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年贡茶的沉与浮

湖轩 浙江宣传 2023-03-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最近央视热播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中,“茶经篇”话题度挺高。


开场戏中,主持人王嘉宁穿越到公元851年的大唐贡茶院,与湖州刺史杜牧品茶论道。杜牧感叹“虽陆公仙逝数十年,但这贡茶的味道醇香如前!”


杜牧所说的贡茶,便是湖州长兴顾渚山中的紫笋茶。也许你并不熟悉它,但它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颇具传奇:茶圣陆羽推崇备至、贡茶历史绵延千年、咏诵它的古诗将近百篇。


鲜有人知,“紫笋”最初指代所有上乘茶,但后来顾渚茶专享了“紫笋”之名。


生长于浙北群山烂石中的紫笋茶,何以曾登上庙堂之高?为何逐渐归于沉寂?又该如何书写新茶事?


当下已是众多春茶上市的时节。泡一壶新茶,在芽叶的浮沉中,我们来聊聊紫笋茶的前世今生。





一株野茶是怎么抓住时代的风口,一飞冲天近千年的?


中唐之前,顾渚山中的野茶世代生长,籍籍无名。


就是这种不起眼的野茶,最终成为《茶经》力推的上等茶,被陆羽誉为“茶界第一”。


好茶那么多,陆羽为何偏偏青睐紫笋茶?


今天看来,紫笋茶之所以从寒微中起大势,既有时代的因缘际会,也有自身特殊品相的因素。


大前提是茶文化中心的南移。安史之乱的动荡,打破了南北“文化势差”,官宦大家和平民百姓纷纷南逃,大批诗人茶客云集江南。


要不是孤苦无依的陆羽,处在了大唐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上,他也不至于流落湖州长兴、结庐顾渚山,更遇不到紫笋茶。


从内因来说,紫笋茶的味道有特殊之处。陆羽荐茶时,形容它“芳香甘辣,冠于他境”,给宰相杨绾写信时,又赞它“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后人从文字中大体可以窥见当时紫笋茶口味的特点:芳香、浓郁、甘甜。


除了味道,紫笋茶自身兼具的“野”“紫”“笋”等特点,也符合当时鉴茶的主流文化。野茶比园茶更满足唐人饮茶保健的药性诉求;嫩芽呈紫色,符合“紫气东来”的富贵吉相;茶芽呈笋状,也接近唐人追求饱满富态的审美意象。


紫笋茶


古人判断什么是好茶,不可能像今天所依据的检测数据那般客观。几经修改的《茶经》,难免藏着陆羽个人对茶品的好恶。世人皆以为陆羽凭《茶经》找到了紫笋茶,但谁又能说,不是他以紫笋茶为原型,描绘了《茶经》中的“嘉木”模样?


最后,紫笋茶能够跻身贡茶之列,离不开一定的规模作支撑。正因为宜兴阳羡茶贡额不足,常州刺史求策于陆羽,才给了紫笋茶一同列贡朝廷的机会。


绵延百里的野茶面积、朝廷官办的贡茶机构,保证了紫笋茶充裕的产量,最高峰时“岁贡一万八千四百斤”。


陆羽《茶经》“带货”、呈贡朝廷连续千年,一时间洛阳纸贵、“顾渚春稀”。


火到什么程度?北宋沈括将紫笋茶与阳羡、天柱、蒙顶并列唐代名茶。苏轼为挚友刘撝送行时,写下“千金买断顾渚春”,感叹明前紫笋贵如油。


时运带来的历史机遇,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但故事总有变化。


大唐贡茶院




明清之后,顾渚山中的紫笋茶,一年年生长,品质如故,却不复当年的盛名。


自唐以后,贡茶品目近百种,经大浪淘沙,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不过龙井、白茶。那些一度声名赫赫的贡茶,因何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关于紫笋茶落寞的原因,茶界一直众说纷纭:茶线南移说、气候变化说、名茶群起说、面积萎缩说,这些说法大部分关注的是外部客观因素。


