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强调“第二个结合”能够进一步推动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纵观人类历史,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是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的。那么,这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为何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呢?
6月15日,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举行 图源:新华社首先需要理清楚,思想解放是什么?邓小平曾作过科学阐释,他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人往往是观念的囚徒。回顾百年党史中最具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性事件,可以发现,我们党的每一次思想纠偏、路线选择、生死转折,无一不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比如,1927年的“八七会议”。这是在早期探索中国革命遭受挫折的危急关头时,我们党的一次历史转折。1927年8月7日,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党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会议,会议批判了大革命后期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思想,结束了党内思想混乱的局面。“八七会议”以思想上的统一开启了我们党独自担当领导中国革命艰巨使命的伟大征程。比如,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之前,我们党曾先后发生过三次“左”倾错误,其中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理论形态最完备、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延安整风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从思想上批判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是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一次自我革命,延安整风为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比如,真理标准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转折,给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全方位的大解放和大发展。历史反复证明,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特质。我们也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思想解放不是随时随地发生的,不是无条件的,它们都有一个寻找和解决当前乃至未来社会发展问题的鲜明指向。在笔者看来,“第二个结合”之所以被称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就在于它在“新”与“旧”、“破”与“立”、“守正”与“创新”、“历史”与“现实”之间实现了辩证的扬弃。近代以来,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明也曾一度深陷被质疑和否定的泥淖。有的知识分子就提出中华文化唯一的出路是“全盘接受西化”。在多种社会思潮的泛涌冲击下,各种“唱衰”、贬低中华文化的论调甚嚣尘上,民众逐渐迷失在对自身的文明定位之中,乃至于鲁迅先生不禁发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的叩问。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打开,国内再次掀起了一次“西方文化热”。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曾经出现过的“全盘西化”主张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话题集中到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上面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西方已经通过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实践完成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模板。中国没有能够实现“现代化”,根源是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在价值上肯定了西方是先进的、现代的,而中国是落后的、非现代的。也有人提出了“中国必须放弃黄土文明,拥抱蓝色海洋文明”之类的主张。从历史的“反光镜”中回看,当时这些借助西方思想批判中国传统的主张,其背后也有伴随商业化、市场化浪潮裹挟而来的,在中西文明对照比较中对“传统”“现代”问题的割裂性思考。时至今日,在舆论场上,一些“公知”“大V”“意见领袖”制造话题、借机“跳反”,制造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戏说式”解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娱乐、恶搞等方式,为错误观点、言论等披上“艺术”外套,对支撑我国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人物、事件、史实进行歪曲解读。中华文明星汉灿烂、博大精深,在绵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令人赞叹的文明瑰宝。如今,我们强调“第二个结合”,就是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时代价值,“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开拓,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进行着日益深入的结合,二者内在融通、高度契合,熔铸于安邦定国的治理之道中,凝结于团结奋进的时代征程中,荟萃于和谐共生的文明对话中,始终涌动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思想是行动的先声,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第二个结合”作为一次思想解放,带来的改变不仅在思想本身。
巩固了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可以说,中华民族是当今世界最有理由、也最有底气自信的民族,这是一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回顾百年历史,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马克思主义汲取了丰厚的养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都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自觉的底气所在。
打开了思想文化创新的空间。思想解放带来的改变不仅在于思想本身,而在于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来思路与方法。“第二个结合”,让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观念、体制、制度等创新。
比如,当初在确立国家制度时,我们没有搞西方很多国家的联邦制、邦联制,而是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现了古老的施政传统、政治智慧与现实的深刻关联、转化创新。
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新文明提供新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理念。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平主义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再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重民本、崇正义,为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支撑。
当西方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在解决当代全球发展问题陷入“理论失灵”泥沼之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样具有启示。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