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窑出“新瓷”

金轩 浙江宣传 2023-12-29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一块普通的泥巴,经火的淬炼,演绎出万般精彩,这就是中国的瓷器。


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最不缺的就是泥巴。作为瓷器的发源地,浙江既有四大名窑之一的龙泉窑,也有星罗棋布散落乡野的地方古窑,婺州窑就是其中之一。


在众多古窑暗淡的时代,始烧于三国的婺州窑,在经历过历史上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如今焕发了新生。作为地方窑,婺州窑是如何突破地域限制的?像婺州窑这样的古窑,在当下又该如何出“新瓷”?


“器象乎天地——婺州窑之人文生境”展览现场




关于陶瓷的诞生,许多人有美好猜想。作家胡平在《景德气象与瓷上千年——一场中国文化的寻根之旅》一书中就曾这样想象:


在距今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有一天,他们在无意之中发现,被水浸湿后的黏土可塑,晒干后再用火烧,会变得坚硬而结实,陶器便应运而生......


弯腰取土之际,我们的祖先应该不会意识到,自己无意中的发现,竟开创了绵延不绝的瓷器文明。正如很多人不知道,小小的婺州窑,其实也浓缩着一部瓷器文明史。


东汉三国两晋时期,不断升级的战火,让禁铜令成为全国的共识,使得瓷器迅速发展。当时,许多地方开始烧制瓷器,其中就包括婺州窑


这一时期的婺州窑已然极具魅力。窑工们将深色釉料散落到上好釉的瓷坯上,烧成时,单色釉面上的褐色斑点如同梅花绽放。此后,他们又使用化妆土工艺,使粗糙的坯体变得光洁起来,给当时以青瓷和黑瓷为主的色瓷时代吹进一股春风,形成独一无二的青瓷风格。


唐时,饮茶者目光不再局限于茶叶,也关注到茶具。“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釉面呈天青或月白,有玉石质感,晶莹美观,使得婺州窑在陆羽《茶经》中摘得探花。


西晋婺州窑青瓷狮型烛插


婺州窑也曾环球旅行。它是中国陶瓷较早的外销瓷之一,宋元开始就畅行海外。在韩国新安海域水下打捞出的一艘中国元代沉船中,就发现了婺州窑的瓷器。


我们大致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繁忙的明州码头,一件件瓷器先是从婺州送到此处,被小心搬上船,再漂洋过海,漂向世界各个角落……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主管部门曾对各地婺州窑遗址进行调查,共发现古窑遗址600余处,时代自汉至明,其窑址数量之多、生产年代之长,放眼全国瓷窑也属罕见。


晚清以后,与众多古窑一样,婺州窑一度消失在人们视野。窑火明灭,制瓷泥上一片蔓草青苔。那么,当时婺州窑的窑火因何熄灭?


瓷器命运是民族命运的投射。资料记载,元代以后,是婺州窑的衰落时期。元、明、清时期,因瓷业中心转移,婺州窑深受冲击,一些原来的高端产品在婺州窑中已见不到了。尤其是晚清,内忧外患,社会生产力水平下降,瓷器行业日渐萧条。工艺比不上、瓷器卖不出、社会不稳定,制瓷工匠们失去立足根本,只能另投他业。


制瓷技艺传承是传统技艺传承的缩影。在制瓷技艺传承方面,历史上存在过“传男不传女”的说法。加之对技艺的保密和限制传播,往往只限于家族内部或是特定的传承人群口传手授。这无疑是历史上制瓷技艺传承传播受制的一大原因。


制瓷变化是时代变化的反映。那些一度消失的窑口,似乎都有一些共性。比如,装饰较为落后,不符合当时审美。当景德镇青花瓷以绚丽之名畅行于世时,婺州窑仍旧是胎质厚重、釉面青黄的瓷器,虽然古朴凝重,却显得像一个缓缓踱步的老人。


庆幸的是,当年人声鼎沸的婺州古窑,虽然只剩下残垣断壁,但藏在古窑里的那些技艺和匠心仍薪火相传。2004年,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人。有这样一组数据更能说明婺州窑如今的发展生态:婺州窑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名,从业人员数百人……对于婺州窑的未来,这些非遗传承人希望通过五年、十年甚至五十年,让婺州窑再多一些传承、多一些生气、多一些变化。


婺州窑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陈新华(左)与非洲木雕艺术家进行创作交流




制窑行业有句话这样说:“火到猪头烂,窑到砖头黑。”只有火候到了,砖头才会变黑。窑火重燃,绝非一日之功。千年古窑如何再出“新瓷”?从婺州窑的“回生”中可窥一二:


独特风格的产品是立身之本。回望漫长的中国古陶瓷史,能被人们记住的瓷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特色风格。比如汝窑的香灰色胎,磁州窑的独特装饰技法,耀州窑的刻花装饰,等等。


历史上,同在越州管辖区,婺州窑之所以能长期与越窑青瓷争艳斗彩,靠的就是根据本地红土粉砂岩特点独创的釉下褐彩装饰技术。在复原婺州窑过程中,家级非遗婺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就坚持原材料的本地化,这使得他的作品恢宏大气,具有鲜明的秦汉标签。


技术上不断创新是动力源泉。婺州窑的发展历史当中,深藏着技术创新的基因:三国时,首创釉下褐彩装饰技术;西晋时期,成熟应用化妆土技术;唐代时,成功创烧乳浊釉。换句话说,婺州窑青瓷发展的动力正是来自窑工们不断进行的创新。


可喜的是,这样的基因在今天依然在传承流动。婺州窑非遗传承人不满足于复刻婺州窑曾经的传统样式,而在其中融入了现代技艺和元素。比如,有人创新“玉青瓷”研发,让厚重的婺州窑有了“一席青衣似晶玉、雨过天青如翠峰”的灵动。


婺州窑玉青瓷茶器


适应市场是生命周期长久的保证。非遗活化,关键是要适应市场。一件非遗产品制造出来后,只是束之高阁、置之不理,那么它的生命周期便不会长久。


从重燃婺州窑窑火开始,婺州窑的工匠们就深刻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他们不守成、不囿旧,让“艺术生活化”、使“生活艺术化”,兼具实用、观赏、收藏。婺州窑还大胆跨界,先后与良渚博物院、荆州博物馆等达成合作,研发新型釉水,形成“寂色瓷系列”“鸿蒙彩系列”等产品品系,丰富了当代婺州窑的产品类系。


古窑新生,旧焰新燃,时代的风华与古老的智慧在此刻交融,这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涅槃。愿更多的窑火熊熊,“新瓷”迭出。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