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向“柱子票”坚决说不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1-09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去年以来,随着演出市场不断回暖,不少演唱会门票一开票就“秒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相比一些价格更亲民的音乐节等活动,演唱会的高票价本应带来更好的视听体验,但不时有观众吐槽自己花了上千元买到的却是“柱子票”,看歌手变成了“看柱子”。一些人多方投诉、维权艰难,甚至最终只能一纸诉状告上法庭。


有网友戏称,现在买票有时候就像“开盲盒”,即使花了大价钱也不一定能“开出”满意的座位,“柱子票”就是极易“踩坑”的代表之一。不禁想问,为什么会频现“柱子票”?文化演出市场该如何进一步规范从而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图为某明星演唱会“柱子票”的现场观看效果 图源:“法治周末报”微信公众号




通常来说,所谓“柱子票”,主要是指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到的视野被遮挡、存在盲区的座位。在演出中,这类座位被现场的舞台、支柱等大型设备器械所遮挡,观众往往“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人”。


围绕“柱子票”引发争议的事件频频见诸媒体报道。比如,去年5月,有观众投诉自己上千元票价的座位,视线几乎全被立柱遮挡;去年7月,又有观众发帖,称其座位在舞台屏幕延伸线上,自己完全看不到台上表演。


伴随着争议,“柱子票”逐渐成为演唱会观众心中的“天坑”。除了视线受阻,“柱子票”令人“扎心”之处还有不少。


比如,观感直线下降。对于歌迷而言,不远千里奔赴一场演唱会,目的就在于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体验感,以及见到偶像的“圆梦时刻”。试想一下,当你好不容易抢到票,结果到现场只能“望柱兴叹”,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无异于“花钱买罪受”。


比如,风险系数飙升。硕大的柱子立于前,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此前曾发生过演唱会因舞台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再者,由于视线被遮挡,不少观众冲动之下可能采取攀爬护栏、站上椅子、堵在过道等方式来“弥补”观看体验,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安全风险。


比如,消费维权困难。从现有案例来看,“柱子票”维权难度颇高。一方面,目前尚缺少相关法律规定和监管机制,有些主办方声称舞台不由他们搭建,直接“甩锅”;另一方面,消费者不仅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还要和多方纠缠责任权属问题,维权路上“有苦难言”。


离舞台较近的“柱子票”视野 图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




演唱会本是一场歌迷和偶像的双向奔赴,却因为几根柱子“横插一脚”,破坏了这场“浪漫相约”,着实让人叹惋。正如有歌迷感慨:“相比‘黄牛票’的明枪易躲,‘柱子票’的暗箭难防更令人心累。”


事实上,除了“柱子票”之外,类似的“奇葩票”还有不少,比如“台阶票”,座位正对台阶,身边观众进进出出;比如“墙根票”,座位分布在场馆角落里,只能“看个寂寞”;还比如“栏杆票”,面前横亘着一根栏杆,把视野硬生生分成两半,要么低头哈腰弓着背看,要么伸长脖子撑着看……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奇葩票”?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票务信息不透明。此类演唱会的购票规则通常是“盲选”座位,不支持在线选座,购票者只能通过不同档位的票价,大致判断对应的座位范围。加之从开票到舞台搭建之间往往存在时间差,对于现场情况的变化,消费者很多时候不知情,容易踩中“雷区”。


“黄牛”从中作梗。热门演出的门票总是供不应求,为了提高销售利润,“黄牛”们通过各种渠道“搅浑水”,用非常规手段低价购入“柱子票”,再利用信息差倒卖赚取高额差价。一些消费者从“黄牛”那里买了票,到现场发现“踩雷”却为时已晚。而且,非官方渠道交易不受“协议”保护,最终只能自认倒霉。


主办方逐利使然。有专业人士表示,一般处于立柱辐射角15度至30度之间的区域,视线就会受阻,理论上这些座位都不适宜售卖。然而部分主办方急于“回血”,不愿多投入搭建无立柱舞台,也不愿放弃“柱子票”的收入,于是就利用消费者维权的相对“弱势”而变本加厉,损害消费者权益。


其实应当看到,演唱会的火爆得益于观众的热情,但喜爱绝不能成为放肆的理由。从短期看,这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漠视和侵害;从长远看,任由“柱子票”等“幺蛾子”满天飞,一再贬抑大众的消费体验,那么,失去的口碑、被“浇灭”的热情将很难补救回来,影响的是整个演出市场的发展。


某明星演唱会“柱子票”维权群 图源:“看看新闻”微信公众号




据报道,去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票房收入315.4亿元,同比增长453.74%;观众人数1亿1105万人次,同比增长532.6%。一边是各类演出热火朝天,另一边则是“柱子票”等现象曝光后令人寒心。“冰火两重天”下,规范演出市场秩序迫在眉睫。“柱子票”的“柱子”该如何推倒?笔者认为,还需多方发力攻克“三个难题”。


消弭票务“信息差”。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是消费者本应享有的权利,而提供良好的视听体验,也是主办方应尽的义务。当然,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会有部分消费者愿意购买一些价格相对低廉的票,但前提是他们应事先知晓这类座位存在的负面因素,而不是“闷声吃大亏”。


“盲盒惊吓”“门票刺客”等被透支的消费体验要不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助感、被剥夺感不应得。在前期场地布置时,主办方理应充分考虑可能干扰观看体验的要素,预判哪些位置会受影响,提前公开或告知,从而消弭信息差,保障消费者基本的知情权、选择权。


破解销售“不合理”。有缺陷的位置,却卖正常位置的价格,这明显是不合理的。其实,解决“柱子票”问题,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将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提升消费体验放在第一位。


有专家就指出,“柱子票”在本质上和航空公司的超售问题相类似。此类座位如果要售卖,那么票务平台和主办方可以学习借鉴航空、铁路等其他行业已有的成熟做法,推出特价票、正价票阶梯式退改换等多元服务,让票务销售更加科学、合理。


解决售后“维权难”。在演出市场呈井喷式的态势下,相应的定价规则、风险处置、行业规范没能及时跟上,导致“柱子票”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滋生蔓延,进而发展成行业的“灰色地带”。


对此,相关主体应积极担负起相应责任。主办方和票务平台需放长眼量,完善服务链条,妥善处理售后问题,而不是只做“一锤子买卖”、赚“一时快钱”;文旅、市场监管、消费者协会等部门也需强化监管,多为消费者的合理诉求“撑腰站台”,确保维权“有道”。此外,还可以尝试探索建立票务监管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进一步规范票务市场。


越是在充满乐观与积极信号的市场环境下,越要维护好行业秩序。向“柱子票”说不,让市场多一分公平,让消费者多一分安心,文艺演出市场才能走得更长远。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