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层理论宣讲要力戒六种倾向

甬轩 浙江宣传 2023-02-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读《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笔者注意到,2005年,在金华调研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讲述过一个“驴马理论”——

马比驴跑得快,一比较,发现马蹄比驴蹄长得好,于是把驴身上的蹄换作马的蹄,结果驴跑得反而更慢;接着再比较,又发现马腿比驴腿长得好,于是把驴身上的腿也换作马的腿,结果驴反而不能跑了;接下来,依此类推,换了身体、换了内脏,最后整个的驴换成了整个的马,才达到了跑得快的目的。


“驴马理论”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路,盲目“复制”或者“输入”,最终会导致水土不服。事实上,在推动党的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作了很好的示范。比如,讲到理想信念缺失时,指出这是得了“软骨病”;谈到经济发展需要先进科技支撑时,强调“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都让人一听就懂。

我们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就需要学会把“有意义”和“有意思”相互融合。从上世纪20年代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到今天遍布各地各领域的特色宣讲团,理论宣讲工作始终伴随着党的事业,但在波澜壮阔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面前,理论宣讲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与时俱进、持续创新。

笔者认为,理论宣讲要真正实现走心入脑,需要力戒六种倾向。

图源:视觉中国



一戒脱离群众“一头热”


我们常常说,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是宣讲的最主要对象。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力量。


然而,有的地方在农民抢农时、工人赶工期时把人集中起来,生拉活扯硬聊硬讲,耽误群众生产。某些单位一厢情愿开展所谓的“周末宣讲”“夜间课堂”,为了宣讲而宣讲,干扰群众正常生活。这种做法换来的往往是群众的抵触甚至反感,最终成了组织者的“自我陶醉”、宣讲员的“孤芳自赏”。


还有的单位主要领导和中层干部会召开不同会议,通过不同形式,学得不亦乐乎,却忽视了向广大基层员工宣讲好精神,这会让基层员工觉得理论和自己似乎没有关系。


再如,有的地方在组织理论宣讲进农村时,大讲“三大机制”“四大坚持”“五大保障”之类的文件术语,农民关心的养老保障、大病救助、农村人口流失等问题丝毫没有涉及,村民反映“道理没错、听着没劲、生活中没用”。



二戒单向灌输“一顿塞”


理论宣讲也是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满足群众需求入手提高宣讲供给质量是现实所需。如果从不问基层群众所思所想,也不管群众感不感兴趣、听不听得懂,最终的结果就是左耳进、右耳出,水过地皮都不湿。


比如,有的宣讲员在宣讲时,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闷着头念稿子,全程没有任何交流,就连听众举手提问也没发现,被调侃像是一场“强买强卖”。这种现象折射出两种心理:居高临下的说教心理,不愿同群众交流沟通;准备不足的畏惧心理,讲之前没有问题意识,讲的时候回答不了群众疑问。


理论宣讲是统一思想的过程,前提就在于思想交流和碰撞,“填鸭式”强塞、“打夯式”硬灌是找不到共鸣点的。一场精彩的宣讲不能没有互动、不能没有设问。只有做好充足准备,调动大家参与,增强双向互动,才能有理论亲和力,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三戒照本宣科“一个调”


组织理论宣讲既要遵循一般要求,也要因地因时制宜,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效果会大打折扣。


比如,有些单位习惯于扮演“录音机”“复印机”“传真机”的角色,拟制宣讲方案把“省”字改“市”字、“市”字改“县”字就交差,活动名称一字不改、时间节点一天不差,对标对表成了照搬照抄,下基层宣讲也是等着上级开完会拿讲话稿,有时连主持稿也要复制。他们往往是面上活动推开后被其他单位“比”下去了才想起来要有特色举措,再发一遍通知、再提一遍要求,不断“打补丁”,十分被动。


还有个别单位以贯彻上级要求“不走样”为由,照着上级文件把“规定动作”做了一遍,拍张照片、留个痕迹、发个报道就算完事,看似动作一个不少,实则成了“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如果效果不佳还将责任归于“上级就是这么要求的”,折射出的是对党的精神吃不透,对基层实际不掌握,对左右情况不了解的作风漂浮。


