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心标准就是改革的金标准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9-08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翻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扑面而来的是改革气息,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人民”分量。2.2万余字中,多次提到“人民”。其中,“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一句特别吸睛。


回望这些年,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一以贯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又如何将其贯彻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实践中?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7月30日,新建杭州至温州高速铁路的首趟试运行列车G55701次从桐庐东站出发行驶至温州北站 图源:新华社




对于改革而言,“民之所呼”为何如此重要?从中能听到什么?


群众所需是什么?改革千头万绪,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直接的呼声中改起。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从群众十分重视、干部容易忽视的“关键小事”入手,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在就业、社保、医疗、住房、教育、环境等领域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以“民呼我为”的姿态,让改革举措得人心、可持续。


问题症结在哪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说改革是“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那么衣服合不合适、什么样式最好,身处其中的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往往是改革的卡点堵点、痛点难点,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坚决要啃下的“硬骨头”、必须要蹚过的“深水区”。善于从中找到切入点,能牵引破解各种深层次障碍和结构性矛盾。


路径方法有哪些?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善于问计于民,能找到破题之关键;在群策群力中,能凝聚改革之共识。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调研开路、用调研促进决策。《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2年10月至2003年7月省委全会召开前,他已经走过全省11个市、69个县(市、区)和大部分省直部门、单位。到2003年7月省委全会召开时,正式亮出他的“顶层设计”,全面系统阐释了“八八战略”。


反响评价怎么样?一项改革最终取得的效果如何,要倾听群众的声音。改革成效的评判标准不是由相关部门说了算,而是要看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湖州“千万工程”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图源:“浙江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




古时候,政府通过谤木、谏鼓、采风等形式了解民情、听取民意。进入现代社会,置身移动互联网时代,政民互动的方式更多元,“民呼我为”的效果更直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错误倾向和问题不足,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


呼声当成“耳旁风”。有的地方虽已建立群众信息反馈渠道,却对电话信箱、投诉问询、留言评论等视而不见;有的尽管做了调查研究,却对群众的意见诉求选择性吸收;还有的面对反馈和建议,不采取实际行动,找各种借口推脱。此般听呼声,只会让群众失望不满,对改革产生阻碍作用。


执行存在“中梗阻”。推进改革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即顶层设计火热谋划,基层群众热切期盼,结果某些中间环节或部分执行层面出现问题,导致呼声无法上传、政策无法下达,改革红利无法有效释放。


政策出台“翻烧饼”。对于群众来说,既怕改革举措不落地,也怕改革举措变来变去,让人摸不着头脑。背后的原因很多,比如政绩观扭曲,动辄搞“新官上任三把火”;调研不充分,没有广泛汇聚众智;决策“拍脑袋”,没抓住关键点紧要处等。这些究其根本还是没有聚焦群众的“核心诉求”。“翻烧饼”行为会让群众无所适从,从而降低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开路开成“断头路”。改革要逢山开路,最怕开路开成“断头路”,一篙松劲退千寻。有的改革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受到阻力就“调头”、碰到瓶颈就“卡顿”,导致出现一条条“断头路”。要想打通往群众心里去的路,就必须紧盯“急难愁盼”,一点一点向前进、一锹一锹往前挖。


衡量改革成不成功,要看有没有把改革的“人心标准”贯穿始终。把群众呼声当“第一信号”,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让各项政策都能直达基层、直抵人心,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改革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日前,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精心组织“学”、大张旗鼓“宣”、全面对标“谋”、结合实际“干”。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学”“宣”“谋”“干”中,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在“学”中领悟情怀。推进改革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必须经过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深刻领悟改革所蕴含的人民情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一字一句都蕴含深意,有政策考量,字里行间是时代所向、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只有把全会的改革精神、部署要求学深学透、内化吸收,才能真正把握民意,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在“宣”中瞄准需求。改革方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比如,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等内容受到广泛点赞,正在于抓住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痒点。好政策还需“金话筒”,瞄准群众需求,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谈改革、讲举措,展示含金量、获得感,帮助群众读懂改革与自身的关系,群众才能积极投身于改革浪潮之中。


钱塘江潮 图源:视觉中国


在“谋”中抓住关键。人民的呼声往往是具体入微的,但背后蕴藏的常常是系统性、整体性的问题。因此,回应人民呼声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而要“小题大做”、系统谋划,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实现多目标动态平衡。当然,“小题大做”并不等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而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研判分析的基础上,牵住“牛鼻子”,把握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形成集成式的高效改革举措。


比如,这次写入《决定》的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实则关系着每个青少年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新时代人才理念更新的具体体现。


在“干”中敢闯敢为。改革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啃,这就需要以“大勇者”的气度,拿出闯劲干劲拼劲,观常人观不到之处、为常人不敢为之举,打响浙江改革品牌。


强调改革的大胆,并不意味着可以光凭“胆子”不动“脑子”,一味蛮干硬干。“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是辩证统一的。战略上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战术上则要稳妥审慎、精准把握。面对“难啃的骨头”,唯一的途径就是“依靠群众”,在多元利益、多样诉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凝聚推动改革向前进的澎湃力量。


要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一定是民生暖色。改革顺民心、强信心,也必将凝聚民心、赢得人心。“为你,千千万万遍”,这片热土还将演绎怎样的改革奇迹,让我们拭目以待、一起创造。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话必关风》一套。您觉得该如何更好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