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胶囊”到底“疗效”几何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7-10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近十年来,知识付费领域诞生过不少网红,比如主张“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罗振宇、自称“一年读50本书”的樊登,引领知识付费潮流的他们,还带火了一个词——“知识胶囊”。


“知识胶囊”,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装进一个胶囊里,让人快速“吃”进去。“知识胶囊”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音视频课程,浓缩大部头的、前沿的、丰富的知识,在互联网平台销售,让人三五分钟就能获得知识的精华。


在生活节奏快、知识更新快、技术换代快的今天,“知识胶囊”魅力究竟何在?又该如何迭代升级、永葆“青春”?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图源:视觉中国




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爱读的不只是书,还有以“知识胶囊”为代表的知识付费产品。当下的很多年轻人,已然习惯了通过付费问答、付费专栏、社交直播、在线教育等方式花钱买知识。


“90后”职场白领青年是“知识胶囊”的第一波用户,他们关心经济和文化,爱听《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今天,“00后”也成了“知识胶囊”的消费群体,他们需求更直接,爱学短视频制作、平面设计,等等。


有一组数据对比:《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871亿元;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达1126.5亿元,较2015年增长约70倍。


有人调侃道,年轻人对“知识胶囊”的热衷,可能不亚于老年人买保健品。一定程度而言,“知识胶囊”能吸引一波又一波年轻人,有其独到之处。


降低了获取知识的门槛。年轻人可以在“喜马拉雅”学《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去“得到”听《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专家们把大部头的书籍“塞”进了小小的“胶囊”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正如有人说,想要迅速成为一个博学而有趣的人,就去吃一颗“知识胶囊”吧,被专家筛选、提炼出来的知识让人醍醐灌顶,堪比“特效药”。


缓解了年轻人的焦虑。在城市当中,激烈竞争每天都在上演,焦虑实属正常反应,通过学习来提升职业技能是年轻人的刚需。艾媒报告则指出,近七成的成年人进行非学历教育是为深造或跳槽作准备。“知识胶囊”成了及时雨,让年轻人利用碎片化时间就能快速充电。


移动支付技术的加持。在国外,为知识付费的消费行为更早形成,但支付依托信用卡,复杂的操作也影响了市场的井喷式发展。而在国内,这十年也是支付宝、微信支付渗透进大众生活的十年,上一秒动心,下一秒就能付款。可以说,移动便捷支付为知识付费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知识胶囊”只是知道不是知识。在豆瓣,有网友创建了一个“知识付费韭菜成长小组”,已有近六万名成员加入。他们日常讨论的话题就是,“XXX课真的有用吗?”


那么,“知识胶囊”到底疗效几何?笔者有以下几个疑问。


“懒人式”学习法,多大程度可以内化于心?“知识胶囊”的确让人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接触到一个个有趣的灵魂。但在扁平化的知识拆解之下,我们很有可能是学了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也许隔天就忘了。因为本质上,“知识胶囊”是在为别人的读后感买单。


不仅如此,如果形成了习惯,省去了深度的思考,在求知路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勤加深化阅读、理解消化,久而久之深度思考的能力就会减弱。就像学生只听课,不读课本、不做习题、不动手实践,很难真正掌握知识点。


“知识胶囊”,还是那个味道吗?在人人皆师的市场下,知识付费行业更加鱼龙混杂,付费的内容不见得就是真理。如今,MCN机构包装的知识达人大量涌入市场,工厂化模式的批量生产,导致许多内容千篇一律。此外,有的“胶囊”添油加醋博眼球,引发用户的过度焦虑;标榜着独家秘笈,内容却是随处可见的大路货;试听内容引人入胜,付费充值后却注水烂尾,让用户感到被“割了韭菜”。


“知识胶囊”能跟得上技术迭代吗?十年间,“知识胶囊”历经了沧海桑田。一些传统平台的打开率下降,现在年轻人与“知识胶囊”相遇的场景许是在抖音、快手等综合类平台消遣的间隙。今年,ChatGPT、文心一言风靡全球,能解百问的AI被称为“全能型专家”,入门级“知识胶囊”或许会被AI等技术衍生出来的产品所取代。长江后浪推前浪,未来将是谁主沉浮?


图源:视觉中国




那么,如何能让“知识胶囊”生命力更旺、营养更多、效果更好?笔者认为,这几招不妨一试。


对创作者来说,既要开发硬核内容,也要迭代玩法。笔者认为“知识胶囊”需要又垂又广。比如,《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在“得到”APP里吸引了60万人次学习,由此优化推出的纸质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更是畅销200万册,让我们看到了“知识胶囊”的魅力——把高深的理论通俗化。


同时,玩法还需要变一变。比如,IP向品牌化转型,像是“混知”和“差评”团队都培养了一批创作者,共同为品牌输出价值;短视频的出现让“知识胶囊”更生动,而直播的形态则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知识承载的形态也可以进一步更新;此外,在升级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服务还要跟上。每位受众的认知水平不同,课程之外还应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对症下药打出组合拳,让受众能真正用好“知识胶囊”。


于受众而言,既要充满好奇,也要持之以恒。工信部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知识付费用户中,完成听课的人只有7%。“知识胶囊”买了不代表学了,购买是消费的最后一步,却是学习的第一步。说到底,学习是自己的事。知识达人千方百计把知识包装成美味的“知识胶囊”,喂到我们嘴边,但吃到肚子里这一步,没人可以代劳。


至于平台方,既要提升内容质量,也要守住行业底线。对于虚假宣传、虚高定价等知识付费领域乱象,应拿出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制约,不让购买“知识胶囊”变成“拆盲盒”;对“知识胶囊”的最终交付要全流程监管,杜绝虎头蛇尾的“烂尾工程”。同时知识付费领域的版权保护起步晚、业态变化快,面对形式多样的文案抄袭、立意抄袭、视频搬运等侵权行为,还需拿出与时俱进的惩罚措施,保护原创作者的积极性,维护好行业氛围。


“知识胶囊”作为客观知识、主观思考以及多方面观点的“知识拼盘”,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促进知识传播与应用的一个重要渠道。期待知识付费行业能推出更多有营养的“知识胶囊”。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