宁波 图源:视觉中国



四戒不分对象“一勺烩”


再好的一份宣讲稿也不能够“包打天下”。“众口难调”是做好宣讲的难题所在,恰恰也是宣讲工作出彩、出精品的契机。


然而,一些理论宣讲不看对象。比如,有的基层宣讲员认为“以不变应万变”最保险,所以不分群体、不分行业、不分年龄,不管在哪讲、跟谁讲,都是同一个调调,把本该有的“精神盛宴”煮成了“夹生饭”。久而久之,非但打不响牌子、讲不出道道,还容易造成基层群众认为宣讲工作“不知所云”的刻板印象。


理论宣讲应是“你需要我讲什么就讲什么”,而不是“我能给你讲什么就讲什么”。比如,同样是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面对老年群体,就要重点讲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等方面的新目标、新举措;面对企业员工,就要重点讲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培育大国工匠等内容;面对年轻人,就要重点讲伟大复兴前景、党对青年的期许,等等。



五戒标新立异“一通秀”


有人说,这些年基层宣讲很“燃”,主要是形式更加注重创新,情境式、沉浸式、“文艺+”和“网络+”等很受青年人欢迎。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一些宣讲不太注重内容质量,过分追求形式新颖,既没有思想高度、思考深度,也没有知识广度、共情温度,使得一些理论宣讲活动变成了“博眼球”“表演秀”。


比如,有些宣讲员为追求氛围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消化、讨论文本上,而是追求把PPT做得很“炫酷”,恨不得声、光、影、电全上一遍,核心内容成了最单薄的部分。


这些年来,浙江“8090”、“00”后宣讲团洋溢着朝气活力,他们创新话语体系,走进基层传播党的声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可是,一些地方因此片面追求年轻化,选择青年宣讲员只看年龄不看实力,只看“颜值”不看“言值”,没看到他们各方面条件只适合一般性演讲但不适合理论宣讲。


再如,有的为追求“笑果”好,出现跑偏主题的调侃、不合时宜的爆料、语出惊人的观点,活泼有余、严肃不足,非但不能“增粉”,甚至还可能走入“低级红”“高级黑”的误区。



六戒短期应景“一阵风”


有的单位只在上级发通知了、提要求了、来检查了,才组织理论宣传,认为搞一次宣讲、办一场活动、发一套书籍、贴几张海报就是工作到位了。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还是有关主体对理论宣讲的价值意义认知不够,只为了落实文件、应对考核。


任何一个品牌的打造,都需要时间的积淀、经验的积累和口碑的积攒。理论宣讲是一项常态化工作,是一场需要接续用力的“持久战”。主题宣讲要抓好,日常宣讲也要跟上,否则就会变成“一阵风一阵雨”。




以上是基层理论宣讲需要力戒的六种倾向。理论宣讲是各项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力”。事实证明,团结奋斗干事氛围浓厚的地方,无一不是宣传宣讲工作有特色、有实效的。最后,在笔者看来,真正做好理论宣讲,还不妨牢记四句话。


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理论宣讲要想“声入人心”,宣讲员首先要学深悟透党的理论政策、路线方针,做到真学真信,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这样才能有底气、有干货,持续输出。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宣讲不是千篇一律,而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多一些“用户思维”,善于根据听众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宣传宣讲,让听众觉得有贴近感、代入感。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宣讲切忌只讲大道理、大主题,既没烟火味,也没讲出真情感,既不能解渴,更不能解惑。老百姓要听的,恰恰是大战略、大思想下关乎个人衣食住行、能够消除思想疑虑的道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走心“干货”。把“大众菜谱”制作成适合不同人群的“特色佳肴”,才能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有效是硬道理。务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务实。理论宣讲不是为了讲而讲,而是为了推动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加强思想理论的武装,进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各项工作。因此,理论宣讲要务求实效,宣讲内容本身要有现实针对性,宣讲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工作的改进上。


总而言之,理论宣讲是门艺术活。只要戒除不良倾向,长期重视宣讲、善于运用方法、持之以恒做好,理论宣讲就会展现它特殊的魅力、特有的威力。





我们的第二本新书现已正式出版

不少读者询问购书“传送门”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