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杯新茶尝春味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2-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2月16日,在温州市永嘉县乌牛街道横联村的“乌牛早”种植基地,采茶工已在开采“乌牛早”茶的头茬“黄金”芽头。

爱“乌牛早”的人,多是更爱早春的清鲜滋味。这是江南一带,每年最早上市的春茶,因产于乌牛镇(现乌牛街道)而得名。这种茶一般2月中下旬即可采摘,均为明前茶,比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早上市一个月。

春天来了,很多人的愿望清单里,肯定少不了一杯新茶。

中国人对茶的爱,是烙印在骨子里的。宋代文人欧阳修就很在意茶的滋味,并认为饮茶要达到“五佳”才好:新茶芽、水甘冽、器洁美、天气好、宾客佳;时下,们对喝茶的“仪式感”“氛围感”的追求也不失古人,去年以来备受追捧的“围炉煮茶”就是证明。

一缕茶香,带来春日里的意境,也带来茶文化的悠远。今天,我们且来煮茶论道。

近日,温州永嘉乌牛街道的茶园里,村民开采乌牛早 图源:温州日报




茶是最讲究天时的。关于采茶时节,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对江浙一带炒青绿茶来说,清明后、谷雨前适宜采制春茶。也有说法,明前茶是茶中极品,雨前茶是茶中上品。

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品种的茶也有不同采摘时间,不必拘泥于一种定论。

中国茶历史悠久,名茶竞出争艳,如江西庐山云雾茶、福建武夷岩茶、四川蒙顶黄芽、安徽黄山毛峰、云南六大茶山普洱茶,等等。

上溯历史,唐代最著名的贡茶院,就在长兴和宜兴交界的顾渚山。每年初春清明之前,顾渚紫笋制成后,用快马送到京城长安。

浙江的名茶种类也有70余种,如金奖惠明、径山茶、望海茶、武阳春雨、大佛龙井等,单是列出名字,就可想其风味。

如,历史名茶日铸茶,产于绍兴东南五十里的会稽山日铸岭。早在唐代,山阴人首改“蒸青”法,创造性使用“炒青”法,制作的日铸茶广受欢迎。陆游写诗为之“代言”:“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西湖龙井更是与杭州的山水、风月及人文历史融为一体。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到西湖龙井茶区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龙井茶、虎跑水”被誉为双绝,相比“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声名毫不逊色,甚至后来居上。

小说《南方有嘉木》中,就描写了一个温暖春日里的龙井茶山:杭州郊外的茶山茶蓬铁绿的老叶上,提前绽了芽,吞吞吐吐地终究张开了雀一般的舌头,一夜春风,便密密麻麻浅绿了一片,一朵一朵地连成了波浪,在十里琅珰岭上,铺泻开一条绵延壮阔的巨长茶带,绿袖长舞,直抵远方。

还有安吉白茶,枝头嫩叶色白如玉,名为白茶,实为绿茶。1980年,其茶祖才被发现,短短三四十年时间,安吉白茶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书写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神奇故事。

安吉白茶采摘




一盏清茶见古今。

《诗经·豳风·七月》记载:“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荼”,即“茶”。茶为国饮,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社会怎样变迁,茶始终伴随并滋养着人们,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提到茶,有两句话。“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生活茶。

单从饮茶方式,就可见中国茶文化之盛。从原始的粥茶法,到全国范围内饮茶普及,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隋以前的羹饮法,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明代开始直到当代盛行的泡茶法。

事实上,以前的饮茶方式比起如今人们在咖啡杯里拉花拉个“心形”,难度大得多。比如,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提到,“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其中的“分茶”,就是宋代流行的“茶百戏”,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形成各种图案,叫“水丹青”。

“琴棋书画诗酒茶”,则是精神茶。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茶浸融于中国的文化精神和生活礼仪。

客来敬茶、以茶敬老是传统美德,在重要外交场合中国常常举行“茶叙”活动;以茶联谊、以茶会友,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如果到杭州、成都、广州,茶楼小聚别有风味;品茗悟道、欣赏茶艺,能修身养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结中国茶文化理念,绕不开5个关键词。

陆羽《茶经》提出,推崇美好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是谓“精行俭德”;宋徽宗赵佶当皇帝很失败,却是一流的生活美学家,其《大观茶论》则提倡“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再就是“茶禅一味”,有认为源于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禅林法语,也有认为出自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手书。一句“吃茶去”,至淡至静,尽显禅宗心法;最后一个是“诚敬以礼”,以茶为礼物,表达诚心和敬意。

采春茶


有数据统计,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茶诗、茶词和茶曲,有两万多首。如,温庭筠“采茶溪树绿,煮药石泉清。不问人间事,忘机过此生。”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描述饮茶独特感受,留下“七碗茶”的典故。杭州太守任上,苏东坡写下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后来有人集句成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文化如空气,日用而不觉。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茶文化,可谓礼仪之邦中国的“代言人”。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着“红、绿、黑、白、青、黄”六大茶类生产的国家,分西南、华南、江南和江北四大茶区,涉及20多个省份、1000多个市县。

一缕茶香飘四海。千百年来,中国茶随叮咚作响的驼铃声一道,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跨越国界、走向全球,受到世界人民喜爱,甚至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等等。

以抹茶为例,起源于魏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两宋,自宋代起,从余杭径山传播到日本,几乎成了日本茶的代名词。巴基斯坦国徽上绘有四种特色农作物,其中之一就是茶。据考证,早在16世纪从中国引入种植,该国人民逐渐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在乌尔都语中,“茶”的读音与汉语几乎一致,可见渊源之深。

英国学者在《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就写道:“只有茶叶成功征服了世界”。目前,全世界有几十亿人饮茶,6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茶,主要的茶叶生产国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土耳其、日本、阿根廷等。

杭州西湖龙井茶采摘


“天下茶人是一家”,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2017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开幕,并永久落户,“杭为茶都”更加名副其实。2019年,联合国确定每年的5月21日为“国际茶日”,以茶会友;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43个人类非遗项目。

讲好茶的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茶乡浙江不光要“论道”,更需“行之”。

如,历史品牌如何注入新内涵,焕发国潮魅力?如何突破“文化壁垒”,成为世界品牌?有的茶区产业化程度不高,且偏重采摘春茶,夏茶、秋茶鲜叶利用能力如何提高?破解这些难题,浙江要进一步实施良种化、标准化、品牌化战略,推进精深加工和全产业链建设。

再如,文化传承活力是难点,也是重点,如何不断促进知识、技艺和实践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如何将茶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天天见”,推广至世界“人人爱”,让更多人品出味来、乐在其中?对此,需要更多生动化“解码”、跨文化“转译”。

杭州九溪十八涧的林海亭,有一副楹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不动声色化用两个典故入联,表达着吃茶的意趣。

聆听着春的足音,沉浸于春的气息,我们也用一杯新茶迎接春天吧,一如苏东坡所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我们的第二本新书现已正式出版

不少读者询问购书“传送门”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