未来的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有着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非凡意义。
这个被标注为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到底将刻画出怎样的历史坐标,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