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近每晚10点,离家出走…….

丹妈 丹妈读童书
2024-12-03
最近,我开始散步了。

晚上十点,等娃睡了,一个人下楼,凉风舒爽,蛙鸣阵阵,很久没有在这个点,在户外,感受属于自己的夜了。

或带上耳机听听音乐,或胡思乱想,可以想工作,也可以想生活中的日常……

from:小红书-齐毛




为什么会突然想到大晚上下楼散步?

因为想运动,但白天忙,晚上要管娃,只有深夜才有空。

也因为我发现每晚十点娃睡了后,即使我不下楼,也是瘫在沙发躺尸刷手机,稍微不控制的话,刷上一个小时都有可能。

有点厌倦这样的自己,或者说厌倦这样看似是有休息、但也没感觉有多享受,且一成不变的生活。

还不如下去走走。

迈开双脚,戴上耳机,不看手机,没有了杂乱的信息,晃眼的视频,和一首或安静或雀跃的音乐在一起,和大自然在一起,和自己在一起。



好像变成了《菲菲生气了》里的菲菲,无论此时内心是充满咆哮,像一座快要爆发的火山,还是体内弥漫着疲惫愁绪……


我们都可以像菲菲一样,走出去,看看石头,抱抱大树,听听鸟叫,感受微风,让这个广大的世界,来安慰我们。


这是属于我们i人才懂的放松时刻。




前几天在书上看到一段话,很喜欢:

在电影中,治疗师的沉默已经成为一种落入俗套的桥段,


但只有沉默才能让人们真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交谈让人们必须不停地转动脑筋,从而安全地避开自己的情绪,


但沉默就像是清空脑袋里的垃圾,


当你停止用言语填补空虚,就会有一些重要的东西浮出水面。


与人交流,需要不断输入和输出,还需要观察、控制,或掩饰,是件挺耗心的事。

沉默、安静、独处,才能更加直视自己的内心。

而作为一个一直爱学新知、关心新闻的都市人,最近我有种感觉。

比起依赖外界来教我点什么,永远怕错过点什么。

也许我更需要的是停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它想和我说点什么。

去年我卸掉了很多社交软件,dy、微博,最近的动作是取关了很多公号。

以前总觉得运营公号需要多看多学,初期确实有所收获,时刻知道别人都在做些什么,读者现在更喜欢什么,好像可以以此得到一些让自己少走弯路的小窍门。 

但随之换来的,还有焦虑和比较:

我的阅读量为什么不如别人,
别人的选题怎么这么好,
完蛋了,公号我写不下去了……

我开始接受自己,是的,我就是这样一个容易焦虑和比较的人。

但其实无论是从做这个号的初衷来说,还是我多年的运营经验来看。

真诚和交心,才是一切的基础。

from:Marina Ester Castaldo [意]


在这个短视频、 Ai盛行的快时代,还能以这样文字的形式透过屏幕,和一群从未谋面的人荐书谈心,本身已经是一件多么复古奢侈的事。

所以我最需要保留,或者说最应该花时间精力的事,应该是专注自我

把那些自己并不是真的有兴趣,更多是出于焦虑、攀比才看的公号取关,把那些会无限占用我稀有个人时间的社交软件卸载。

非必要,不耗散自己,不把自己暴露在一个容易滋生焦虑和攀比的环境中。

去放松自己,去丰富自己,去捕捉自己,去好好地和自己呆在一起,和自己聊聊天,问问她,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年岁渐长,刨去吃喝拉撒,陪家人陪娃,处理琐事,能拿出来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写一些想对这个世界说的话,去一些自己想去的地方,甚至于说完整地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的时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人到中年,选择专注自己,精简自己,对一切做断舍离,已经不是年轻时那种因为觉得这样做很时髦很酷很新奇,所以才会让自己去试试的选择。

它是一种对自我的负责,对生命的负责。

甚至是一种出于死亡的教育。

清明的时候,看到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妻子被确诊癌症后写下的一段话,很受震动:

