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流量”从何而来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什么样的人和事能成为“网红”?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有人拿低俗恶趣味博眼球,有人却用美的流量,让人心中一“净”、眼前一亮。近年来,全国各地频频出现各种“美”出圈的故事。
以杭州为例,跳江救人的外卖小哥彭清林,西湖边穿着汉服送荷花的“卖花姑娘”和“挑花郎”,为户外工作者免费送水、摆放“爱心冰柜”的普通市民……
他们都是日常生活中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因为做了触动人心、彰显美好的事情,意外走红。有许多网友评论道,“像这样的网红越多越好”“就喜欢这种美的流量”。
这一现象不禁引发思考:流量因何分美丑,“美的流量”又从何而来?
一
始于观感,终于情感,从本质上来说,能带来流量的美,都是触动了我们对美好事物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美的人和事,各有各的美。
比如,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之美。夏天的一支荷花,秋天的一树桂香,西溪的鸟飞鱼跃,钱塘江的奔涌潮水,“诗画江南”的独一无二,让每一份美都有在下一刻成为网红的基因。
比如,生活的风雅与烟火之美。喝一杯清明时分的茶,赏一场与你共白头的雪,“四时之美”其本质是对生活之美的向往,那些融于日常的风雅,能在一瞬间击中人们内心的柔软。烤得滋滋冒油的五花肉,配上一段又嫩又脆的小葱,裹上一张小饼……淄博烧烤的烟火气,点燃一场流量“烈火”。成都、重庆、顺德等美食之城长期活跃在短视频中,正是因为质朴的平民美食、寻常的市井烟火,藏着生活之美,往往最抚人心。
比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美。在河南洛阳,街头巷尾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是古都的一道风景线,也在网络平台上成为“新晋顶流”。近年来,洛阳、西安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在传承与创新、古老与年轻的平衡间下功夫,用古迹、古风与古韵做文章,俘获了无数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
一首歌《早安隆回》,让隆回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在全网刷了一波存在感;一部剧《狂飙》,让取景地广东江门吸了不少粉,一时间游客如织。文艺作品是地方的最佳代言,文艺与地方一次次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碰撞出流量的火花。
比如,植根民间的运动之美。继贵州台江的“村BA”出圈之后,它隔壁的一座小城榕江,又因“村超”火爆全网。白天忙于生计、晚上汗洒球场的草根球员们,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体育运动最本真的快乐,也看到了不屈的精神。
再如,人性之美。前段时间,为救一名跳江女子,外卖小哥彭清林从十多米高的桥上一跃而下,被无数网友点赞。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彭清林,这群特殊的“网红”,成为了崇德向善的最佳注脚、文明底色的“最美”标识。
跳江救人的外卖小哥彭清林
“美的流量”能让人们欣赏到美,体会到爱,感受到人文的深度、人性的温度、人间的温暖。这样的流量,最能转化成“留量”,许多人愿意为产生“美”的城市停驻,甘心在这座城市奋斗。
二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城市气质,因此,让一座城市出圈的美各不相同,而由美带来的愉悦感却殊途同归。
美的愉悦,有来自视觉上的震撼,如看到泰山时,惊叹于自然界的造化钟神秀;也有来自精神上的满足,如欣赏一件艺术品时,心理上暂时忘却营营的轻松自适;还有来自情感上的共鸣,如一座城市“不以善小而不为”,这份人与人之间纯粹而真实的情感,让人产生心灵共鸣。
我们常说,流量就是人心,对一座城市来说也是如此。“美的流量”与城市之美紧密关联,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文化底蕴和市民生活品质。
正是通过一件件活生生的事物,城市之美才得以显性地反映出来,城市的品牌也在网友的心目中日益鲜活和丰富。
美不美,大家说了才算,只有当美融入生活日常,才真正拥有生命力。因此,在策划和推广城市“美的流量”的过程中,需要从百姓的生活出发,为市民和游客打造日常生活的“小确幸”。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形象宣传的重要性,重视有影响力有流量的网络传播作品。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次“美的流量”出圈,都是一次城市形象的正面传播。
但我们也应看到,“美的流量”仍是当下各大城市稀缺的资源。有的城市试图砸钱买流量,“硬广”遍地飞,却因为缺乏“网感”而打了水漂;有的城市盲目跟风,照搬照抄“网红城市”,反倒失了自己的特色,泯然于众“城”;还有的城市为追求流量刻意炒作,有时热点没蹭到,作秀姿态却引人反感。
比如,前几年“公园城市”成为一个热门词,国内一些城市盲目跟风,脱离现实需求大规模“造园”,出现过度密植、大树进城等现象,不仅没能在对外宣传上给城市形象加分,还导致了另一种生态破坏。
杭州德寿宫的红墙火出圈,吸引游客市民拍摄打卡 图源:视觉中国
三
如何激发出更多“美的流量”,又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蕴养出更有内涵、更深层次、更丰富的“美”?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静不如一动。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厢情愿的单向输出已经不管用,如何通过创新表达、创意传播,让城市“活”起来,让受众“动”起来,激发每个人主动传播的欲望,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比如,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上演沉浸式互动演出《南京喜事》,观众不只是简单的看客,还会换上传统服饰,与演员一同入戏,体验非遗技艺。这也是一种让文化之美“动”起来的探索。
底气源于文化。试想一下,卖花姑娘的场景,如果不是放在西湖边,其传播的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西湖的风情与风骨,传承千年的宋韵文化,给了这场“秀”出彩的基因。可见,一个文化爆款的诞生,需要城市历史人文底蕴“撑腰”,在合适的舞台上才能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古都西安的“不倒翁姐姐”“盛唐密盒”也是同理,它的流量密码,藏在大唐不夜城的唐风古韵里,传统文化之美像一块“磁铁”,吸住了全国无数游客的目光。
年轻人更懂流量。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没有网感的传播,只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如今90后、00后已经成为舆论的主角、消费的主力,年轻人才更懂年轻人。各大城市不妨借力敢想、敢为的年轻人,鼓励、支持他们打造品牌IP,为城市代言。
比如,四川理塘就果断将意外走红的丁真,聘为“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大使”,又邀请他参与各类非遗特色产品的直播,可谓“蹭”足了热度,拉足了流量。
走红有偶然也有必然,流量有涨也有落,但城市之美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却是实实在在的。在关注流量之余,城市经营者更需要关心一个常问常答的话题:城市之美,该如何各美其美?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