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校“归来”

湖轩 浙江宣传 2023-12-29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近日,“年轻人为什么抢着上夜校”的话题冲上热搜,“白天上班、晚上学艺”似乎成了很多大城市年轻人的标配。


夜校火到什么程度呢?有网友分享,自己瞄准的很多“潮课”科科爆满,不少课程在一分钟之内被“秒完”,甚至存在65万人抢1万个名额的现象。不仅如此,一些网友还晒出了自己的夜校“抢课攻略”,供他人“按需取用”。


夜校缘何突然爆火?它究竟击中了年轻人哪些痛点,又带来了何种启示?





“夜校”,顾名思义,夜间上课的学校。它的来历可谓“恒久远”。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所夜校诞生于19世纪的意大利,其开设用意主要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文盲。


在我国,到了20世纪80年代,夜校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供年轻人利用夜晚的非工作时间进行学习。“白天辛勤劳动,晚上学习、向上”,工人夜校、农民夜校一时间如雨后春笋,到处拔节。此后,作为特殊时代产物的夜校渐渐沉寂,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过去式。


如今,“夜校热”在年轻群体中再度来袭,不仅花样翻新,而且“按需办校开课”,主打的是“你想学什么,我就开什么课”。


比如,让年轻人“潮”起来。书法、声乐、中国舞……年轻人是传统文化“潮玩”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什么“潮”,夜校就掀什么“浪”。用一些体验者的话来说,小时候没玩过、玩不起的,现在都捡回来、找回来了。


比如,让年轻人“动”起来。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赛事成功举办,带来全民运动热情高涨。年轻人本就精力旺盛,DNA里的“运动基因”压不住了。此时,有教练、有陪练的夜校运动课程成为年轻人运动的好选择。于是,乒乓球、羽毛球等大众体育项目课程常开常热,网球、轮滑等小众运动也唱起“夜曲”。


比如,让年轻人“搭”起来。对于不少每天重复家与公司两点一线的年轻人来说,在夜校找到趣味相投的搭子,告别“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孤独总在我左右”的生活,着实是一种快乐。如,浙江省文化馆开设的摄影、国画等公益性艺术课,不仅扩大了年轻人的社交圈,也让更多陌生人成为日渐熟悉的“同桌的你”。


学员们走进浙江省文化馆上夜校




细数社交网络上关于“上夜校”的热点话题,从此前“年轻人占领了周末的老年大学”引起热议,到如今夜校火热“出圈”,可以发现,年轻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从未减退。


未成年人有少年宫,老人有老年大学,但介于两个年龄段之间的年轻群体想学点什么应该去哪里呢?夜校大门敞开,年轻人纷纷涌入。那么,让这届年轻人追捧的夜校,究竟魅力何在?


“错峰学习”锻炼了一技之长。相信很多人有同感:工作这么多年,最大的遗憾是总觉得简历里特长一栏没啥可填。快节奏的社会推着年轻人前进,导致他们常常忘了问一问自己到底热爱什么。夜校弥补了这种遗憾,许多有了主动权的年轻人走进夜校,抱着同一个目的——找回“搁浅”的兴趣爱好。


点心制作、平板绘画、Vlog拍摄……有人说,本抱着休闲的心态去上课,最后还真的学到了东西。有用也好,自娱也罢,对于奋斗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与窝在屋里玩手机相比,这90分钟的全新体验已经十分珍贵。


“钱包友好型”的高质量教学。传统技艺、文化艺术、专业培训,市场上以之为名的课程似乎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就是难以靠近的。一来难以找到靠谱的门路学习,二来市场培训机构动辄几百上千一节课,让“钱包束缚了爱好”。反观夜校,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学费为例,500元12节课,每节课90分钟,授课老师有非遗传承人、艺术院团专业教师等,质好价优,主打一个高性价比,自然成为了年轻人的心头好。


当然,“一杯冰美式”的学费和优质的师资并不是夜校受到欢迎的全部理由,丰富多彩的夜生活选择中,年轻人之所以选择“上学”,根本原因在于年轻群体的情感诉求。


焦虑与压力需要“松弛片刻”。在快节奏社会,年轻群体是加速节奏中最为敏感的齿轮,难免会产生情感的焦虑与心理的倦怠。夜校恰巧开辟了一个轻松、和谐、自洽的“后花园”,大家不必纠结于同辈压力、职场内卷、无用社交,白天的工作精英晚上拎个帆布袋就能上课。正如有网友说:“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慢下脚步喘一口气,拥抱自己喜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学员们在夜校上小提琴班 




百余年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后创办“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让大众有机会走进大学学习知识文化。随着社会进步,“归来”的夜校,又被赋予了新内涵——工作之后的疲惫不再只靠短视频、手游来驱散,大家尽可从多元多样的公共服务中获得身心滋养。


那么,如何让给予人们精神力量的夜校继续火下去?


“旧瓶”也要装“新酒”。夜校在各地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之势,但仅在短时间内吸引流量绝不是长久之计。要长期办得有声有色,保持住生命力和吸引力,还要看“旧瓶”里装的“新酒”够不够对味。


不同地域的情况千差万别,资源的扩大与放开不能整齐划一,而是要充分结合本地的艺术特色,精心谋划、因城施策。比如,有的地方的剪纸雕刻等课程让年轻人近距离地接触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也为非遗项目本身注入了新鲜血液。


服务“贵精”也“贵多”。夜校的爆火对相关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市民呼吁量大质优的公共文化服务。事实上,丰富的社会资源大都能转化为可为市民群众所用的教学资源,关键看如何尽可能提供高性价比的学习项目,如何将各类资源应用尽用。在推广过程中,也要不断增强针对性,找准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用扎实的口碑让“满血复活”的夜校正向“出圈”。


“跟风”还需自身硬。在夜校大火的背景下,一些爱尝鲜的年轻人纷纷“跟风”抢课,认为抢上了就是赚到了,或许未必会去管喜不喜欢、需不需要,少数人甚至去了几次就不了了之。对此也需要给予适当引导。夜校课程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只是为了图个新鲜感,需要长期坚持、沉心学习。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该认真考虑,把机会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夜校的火,实际上是当代年轻人在忙忙碌碌的节奏当中,努力探索多姿多彩的可能。工作之余,年轻的生命忘怀地追寻着生活的乐趣、愉悦、活力。正如有人说,“老年大学的意义在于揭示‘30岁没完成的事情,60岁去做也来得及’,而年轻人走进夜校,或许正是希望‘与其60岁时有遗憾,不如30岁时去完成’”。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