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近期,央视龙年春晚联排如火如荼,令人期待。而在很多乡村里,热热闹闹的“村晚”已经或者即将开场,渔民、茶农、村嫂……各地农民群众纷纷登上舞台,自编自导自演的舞蹈、小品、曲艺等节目一一亮相,带来一场场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盛宴,一同欢天喜地迎新春。
1981年正月初一,丽水市庆元县月山村农民办了一台乡村春晚,开创了乡村举办“迎春跨年晚会”的先河。如今,“我们的村晚”已然成为浙江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仅2023年春节前后,就有5800余场“村晚”在全省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举办。“村晚”还在祖国大江南北的乡村全面“开花”,去年2万余场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吸引约1.3亿人次参与,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有人说,“村晚”本身就是一个中国好故事。那么,“村晚”何以唱响40余年?面向未来又能如何把好故事常讲常新?
在全国“四季村晚”之冬季“村晚”主会场,丽水市莲都区原创的行进式演艺《画乡渡》 图源:“中国文化报”微信公众号
其实,“村晚”之所以能持续收获群众的喜爱,是有其独特魅力的。
比如,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张力。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农耕文明发达,自古便有在一年农事圆满后举行新年岁首祭祀仪式的传统,以示感恩并祈求丰年和平安。“村晚”作为群众的舞台,与此传统可谓一脉相承,因此收获大众喜爱。去年初,2023年“我们的村晚”省主场活动在海盐县沈荡镇永庆村文化礼堂举办,场内场外精彩纷呈,既有村歌村舞、串烧说唱表演,又有集市活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一个个节目自然、真诚、淳朴,引发情感共鸣,赢得阵阵掌声。比如,呈现生动韵味的文化活力。正如有人说,基层有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村晚”作为一种从基层生发的文化现象,有着天然的活力和不竭的创造力,可以说每台“村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有会让人眼前一亮的元素。像丽水有畲族歌曲、红色故事,温州、台州有渔歌舞曲,宁波、绍兴有诗书育人,鲜活呈现了各地村民参与“村晚”、玩转“村晚”的幸福生活和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比如,紧扣时代脉搏的乡村引力。40多年前,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解放思想的月山村村民,唱起歌跳起舞,为彼时稍显闭塞的山村平添了文艺氛围和时代气息。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面貌迎来了崭新变化。“村晚”也与时兴的“村游”“村玩”等活动实现了“混搭”,突破特定时间限制,内容和形式一直在创新,有的地方形成了人在村中游、四季皆有“村晚”的格局,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和打卡。2024年1月13日晚,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王宅镇马府下村文化礼堂内,“我们的村晚”火热开演 图源:视觉中国去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3年“四季村晚”主会场和示范展示点名单,丽水成为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之一。在去年冬至日,来自全国20家“村晚”联盟单位和4个主办城市的代表,汇聚丽水古堰画乡。“村晚”再焕新,有几个话题绕不过。“村”味如何更浓?不用精致舞台,无需高超技巧,三两人成戏,全国、省、市、县、镇、村联动……“村晚”已融入很多群众的生活。在浙江,截至目前已建成20511家文化礼堂,不少文化礼堂不仅有舞台,还有排练厅。与很多文艺演出不同,“村晚”台前幕后的主角都是农民,主打一个“本土化”,编渔网、唱渔歌、采茶、插秧、做糍粑等普通的农活都可以亮相舞台。根在乡村、骨在真诚,面向未来的“村晚”,浓浓“村”味依然必不可少。“新”意如何迭出?从40多年前到现在,“村晚”逐渐成为父老乡亲的新年俗,浙派“村晚”也成为全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浙江样本”。我们看到,浙派“村晚”上,既有农耕劳作、邻里故事的微观呈现,也有民族团结、红色传承的宏大叙事,可谓涵盖着人、乡村、时代等多重内涵。值得关注的是,“村晚”是时代的产物,也需随时代的发展而长存常新。像“四季村晚”的诞生就是一个有益探索,通过一年四季以及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串联,不断展示新创作的基层优秀节目。像最近,山西一位晋南威风锣鼓主播、传承人在家乡举办了一场以锣鼓表演、簸箕音乐为主角的“村晚”,超过790多万网友通过直播围观。网友感慨,“簸箕里的黄豆也能奏出最潮的音乐”。“融”字如何做深?以“村晚”撬动乡村发展、“艺术+文旅”的“村晚”共富新模式等,近年来成为很多地方探索的方向。更具时代特色的魅力“村晚”,若能因地制宜,融入相关产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新业态,给村民、企业和游客带去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将更有利于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温州市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现场 图源:“浙江新闻频道”微信公众号如何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推动乡村振兴,成为更具价值的文化IP,是“村晚”续写精彩的必答题。对此,笔者有三点想法。多一些“新人新气象”。人们喜爱“村晚”的理由,离不开可以参与其中、收获快乐、引发共鸣,可以说,“村晚”的生命力正在于其群众性。当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成为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同样也可以助推“村晚”发展。不妨将更多年轻的“新农人”也推至台前,让年轻人上节目、玩创意,甚至编导晚会,让“新人新气象”成为“村晚”的新面貌。比如,近期“农民工组乐队回乡办‘村晚’获全村支持”冲上热搜,就有在台州打工的00后女孩主动报名,跨越1200公里到湖南凤凰腊尔山参加,在“村晚”舞台上动情演唱一首《幺妹住在十三寨》,收获欢呼与掌声。湘西90后唱歌主播回村办“村晚” 图源:“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多一些“云上活水来”。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了传播途径的变革,一批具有敏锐“网感”的城市、活动等,借助直播、短视频等热潮实现“出圈”。这也给“村晚”带来了新机遇。比如杭州余杭区的“村晚”就曾以线上播出方式,让各个镇街的群众在云上相聚,演绎“大联欢”;丽水则建成全国首家“乡村春晚主题数字文化馆”,不仅在“云”上让更多人看到、了解“村晚”,还在线下打造体验空间,让人们可以在数字文化馆录播节目,还能扫码带走视频,吸引不少游客体验。多一些“村晚+”IP。除了让人“咧嘴一笑”,“村晚”更被时代赋予了促进物质富足、精神富裕的新内涵。这就需要“村晚”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以融合发展走出文化突围之路。现在一些地方已经通过深入挖掘农耕经济文化内涵,把乡村生活的特色元素与现代度假休闲方式有机融合,举办产业特色“村晚”、打造“村晚”体验线路,打造出“村晚+露营”“村晚+农业”等“村晚+”IP集群,等等。回归自然,寻味乡村,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乡村唱好唱响“村晚”大戏,中国人淳朴热烈、浪漫诗意的生活和文化之美会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