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通吃”的年代剧
“不知看了多少遍,把剧中人看成了自己的亲戚!”“一部接一部,越看越上头”,这些年,在充斥着IP热、仙侠玄幻潮的市场夹缝中,年代剧恰如一股“清流”沁入人们的心田。不论是年轻人,还是他们的父母辈,都热衷于这一类颇有怀旧色彩的剧集。
像近期迎来大结局的浙产电视剧《我们的日子》,就因为故事情节紧凑、演员演技在线,圈了一波“情怀粉”“年代剧粉”。加上之前的《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人世间》等,部部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佳作。
《我们的日子》剧照 图源:豆瓣电影
不过,随着观众看剧的“胃口”越吊越高,也给年代剧制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年代剧,如何拍得更具质感、更有年代味?
一
年代剧,大多以特定年代为故事背景、主人公生活成长为主线,剧情时间跨度数十年,反映大时代下人物的命运和生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年代剧”。上世纪80年代,观众常听父辈讲述革命故事,熟稔家国、英雄、正反派对决等主题和场景。最早的年代剧就出现在这一时期。一部脍炙人口的《上海滩》带出了华语年代剧的概念。那些年,不少青年披上大衣,戴上“墨镜”,幻想自己就是上海滩上那个呼风唤雨的“许文强”。
随着时间推移,年代剧的概念悄然变化,年代家族剧登上舞台。此时,“年代”并非简单的时间线,而是大家族故事发生发展的时空背景和载体。它们剧情节奏紧凑,戏剧冲突强烈,主角经历充满传奇,成为有过丰富生活体验的中年观众的最爱。2001年推出的电视剧《大宅门》,以及其后上映的《大染坊》《大药坊》《乔家大院》等,就是代表。
后来,以描述普通人家庭生活和情感故事为主题的年代剧开始走红。这类剧不再注重故事的传奇性,而是将更多目光转向了大时代下小人物命运和平凡的家庭生活。许多步入婚姻和家庭的观众认为,自己能在《金婚》《父母爱情》《王贵与安娜》等中感到情感共鸣,体悟生活真谛。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思想观念和个体意识也在不断更新。年代剧的概念和主体再次发生变化。
年代剧的主角变成了陈江河、宋运辉这样的改革创业先锋,马得福这样的基层扶贫干部,或是刘淑霞这样的独立职业女性。这类剧集逐渐摘掉“不吸引年轻人”的标签,辐射更广泛人群,成为“新主流剧”。精神独立、事业成功、心系家国,成为新一代观众对年代剧角色的内核要求。
像去年央视播出的《人世间》,创下近5年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电视剧最高收视率,多日全网热度第一,再次掀起“全民追剧”“隔代讨论”等热潮。
《人世间》剧照 图源:豆瓣电影
二
年代剧可以说是“老少通吃”的,老一辈观众从中忆往昔,年轻观众则渴望从中感知时代变迁。据统计,年代剧的网络收视主力是25-35岁的年轻受众,他们虽没有在年代剧描绘的历史大场景中担当主角,但乐于从中体味祖辈和父辈命运的跌宕起伏。
年代剧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了一个易于融进我们情感和想象的平行宇宙。
对于各类型年代剧的成功,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共性的“出圈密码”:
它们之所以抓人眼球,首先胜在“场景真实”。相比很多流水线生产偶像剧强行“甜宠”、全程“尬聊”、造型辣眼睛、猛撒工业糖精,年代剧基调朴素,细节真实。从灰色筒子楼,到随声听、小彩电,再到充满年代气息的标语,各种置景道具做到深度还原。
不论是前阵子的爆款《狂飙》取景点江门老城,还是《鸡毛飞上天》带火的浙江缙云岩下村,都让人瞬间闪回到历史现场中,老观众高呼“爷青回”,年轻观众也觉得真切新奇,看年代剧有种“烂柯人”恍如隔世的神奇体验。
一部剧好不好看、看不看得下去,关键要人设合理、故事有趣。剧中的角色设定,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片段中寻找原型。真实的社会,没有完美的好人,也没有极致的坏人,角色有人性、有私心、有追求,才是人间烟火。正因合情合理,所以可感可信。
剧情上,上山下乡、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创业潮,等等,都具有深层次的故事挖掘潜力,让人被强烈代入剧情和人物。比如,《大江大河2》中大刀阔斧的青春创业、聚少离多却冲不淡的亲情友情、剪不断理还乱的日常生活琐碎,让观众体验了一把剧版的“模拟人生”游戏,看了很解馋。
《大江大河2》剧照 图源:豆瓣电影
年代剧最让人着迷的,就是能在剧中“看见自己”。在平凡生活中融入“家国情怀”,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呼应现实生活,满足了青年一代对社会真相的好奇心,甚至影响了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有专家就说,年代剧“写了生活中的苦难,却不靠苦情叙事撩人;写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却没有贩卖廉价的理想主义”。可以说,是在见事中见人,收看者在同理中共鸣。
三
不过,随着各种题材年代剧纷纷进入市场,一些追风作品剧本粗糙,摄制“品控”不严,拍出来不是年代味缺失,就是细节不真实、剧情牵强,变成了“肥皂剧”“快消剧”。同时,年代剧的难度在于,观众对经历的特定年代有自己的体会,一旦剧情平淡俗套,就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答好四道题目入手。
年代剧怎样拍出匠心雕琢的质感?要从取景地、着装、道具、故事表达等全方位着手。比如,有的剧深入千年古镇实地拍摄,斑驳砖石、屋檐青苔衍射出的质感和文化沉积,是最好的时间代言和历史见证;还有,在角色刻画上,考虑到不同时期人们的发型有所不同,很多剧也进行了非常细节的调整。正是这些工匠雕琢,才诞生出一部部质感厚实的作品,让人回忆起那时的空气、味道和人们的笑容。
有了好的质感,又该怎么抓住少经世事的年轻观众?一方面,应当多给年轻演员机会,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成为联结剧中过往岁月与新生代观众的桥梁,带着90后、00后和“Z世代”走进年代剧。另一方面,在话语表达和故事设定上,加入青年感兴趣的元素、话题,通过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讲述,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对年轻人的误导,拍出更多让年轻观众“一键三连”的年代热剧。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体现年代剧中人性和家庭的温度?无论哪个时代,人们内心都是渴望温暖和人情的。所以年代剧将历史进行简单还原还不够,要从人和家庭的关系中提炼出生活哲学,这是当代观众仍可以为之共情的关键所在。应该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通过剧情冲突和情感抓马,用更多笔墨温柔地展现生活的厚重与隽永,因为人间很值得。
最后要考虑,如何挖深年代剧中历史和家国的厚度?在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观众,对家国情怀拥有类似的审美感觉。因此,无需打着高大全的主旋律旗帜,而要用老百姓的视角,带着观众了解国家社会的历史过往,在丰满的剧情中感受改革开放精神等,在个人、历史、国家的“家国同构”中提高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荣誉感。
《庄子‧人间世》曾说,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代剧却为重现历史、为人们再次感受历史进程提供了一种艺术化的可能。
在一帧一幕画面当中,我们感受到,年代剧所表达的价值理念,在当下这个时代仍然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它向我们展现历史的厚度、思想的深度,传递生活的温度,并告诉我们:
无论在历史洪流中的哪个阶段,总有许多瞬间触动人心、余韵悠长,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中国老百姓总能把日子过过去、过过好。
我们的第二本新书现已正式出版
不少读者在询问购书“传送门”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