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岁+ | 纯种草一套有趣易懂的科普绘本

一套来自北科的科普书——《黑洞》《潜入地球》,无意中挖掘到,让我还挺惊喜。起因是叮当一直对黑洞这话题有感兴趣,而这本书又讲得有趣易懂,引人入胜。


《黑洞》+ 《地球》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适读年龄:5岁+.
两本书都出自专业背景很强的日本在职教授


《黑洞》作者岭重慎就职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主要研究天文学中与黑洞相关的问题。

从黑洞是什么一直到如何证明黑洞的存在,他能巧妙易懂地帮我们解开其中的谜题。

《潜入地球》作者入船彻男则毕业于京都大学,现在是爱媛大学教授,主攻高压地球科学。

他以实验数据为基础,致力向人们展示地下原貌

两位学者研究着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也十分了解孩子的阅读喜好,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让孩子读起来不怎么费力。

《黑洞》
著:[日] 岭重慎
绘:[日]  仓部今日子

我们都知道黑洞,但看这本书之前,我也黑洞的概念也是很懵的,所以在看书之前,我和叮当先讨论了这些问题:

黑洞到底是什么?
存在于哪里?
我们怎么能知道它的存在?
它为什么能吸进东西?
黑洞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这本书为我们揭开了答案。其中,黑洞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最叫人好奇。


黑洞本来是一颗恒星,密度很大,很重很重,就像穿了紧身衣,被勒得紧紧的。


因此,它要向外膨胀,去抵抗紧身衣的束缚。



而它膨胀的力气,靠的是燃烧星球的燃料。伴着燃料殆尽,它无力膨胀了,就继续绷紧。


这下,星球核心不断收缩,重量也随之向核心集中

让人意外的是,收缩到核心承受不住时,它还会释放出能炸飞整个星球的巨大能量。


直至它收缩到极致,黑洞就诞生了!哦,原来是因为它往中心一直压缩,黑洞才会体积小,却那么重啊!

另外我们了解到,相同体积的天体,质量越大,引力越大;相同质量的天体,半径越小(体积越小),引力越大。


正是因为黑洞体积小、质量大,它的引力才巨大无比,源源不断吸进东西

作者这一番生动讲述,我们终于明白黑洞引力的奥秘。

此外,绘本还有更多硬核的科普知识,等孩子揭开它们的面纱:


  • 超新星爆发
  • 宇宙喷流
  • X射线证实黑洞存在
  • 引力波
  • 黑洞对星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 ......



这些在作者笔下,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艰深。我们可以期待,孩子们透过绘本,循序渐进了解真实的黑洞。




《潜入地球》

著:[日] 入船彻男
绘:[日] 关口修

同样做到深入浅出的,还有《潜入地球》,它的文字也足够通俗:

地球是怎么诞生的?
板块运动是怎么回事?
地球内部为什么会分层?
每一层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有意思的是,与常规的解说有两点不同。

一、它不是从地球剖面讲起,而是如书名“潜入地球”所描述,用了地下旅行”的方式,慢慢抵达地球内部的每一层。

二、它借助的是漫画和人物对话。

爷爷特地制作了一艘“钻石号”潜艇,带着小新和阿秀这两个孩子踏上旅程。


我们读者也跟着书中的爷爷乘坐潜艇,从地表海沟处开始,一点点深入地心。

钻石号所到之处,都让人有亲临现场之感


先从海沟缝隙出发,到地下150千米处。宝石在这里闪闪发光。


再往下能看到什么呢?

进入地下400千米处,周围颜色渐渐变得不一样,温度在升高,压力在增大。


再深入到地下2900千米处,较重的铁向地球中心下沉,在这里聚集着。

熔化的铁形成了“大海”


随铁流继续向内核进发。看!铁“树”成林,蔚为壮观。


最初,钻石号沿着地幔下降流慢慢到地核。等到要结束旅程时,还可以顺着热地幔上升流出去呢。



随着旅行开展,我们先从局部一层一层了解不同深度的物质,再从点到面,建立对地球剖面的整体印象


作者把晦涩的知识解说得很轻巧,一点儿也不难懂。科学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好玩。

两部绘本都不乏贴近生活的比喻,它们把科学细节解释给孩子听,恰到好处。

比如,《黑洞》用作比较的方法,提出要把地球压缩成我们手中的1分钱硬币,够小、够重,才有可能成为黑洞。

这个画面浅显易懂,大开脑洞!


巧妙的还有,《潜入地球》拿苹果和地球放在一起,把苹果的结构一迁移,就轻而易举让我们明白地球内部的每一层。


黑洞和地球内部确实神秘莫测,却很迷人。

不管是解说黑洞的形成,还是剖析地球内部结构,两位作者都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建立好知识联系。

他们尽力贴合儿童视角,鼓励着孩子们去探索,去想象,去挑战。


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绘本传达了一种可贵的世界观:看事物不可只看一面,而要辩证地看到多面。

黑洞会吞噬东西,却可能在促成星系形成。正如岭重慎在书中指出:

黑洞并不可怕,它很可能是地球、太阳,乃至整个银河系的幕后功臣。

一直被当成“坏东西”的黑洞,其实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再看地球板块运动造成的地震现象,孩子一样可以看到正反两面。



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地震记录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内部,他们更方便地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做着对后代有益的研究。

归根到底,在地球之外,黑洞可能见证我们星系的诞生;在地球之内,地震是我们人类和地球一起活着的证明。

读懂科普知识的同时,孩子要是能领会宇宙生命的深意,就非常难得了。


当然,我难以介绍完所有内容,绘本中也留有孩子可以继续探索的地方。

像爸爸妈妈,就可以和孩子查资料一起思考:为什么地球外核3000摄氏度下,铁是液态的;内核5000摄氏度下,铁却是固态的?

对比压强就明白,内核压力比外核大得多。压力越大,铁就相当于被牢牢挤压在一起,越难融化,才会在内核呈现固态效果。

绘本中虽没有直接解释这一点,但附有温度和压强说明,依旧不失严谨。


另外,还有一处也值得我们细看。地核主要由铁构成,不只含有铁,还有其他金属。

因此,我们看到的铁海和铁林,可以认为是一个整体的视觉印象,实际上它还深藏着许多秘密。


我们大人鼓励孩子寻求答案,何尝不是在引导他们慢慢建构自己的思路

通过探索地球外部、窥见地球内部,孩子才得以更了解我们生活的星球,把思维扩散到更远、更深的地方。

难得有科普绘本,能让孩子放飞想象并沉浸思考,这两部绘本纯推荐给你们。




通俗易懂的科普绘本解析• 法国畅销科学绘本《万物里的科学》• 趣味科普绘本《用逻辑力撬动地球》• 向太空进发·星球探测系列• 加古里子·地球的力量科学绘本• DK幼儿百科全书《那些重要的事》• 斯蒂芬.詹金斯科普系列• 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丹妈读童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