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照着写”与“接着写”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9-0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千百年来,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书写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书法因此与中医、武术、京剧并称“四大国粹”。

哲学史上有“照着讲”和“接着讲”的说法,前者注重传承,后者讲求创新。类比到书法领域,如何“照着写”不止步、“接着写”开新局,需要当代给出答案。

前段时间,浙江书法院在杭州良渚落成开院。作为一个省级层面的书法研究创作平台,这正是浙江书法破题“接着写”的具体行动。

浙江书法院展厅




自古以来,浙江是书法的“沃土”、书法家的“摇篮”,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梳理浙江书法的“基因密码”,主要有三:

基因一:传承有序。1670年前的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写下《兰亭序》,可说是浙江文人书脉的起点。从王羲之到智永,从虞世南、禇遂良、孙过庭到陆游、苏轼,从赵孟頫到徐渭、倪元璐,从沈曾植、吴昌硕到陆维钊、沙孟海,浙江书法一直生生不息、与时同行。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基因二:重文崇学。浙水敷文,伴随浙江书家一生的不仅有一管毛笔,更有数卷诗书。浙江书家大多是饱学之士,他们根植国学、著书立说、广拓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中留下了虞世南《笔髓论》、孙过庭《书谱》、项穆《书法雅言》等经典论著。

从近代百年看,浙江学者的书法现象蔚为大观,罗振玉、王国维、马一浮、张宗祥、陆维钊、沙孟海,无不是国学根砥深厚的书法巨匠。

基因三:创新持进。浙江书风深受江南文化影响,讲求精致典雅、明快灵秀。如越国的“鸟虫书”、魏晋的“二王行书”、初唐的楷书新风、明代的写意书风,等等。

在创新精神指引下,历代浙江书家创作出一批精美绝伦、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汉三老碑》被称为“浙东第一石”,《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孙过庭一卷《书谱》,堪称唐代草书的创新典范;赵孟頫的一件《秋声赋》,成为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的珍藏……



延续辉煌,浙江书法如何“接着写”?各方期待满满,但也面临“有高原少高峰”的难题。比如,传统优势未能转化为创作优势,重磅奖项缺席;书法名家不够多,风格标识还不清晰;书法作品的经典性正在弱化,缺少与时代相媲美的精品佳作。攀峰登顶,浙江书法需要蓄劲发力。

一方面,深挖传统文化这口“井”。挖就挖到“源头”。现在已有《浙江书法研究大系》《浙江书法史》等阶段性成果,但仍需从书家、作品、书学等全维度整理历史文脉、经典书论和代表作品,集中力量推出与书法大省相匹配的盛世巨著。挖就要挖出“活水”,创办书法核心刊物,举办高端学术论坛,集聚中外智慧力量,聚焦热点问题和前沿课题,持续推出重量级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聚力打造精品佳作。大浪淘沙,惟有精品才能行远。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黄庭坚言“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书法精品,是书家学养修养、品德品位、恒心笃心的结晶。

反观当今书坛,一些名家功成名就,缺乏“衰年变法”的勇气;一些中年书家忙于“走穴”,走不出书法的“舒适区”;不少青年书家热衷于“展览体”,在权威之后亦步亦趋。书法大家在哪里?重磅作品如何涌现?似乎已成为整个书法界的期盼和焦虑。

在笔者看来,浙江书法落笔担当,必须写好四个字。

首先是“”字,把真正有潜力的书法菁英找出来,把精品创作展示出来,着眼世代传承,打造书法“浙军”;其次是“”字,推动书家学人艺文同修,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思索、磨炼,涵养深厚的字外功夫,写出书法的时代之气、浩然之气和书卷之气;再者是“”字,“书圣”王羲之,每天临池书写、池水尽墨,千古名篇的背后无不是呕心沥血;最后是“”字,生成面向时代、面向生活、面向人民的新笔墨、新风格、新流派,探索书法精品生成、创作、打磨的新路径。

浙江书法院



浙江书法“接着写”,还需直面并打破一个“困局”:如何让书法“大众化”?毋庸讳言,现代社会,书法的“土壤”正在流失,如果任由发展,甚至会不断“盐碱化”。

从行业环境看,由于书法的专业性、高门槛、风格多样化,一些新的书法现象时常引发热议。比如“江湖字”,所谓“吼书”“射书”“丑书”“反书”等,喜用夸张手法,笔画分叉、线条毛糙。再如“展览体”,尺幅很大、字数很多、喜欢拼接、炫耀技术。有人认为这些是书法的创新探索,也有人认为这些是在拉低审美水平。

在笔者看来,时间是艺术最好的朋友。为了博得眼球而哗众取宠的所谓“书法创新”,自然会没有生命力。反之,真正的书法创新,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同时,社会各界需要保持警醒,持续培育健康的审美水平和审美风尚,提倡正大气象,旗帜鲜明拒绝浮夸、低俗的书写,以免让书法误入歧途。

再从社会层面看,面对“键盘”“触摸屏”的强势竞夺,书法与传统书写一样,使用空间被挤压,使用场景在变少。如何走进大众日常,避免沦为冷门绝学,需要多向努力。

笔墨,也要合为人而着。据报道,研究生教育方面,国家已将书法列入一级学科,为书法专业硕士生、博士生拓展发展空间。中小学书法教育领域,则需突破专业师资匮乏的瓶颈。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书法专业的本科院校有百余所,每年毕业生近万人,大多数投身教育教培行业。破解师资难题,高校、中小学、社会书法教育需要一体协同。

青少年是书法传承创新的生力军。有书法家就指出,如何把书法这个入口放大,让青少年喜欢上书法艺术,静下心来面对笔墨,是一道重要课题。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当代青少年学习书法,需要面对学业压力,很多孩子侧重书法技巧的学习,把学书法等同于练字,选择学书法也是家长意愿而非自己真的热爱,因此一个青少年书法爱好者要想成为真正的书法家并不容易。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内容。推广书法不能“就书法论书法”,而要多打开应用空间,与国学、国风、国潮关联起来,找到书法与大众之间新的生活连接点、心灵交汇点。比如,推广“中华精品字库工程”,使优美的书法字体进入手机屏端。再如,创新书法的展示场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书法之美。以书法、碑帖精品作为素材,让收藏在博物馆、美术馆里的作品,以文创形式走入大众生活。

互联网无远弗届,给书法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其魅力呈现提供无限可能。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和VR、短视频、电子地图等技术手段,可以让传统书法活起来。央视《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节目累计触达受众5.72亿人次,新媒体用户规模占15.92%,15-44岁的年轻观众占比高达37.94%。这么多年轻人在关注书法,希望也正寄予其中。

回望历史,书法一直润泽着无数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林语堂写道:“在书法上,也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时代铺陈,浙江书法如何“接着写”,等待我们挥毫泼墨、笔走龙蛇。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