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有乾坤的散文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10-09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老舍说,“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天也离不开散文”。提起散文,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不少名篇佳作,文言文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白话文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


在阅读这些作品时,目光穿行于字里行间,而文字也在滋养心灵。沉醉其中,仿佛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声,那是来自散文的叩击。


此前,“浙江宣传”发布了《闪闪发光的句子》《不可错过的诗歌》《历久弥新的名著》等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散文世界。


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立,泛指不求押韵、排偶的散体文章。从随笔到杂文,从游记到小品,散文无疑是才思驰骋的文学“旷野”。


闪烁“独抒性灵”的光彩。散文意到笔随,书写形态丰富多样,或直抒情意,或述景描物,或议论说理,但都讲求收放自如、“形散神不散”。形式挥洒的背后,是“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作者风格。聚焦真人真事,或抒发独到见解,或表达情真意切。如王安石因事见理,《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显现“文以载道”的文脉。中华散文源远流长、群星璀璨,《孟子》《庄子》等先秦散文纵横恣肆,《史记》等史传散文荡气回肠,“唐宋八大家”文章雄健深厚,明清小品则风雅隽永。“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鲁迅、朱自清、郁达夫等文学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推动了各类文体的裂变融合,现代散文由此独树一帜。


西方散文传统同样绵长。法国的蒙田开启了现代随笔写作的新潮;梭罗的《瓦尔登湖》以自然关照心灵;兰姆随笔谈天说地,如絮语般亲切率真;培根则擅长理性思辨,《谈读书》等文章给予读者启示。


迸发“跨界融合”的火花。散文时不时与诗歌、小说跨界,不同文学形态在散文中交融呈现,增添了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生机。比如,与诗结合而成散文诗,高尔基的《海燕》、惠特曼的《草叶集》,兼具意境和画境之美;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等,叙事中充盈着情感,满溢人间美好;余秋雨的《道士塔》《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文化散文”,以小说手法讲述历史兴衰。


于虚实、开合、动静之间意兴飞扬,或壮美,或秀美,一篇篇散文辉映古今,彰显“文学即人学”的张力。


网友分享的散文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倘若没有散文,文学星空将少了些斑斓色彩,如鲁迅所说,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那么,散文何以令人着迷?


最是深情抚人心。好的散文能提供“情绪价值”,读来“如至友对谈,推诚相与,易见衷曲”,让郁结于胸的那点人情、世情慢慢“化开”。冰心《寄小读者》写道,“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情真意笃的文字最能抚平心间褶皱,疗愈我们的身心。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里,我们怀念回不去的童年;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畅想眷恋的故乡;从朱自清的《背影》,感受无言的父爱;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散文让我们更加深信,“人同此心”,情感的力量穿越时空。


最是哲思启人生。散文里往往蕴含哲思、道理,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给人以智性感悟。如《过秦论》《师说》,显现古人的思辨智慧;丰子恺的《渐》寓理于形,“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感悟时间的哲理;木心的散文善用尼采断章式表达,评论各类见闻和文学艺术。


怎样面对命运的无常,如何穿过人生的幽暗时刻,也可到散文中寻求答案或慰藉。初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很难不被段落里无尽的绝望裹挟,但再看作品时,字句间分明透着坦然和倔强,如他所说“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最是丰盈见人间。无论山川草木、琴棋书画,还是凡人琐事、民俗典故,多姿多彩的散文为读者打开生活的辽阔。我们随着老舍流连花香里的青岛,在布封指引下观察妙趣横生的动物王国,跟着郑振铎的脚步走进巴黎的博物馆,听萧伯纳讲述贝多芬交响乐的奔腾澎湃。


通过这些“小”的点滴或“大”的图景,散文在不显山露水间,拓宽我们的视野,点化现实生活。


读者在嘉兴市艺术文化中心的秀洲区图书馆内阅读 图源:新华社




古今中外,散文佳作迭出、蔚为大观。那么,我们该如何与散文“对话谈心”,从中汲取精神养分?


感悟字里行间的文心。经典名篇历经岁月沉浮依然熠熠生辉,只因一字一句都饱蘸作者的匠心才思,值得我们推敲研读,进而丰富语言表达、滋养一颗文心,如周晓枫说“学习词语,要像学外语一样学;珍惜想法,要像对待遗嘱一样重视”。读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如入大境界;读张岱《湖心亭看雪》“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知简笔之用,寥寥数语可见世事茫茫。


滋养顾盼生辉的志趣。如果说“托物言志”是诗人常用的创作手法,那么以具象生活为创作底色的散文,也往往“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我们要善于知微见著发现美、吹糠见米找到真,感知作者所传递的人生态度和心灵温度。比如,在《醉翁亭记》中看到缤纷绚丽的壮阔,在《壶口瀑布》中见证大好河山的热爱,在《东京某晚的事》中感受“天下如一家”的理想。


过好热气腾腾的一生。散文“言近旨远”,是生活凝结的晶莹露珠,在解构与建构、现实与艺术中不断切换,进而洞照世间万物和人生百态。朱自清的《冬天》,讲述他上街后回家的时候,看到“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孙犁在《火炉》一文里写道,“我幼年读过两句旧诗:炉存红似火,慰情聊胜无。何况你不只是存在,而且确实在熊熊地燃烧着啊”。从这些深情温润的文字里,我们汲取情感的抚慰和前行的力量,从而更好地活在当下、过好这一生。


有人说,“散文如同一首没有旋律的歌,却能深深触动人的心灵”。散文之美不仅在文字本身,更是一种浓淡相宜、精神自由的具象表达。不妨于周末假日、睡前灯下,随意打开一篇散文,进入《远处的青山》所写的状态,“现在我躺在草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