死亡使我们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地生活,带着最少的遗憾结束它。





这两年,除了童书,也重新把成人书捡起来了。

但很惭愧,作为一个童书博主,每天坚持给孩子读童书我几乎是做到了,但每天读大人的书,我还远远没达到。

只能说一直努力在做,但一忙起来,阅读时间常常就被挤掉了。

但做不到,我也觉得不必成为压力。

我脑子里是一直记着的,也会在许多工作生活的间隙,尽量通过微信读书、听书、提前把想看的书准备在床前等各种方式,帮助理智脑战胜想偷懒,想刷短视频淘宝的无意识脑,push自己在有两娃有工作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

有时候想想,我在抵御的,不仅仅是自己人性中天然的惰性。还有如今这个逐渐视频化、短平快化的世界。

前些天在《娱乐至死》一书下看到一个读者很一针见血的点出,书籍封面这幅画的讽刺之处:


一家四口坐在自家沙发上,安安静静、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机,可诡异的是,他们都没有头……

这意味着什么?

没有头就相当于没有大脑,没有大脑也就不用思考,也不能思考。

《娱乐至死》是一本写于1985年的书,那么如今到了2024年,这幅画里的电视机可以换成手机。

作为一个自媒体工作者,我大概比其他行业的人更了解,如今出现在手机上的,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内容,在制作时,为了流量,为了适应这块小小的屏幕,几乎都不得不为“讨好”观众,做出或多或少的简化、娱乐化或者说妥协。

甚至包括我在写下这篇文章的同时,也会习惯性职业性的去思考,你们会更想看什么,怎么写可以更吸引你们,或者说,让大家读起来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共鸣。

from:Marina Ester Castaldo [意]

网络上那些,三分钟读完一本书,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八分钟解读一部红楼梦的视频亦然。

但真的爱读书,爱看电影,曾经完完整整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看完一部红楼梦的人一定会懂。

当我们真的静下心,沉浸在一个完整丰满的故事中,哪怕是啰啰嗦嗦的繁复细节中时,那种满足和美感,是手机阅读,给不了的。

没有高下之分,但这两者,一定是分属两个世界的东西。




散步、精简社交媒体、增加自己的阅读……最近了很多自己改变。

但我也想诚实地告诉大家,在改变、觉醒的这条路上,作为一个中年妇女,我也常常觉得很难。

比如刚刚说的阅读,最近家族旅行+贵州公益,已经连轴出行了半个月,平均下来,我每天只能在微信读书读个二三十分钟吧。

这已经算好,虽没“突飞猛进”,但好歹在做。

而有的flag,新年立的,现在看就已经啪啪打脸。

——比如,新年我说要放低对队友的期待,我就发现,真的很难……

虽然最近已经在学会放松、放手,但依然还是会有很多感觉心理失衡的时刻。

from:Son Eunkyoung [韩]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改变就是这样。

很多事情,之所以会要用到“改变”这样的词,其实本质也是因为,确实难改。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几年好像才渐渐明白,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修行。

原生自我的惯性常常大到让人无力。想要改变,时时保持清醒的觉察,一次次用新的行动替换旧的回路,并非易事。

● 说了陪陪孩子,又忙起了工作;

● 说了尊重老公,但心里又忍不住埋冤了起来;

● 说了让自己放松点,但看到一些不好的数据又忍不住焦虑了起来……在一次次发现自己又被无意识地拉回原点的时候,我也会感到迷茫,受挫,甚至沮丧……


不过好在,最近我也开始接受这种沮丧。

接受它是改变路上必经的痛苦,带着这种痛苦,去积极生活,永远不放弃希望。

能接受“改变没那么容易”;在“暂时只能觉察,无法改变”面前,不自责也不放弃,这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温柔。

而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改变了……




 最近碎碎念 • 质疑妈妈,理解妈妈,但不想成为妈妈• 38岁,这样重启人生,有点爽• 38岁了,最应该放下的一个执念• 2024年,我做的第一个重要决定• 明天又要出远门,但此刻我想哭


 封面插画 | Marina Ester Castaldo [意]

排版 | 可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丹妈读童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