如果换个角度,从现代商业逻辑出发,载入《茶经》、上贡朝廷,是紫笋茶之幸,也是不幸。


其中最大内因,可以说是漫长的贡茶经历,使它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反应麻木。


最直接的体现,是它遭到了饮茶口味变化和制茶技术变革的“双杀”。


消费端,随着宋代中后期饮茶习惯和器具的简化,民间几乎都喝便宜且方便的散茶,团茶在民间“失宠”。


生产端,从团茶研磨到散茶烘炒,技术门槛陡降,松萝茶、六安茶等新茶趁势崛起,挤占市场。


在这波“团茶改散茶”的变革大潮中,紫笋茶固守传统,丧失了先机。


直到明洪武八年,朱元璋下令“罢贡团茶,改进散茶”,紫笋茶才推出条形散茶。此时入局,已较其他知名散茶迟了200多年。


本来,团茶、散茶并无高下。普洱团茶至今仍是国人钟爱的高端茶品牌。


但紫笋茶的问题在于,对技艺和口味的革新是被动的、仓促的,再没有第二个陆羽为它把脉,既丢了“团茶”的传统特点,又创不出“散茶”的新优势。到了清初,紫笋茶每年向朝廷的贡额已减少至32斤。


或许是类似的原因,阳羡茶、龙凤团茶等一批头部贡茶,也都陆续走下了神坛,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小众品牌。


欲戴皇冠,却不能承其重。我们除了惋惜之外,更要深思,古老的贡茶如何才能与时代共进步?


3月9日,水口乡龙山村紫笋茶园里紫笋头茶开采




今时今日,紫笋茶的价值重塑,成为了一道经济算题和文化考问。


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茶学泰斗庄晚芳等学者的奔走呼吁下,紫笋茶重新试制,成功“复活”。


但复活并不等于复兴。


扩产量、定标准、办活动、提口味……40多年来,紫笋茶却始终无法像当年那般“出圈”走红。


据《2022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紫笋茶品牌价值位列全国第42名,不在一线品牌之列,仅是西湖龙井茶价值的1/4。


那么,紫笋茶还有机会挤到头部品牌去吗?


不妨到它历史出发的起点,去寻找答案。


彼时的紫笋茶,路子走对了。由皇家贡茶院制作,并打造“紫笋茶+金沙泉”的“贡茶礼盒”,流到民间的私茶奇货可居。


彼时的紫笋茶,粉丝稳住了。江南的文人访茶出游多去顾渚山,只为品一瓯醇正的茶香;他们热烈地咏赞紫笋茶,《全唐诗》中紫笋茶的诗人“朋友圈”多达47人。


彼时的紫笋茶,平台搭好了。以茶为媒推动了当时的“长三角峰会”。每年早春在顾渚山境会亭,湖常两州刺史都要举办斗茶盛会,各地官员和社会贤达共品茶香与春色。收到邀约的苏州刺史白居易抱病不能参加,还作诗遥寄。


上述启示便是:做精品、做流量、做品牌。


除了在历史中汲取营养,现实的跑道中也有名茶复兴的“他山之石”。


安吉白茶、峨眉竹叶青等不少历史名茶,也是从本世纪初才声名大噪,重回“江湖地位”。它们的发展轨迹或可给紫笋茶若干借鉴。


有几个共同点:创新历史表达,像竹叶青茶主打峨眉雪芽的血脉传承、安吉白茶深挖宋徽宗赵佶饮白茶的故事。注重产品开发,推出轻度白茶甜饮、龙井抹茶甜品等年轻态产品。强化品控战略,做好标准化生产和地理品牌保护,等等。


水口乡顾渚村,拥有40余年炒茶手艺的郑福年正在家中制作紫笋茶饼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兼取古今益处,持续破题,从培育新时代茶人,到构建茶叶标准化体系,再到打造茶文旅综合体,紫笋茶价值新空间正在慢慢打开。


不久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批准发布《紫笋茶》行业标准,增加了紫笋“饼茶”的产品类型。按《茶经·三之造》还原的紫笋饼茶将能重新量产,消费者得以一窥千年前贡茶的模样。


这不是简单的复制历史,而是基于新工艺、新口味的传承创新,在创新中找回历史自信。


“谷雨林中先紫笋”,属于它的春色正慢慢回归。


春日正好,云雾袅袅的顾渚山上,紫笋茶的一芽一叶正在尽情舒展,它们将赶在清明节气到来前,为五湖四海的品茗者,带去甘洌如初的茶香。





我们的第二本新书现已正式出版

不少读者询问购书“传送门”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