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日,我们想到什么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在国家层面立法之后的第九个公祭日。
85年前的今天,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在这个特殊日子里,我们深切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走向未来。
每次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很多网友会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日本一些政客尤其是右翼势力仍极力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毫无悔罪感?”这个问题,似乎已成为我们在缅怀逝者、告慰先人时绕不过去的一个“心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个问题原本是不需要中国人来回答的,但它的存在,恰恰能够警醒我们每一个国人透过这场大屠杀在民族记忆里划下的深深伤痕,深度思考民族独立与自主、国家利益与安全、国民尊严与荣誉的大问题。
2021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 图源:新华社
近代以来中国为什么会挨打?
有人说,太穷、太弱。英国学者麦迪森曾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这样描述:“1820年清朝GDP占全世界的32.9%,比西欧和它们的附属国的总和还要高出30%。”而曾担任驻华美军指挥官的魏德迈提出,1927年至1937年是民国的“黄金十年”,“工业部门的平均增长率达到8%-9%”。可见,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中国发展也并非一无是处。
之所以饱受欺凌,根本还在于整体性落后。一些历史学家在复盘甲午海战时十分感慨:这尽管是军事上的失败,但从当时的财政观、教育观、科技观、人才观上看,清政府已经完败。而所谓“黄金十年”的背后,只是“资本家、官僚和军阀的狂欢”。国民政府的“买买买”,非但买不回列强的“真欢心”,反而让中国民族工业雪上加霜。
思想认知上的落后以及制度体系、科学技术、社会文化上的落后,如同重疾并发,使得中华民族始终难以站立起来,面对外辱几乎没有反击之力。
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发生,在深层次上用血泪教训告诫后人:落后就要挨打,没有独立自主的发展依旧会挨打。
今天的中国,早已一扫民族落后的阴霾,但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差距。过去一段时间,有网络大V极力鼓吹“落后不一定挨打”,诡辩的背后无非是想“启蒙”中国“保持隐忍”或者“转向西方”。
这更加警示我们,必须在警钟长鸣中长久保持“唤醒”状态,既不“自我陶醉”,更不“自我迷失”,以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特色之路,找回一个文明古国、东方大国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12月5日,日本参议院通过所谓涉华人权决议,中国政府表达了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其实,这些年来,每每看到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问题和中国内政问题上兴风作浪,国人都十分愤慨,“明明是他们历史上有错在先,为何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伤害中国人的感情呢?”
中国人是善良的,总是希望日本政客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救赎,但正如网友所说的,“做再多的谴责,发出再多的呼吁,都没法叫醒日本国内那群‘装睡的人’”。
事实证明,在任何重大问题上,如果把希望和前途寄托在别人身上,往往是难有结果的。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总是抱着边打边谈的念头,一再寻求媾和,希望西方大国能够从中调停。为何一直到1941年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珍珠港事件爆发。此时距离“九一八事变”已整整过去十年。
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从不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注重把握历史主动、寻求自强自立。毛泽东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把反思历史一直寄托在别人身上,与把民族前途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样,都是不切实际的。今天,我们依然要收集更多的铁证,理直气壮地对日本右翼分子隔空喊话、表达愤怒。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尽管十多年前中国的GDP就已经超过日本,如今已是日本的3倍多,但中国的综合实力还不足以打破整个西方的傲慢与偏见,要想真正赢得尊重,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壮大自己。
“没有强大实力的愤怒,是无意义的。”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有望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我们要更加笃定自己要做的事,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在把握好百年变局的“时”与“势”中,打好一切战略主动仗。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过去有段时间,质疑侵华历史、诋毁抗日英雄,打着文化旗号挑战民族情感的“精日”事件在国内频繁上演,粉墨登场的主角不乏公知大V、社会名人。面对这些事件,各种对立撕裂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有的人说,我们应该选择宽恕,选择包容,选择放下,没必要揪住历史不放,一次次重揭战争伤疤。
事实上,不是我们不愿意宽恕,而是日本一些政客漠视、否认、歪曲历史的态度令人无法接受;不是我们不愿意包容,中国历来与邻为善,有接纳异域文化的大胸怀,但不得不警惕背后潜藏的思想煽动与价值侵蚀;不是我们不愿意放下,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残酷现实一次次警示我们,悲剧随时都可能重演。
2020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 图源:新华社
面对民族大义,与其有太多的情绪化,不如作一些理性冷静的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是被外界的各种带节奏所分裂,陷入消解社会共识的“圈套”。
更加团结才能更好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强调“团结奋斗”,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在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的当下,人们对一些历史和现实问题在认识上有分歧,都是正常的。
越是思想多元、认知多元,我们越要注重求同存异,做好价值引领的工作;越是面对关乎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大事,我们越要最大限度地画好全社会的思想同心圆,让人民群众真正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草木待发,春山可望。今天的哀悼、祭奠,正是为了明天更好地远行!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