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铭:回老家买房躺平,到底香不香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GIG)立足湾区,服务国家,面向未来。研究院由著名学者郑永年教授担任理事长。

图源:网络

陆铭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导读

选择北上广的热闹还是小县城的“躺平”?选择更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更多元的消费还是更低的生活和通勤成本?也许,此心安处才是吾乡。


1

要不要去县城买套房作为投资?

一个重要的变量是看这是人口流出地还是流入地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一场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大变局。
中国的人口流动有三个方向: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从大城市外围向中心城区流动,逐渐分化成了人口流入、人口流出的特征。分化未必是坏事,是分工和流动的结果。这种人口流动趋势,其实跟一个地方的就业机会多少有关。
在有些大城市及周围地区,例如一些省会和地理位置、港口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济南、广州、成都等,这些地区人口会持续流入。而像昆山、太仓这类城市,虽然不是省会,但临近上海,靠近港口,制造业发展就非常好,逐渐成为产业集聚中心。像昆山已经有200万人口,虽是县级单位,但是其实已然是大城市。
还有之前刷屏出圈的曹县,人口也有170多万,因地处沿海省份山东,离港口不是很远,又有汉服和木材加工业等带有本地特色的传统制造业,也可以容纳较多就业岗位。
但如果一个地方不是大城市,比如一些位置相对偏远又远离江海的城市,自然条件会决定当地产业结构,进而决定其人口和就业吸纳空间,这类城市会逐渐变成农业主产区、生态保护区或资源依赖型城市,就业容纳能力减弱,演化成人口流出地。
婺源,它处于偏内陆的地方,周围是山地,再加上本身是一个景区,不太适合制造业的集聚。尽管婺源的旅游非常火爆,但旅游景点的游客数量是有天花板的,就业和收入增长的天花板也会比较明显。
全世界范围之内,像欧洲、美国或者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率已经达到80%甚至90%以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基本上结束。但即便如此,他们的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还在进行,所以这种趋势在中国也会持续存在,并且可能成为一个长期趋势。
回到买房议题,买房子通常来讲是两种目的,一种是自住,一种是投资,自住取决于你选择在哪里生活,如果你选择回县城生活,购房自住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是投资需求,就要看不同县城之间的差别。
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同样是县城,有些地方人口在持续增长,也有大量县城人口在持续流出,所以大家可以参考上面介绍的案例去区分,注意它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对人口流入和流出做出自己的判断。
此外,从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我们比较强调板块式的发展模式,比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等,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现在每一个板块内部都有人口正增长和人口负增长的地区。甚至在一个城市中,例如哈尔滨,虽然外围的郊区是负增长的,但中心城区是正增长的。

所以,买房决策还需要看区域经济板块,以及板块内的区位。

2

都市圈人多一定好吗?

人少的地方人均占有量变高,人会变富裕

是不是人多就一定好呢?

其实也不一定。万事万物需辩证去看,都有两面性。
人多的地方能聚集人气,有利于发展制造业、服务业,能够产生消费的多样性,产生公共服务的品质,但它有代价的,比如房价贵、通勤时间长。
在一些地理位置不是特别好的地方,如果你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旅游等资源型产业,经济的总量是有天花板的。对这样一些地区,人多就意味着人均变少,那么人少一点,是不是人均就高了?比如日本北海道,人口负增长,一些地方的房价也是负增长。但是北海道的农民跟东京人一样富,甚至日本农民的平均收入更是超过城市人口平均收入。

你如果想得到比较高的人均收入,可能就会失去活力、人气、多样性的消费。反过来,如果你想得到人气、消费活力、时尚、更多的人,更大的城市,那它的代价是高房价,没有十全十美的差异化发展,每个人都要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
企业也是一样,为什么制造业往往集聚在珠三角、长三角?其实就是产业链集聚的概念。同样,服务业也需要考虑整个产业链的大布局。中国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今天的服务业在GDP和就业当中所占比重已经远远超过制造业,如果你是开咖啡馆、茶馆或者饭店的老板,就得往人多的地方开。
只有在大城市人口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会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体育赛事。因此,大城市才有一些独有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特别依赖于人口规模、经济。
高铁和飞机的联通,就有利于小城市的人到大城市去工作,又可以让他们享受到小城市没有的生活方式。在流动的过程中,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人均收入差距是缩小的,也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国内畅通大循环。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些转型代价,部分城市衰退也许就是代价,但总体趋势向好,城乡间、地区间、南北间、东中西之间的差距,在人均意义上是缩小的。
我们过去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总觉得人口流出和城市衰败是一件不好的事儿,但现在我们可以透过表象去挖掘更深层的东西。

3

选择城市

关键要考虑哪几方面的因素?

如何看待大城市的房价?

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和人口空间大变局,当你选择城市的时候,要考虑哪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你适合做什么样的职业

每个城市的发展产业不一样。比如大学教授、出版、新闻传媒之类的职业,就决定你可能在一些大城市发展比较合适,因为在小城市里都找不到这样的职业。

第二要考虑生活方式。

现在有些做设计、文艺职业的年轻人,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就要远离城市,于是他们借助于线上化的工作方式,去县城做一个数字游民,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你想要热闹、多样的生活方式,比如希望周末看看画展,听听音乐会,这些在小城市比较稀缺。另外,大城市餐饮和娱乐也比较丰富多彩,吃的东西比较多样。

第三要考虑城市公共服务。

大城市的教育、养老、医疗供应等公共服务的品质会稍微好一点。举个日本的例子,日本城市化比我们要领先几十年。有些早期进城的人也考虑过未来是不是回老家养老,但实际的情况是日本人口持续向大城市和附近集中,包括老年人。因为你会发现,如果到一个人口密度很低的小城市去养老,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可能会跟不上。

当然,消费的多元性,公共服务的品质也是有代价的。

第一个代价是生活成本。大城市的房价,实际上是你获取大城市那些丰富多彩的生活、高品质的公共服务的一张入场券。

另外一个代价是通勤成本。在大城市,有人可能通勤1个小时甚至更长,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生活。

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中国还处于一个大流动的时代,你此刻选择的城市,未必就是你永久落脚的城市,最终还是要打开思维,聆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

★来源:中信书院播客栏目《知本论》第四期



END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是“民间性质、官方支持、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研究院秉承独立、客观、有效的核心价值理念,汇聚海内外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学者和实践者,扎根真实世界,积极回应转型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致力于知识创新和专业的政策研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和解决方案。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