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亚洲人认为去什么学校如此重要?哈佛最受欢迎教授谈亚洲教育得与失

校长会 2020-09-01

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是哈佛大学东亚系的中国历史学教授,他是获得哈佛大学杰出教学教席的五位教授之一。他开设的一门“中国课”——《古代中国伦理与政治理论》——是哈佛大学当下最受学生欢迎的三门通识类选修课之一。

关于普鸣教授在哈佛授课的盛况,刘晨 (哈佛大学东亚系在读博士)写有很好的文字;三联学术通讯小站两年前曾经发布过:哈佛大学如何上“中国文化通识课”?

赫芬顿邮报网站曾登载了活跃在韩国的美国学者贝一明(Emanuel Pastreich)对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历史教授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的访谈。我们请北京大学的王晨晨同学翻译了全文。


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教授

亚洲教育的得与失

Q:贝一明(Emanuel Pastreich)

A: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

贝一明:亚洲对于教育非同寻常的重视令人称道,一些美国的父母们想要模仿这种学习方式。但是亚洲人觉得他们的教育体系已经完全失控。学生们被各种考试和证书压得喘不过气。我们必须问自己,为什么亚洲人认为去什么学校如此重要?

普鸣:我认为针对亚洲教育的这两种看法都有其合理性。一方面,东亚地区的确在传统上极为重视教育。如今我们看到了这种传统的成果:东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中对教育的重视直接相关。

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目前东亚对教育应该如何发挥实效预设着相当危险的想法。东亚这种用考试去评价教育,并将所有的社会成就和考试挂钩的趋势相当具有破坏性。

这意味着,孩子们在学校从老师那里所接受的一切教育,其首要目的是让他们在考试中拔尖,这样他们就能在升学的时候快人一步。这些考试实际上考察的是天资,比如说一些考试是用来检验你是否对数学独有造诣,那你就会朝数学这个方向发展,或者你在其他领域表现突出,你就会被拉向那个方向培养。

这种教育方法和东亚过去对教育以及社会服务的理念有关,尤其是精英政治(meritocracy)的概念。

在中国,考试的初衷是去创造一个人们可以系统接受教育的体系,而且如果学得优秀,就能到政府部门高就。这一想法很了不起。

贝一明:中国、日本或者韩国的精英政治现在被一些大型考试控制,它们私底下勾结备考产业,并从中牟利,因此有动力维持该体系运作下去。这种情况引发了强烈反应,有些人甚至为了逃避而把孩子送到美国。

普鸣:我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说亚洲的教育走得太远了,而我们需要悬崖勒马。正如某些人认识到了教育是如何在前现代东亚社会发挥作用的那样,我也想说,“看呐!传统的亚洲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考试热不应该和传统的亚洲教育方法混为一谈。

如果你去研究古代中国人是如何理解教育和修养的,以及他们的精英政治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么你会理解,尽管考试很重要,尽管学习也和考试相关,但学习还存在着另一个维度,那就是一种强烈的修身愿望。教育是通达个体生命和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它远远超出如今亚洲学生用各种技巧对付的狭义的考试。

贝一明:我想起了林语堂的经典著作《生活的艺术》,里面详细叙述了大部分中国传统中非常人性和人文主义的观点。它和我们读到的明清两代的“考试地狱”是两码事。林语堂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生命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普鸣:传统中国教育的关键之一,是它并不完全依凭天资。这种教育背后的整体理念是——人本就是不完美的。我们一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修养自身。

所以传统学习中的关切,不在于说相比于其他科目你是否更有数学天赋,它的观念更多是“不,你不是生来就擅长某些事。你把自己培养得擅长某些事,应该注重练习、训练,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儒家学者不看天资。即使对先天条件有所要求,他们看中的也是积极的性情。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同样重要的是,对他们来说学习并非主要学技能。你获得技能是为了实现某些更高的目标。但这更高的目标,它意味着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核心关切。这个更高的目标是用道德词汇定义的。做一个有教养、讲道德的人就是目标本身。

他们希望培养有道德的人,通过教育,这些人能够具有体察所处情形的能力,知道生活中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周围的人。尤其是领袖们必须有伦理基础,手握权力的人们应该知道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管理的人。

权力常常伴随着滥用的可能性,对那些将要当权的人而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道德教化,记诵或是解决问题并不那么重要。讽刺的是,东亚现在使用的考试形式破坏了传统教育的所有这些方面。

现在人们经常更强调天资,而非自身的发展。如果有发展的意识,也不是用在性格、态度或伦理情感上面。现在教育关注的事情,你都可以用标准化方式检验:“你擅长数学吗?”

普鸣教授在哈佛开设《古代中国伦理与政治理论》课程

贝一明:在韩国和日本,标准考试和三十年前十分不同。过去有一些问题要求复杂又多维度的思考。除非你对问题真正有洞见,否则不可能只通过应用公式就答得出来。然而今天的考试只是确保,如果你去过补习学校并且无数次练习过这些问题,你就会得高分。它没有创造性思维,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普鸣:是的,现在人们把考试当成“通过仪式”,而不是学习的过程,这是一股不幸的潮流。这一改变破坏了教育曾经的定义。如果你研究过中国人分派官职的科举考试,其内容绝对不是你花一生时间能够死记硬背的。这种考试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试图考察出你是否会变成一个好人。

贝一明:考试的实际内容是什么?显然每个朝代都不一样,但是人们如何通过科举制考量一个人的道德教养?

普鸣:我举一个例子吧,这些考试包含着没有答案的问题。他们会给你一个难题,然后问你:“如果你是一个政府官员,你会如何处理?”这些考试不可回答是因为它建立在大量复杂的问题之上。

你会明白当时的考试不是要你给出一个正确答案。大多数情况下,它没有正确答案。它考察的是,你是否真的能够撰文论述你会如何去应对这一复杂的处境。这样的考试要求的是广博的学习,人们从历史中汲取同当前处境相关或不相关的知识。所以实际的考试是考察假如你是当权者,你在多大程度上真的认清了现实处境,然后认清了自己应怎样得体地行事。

通过这样的考试本身就是一次极强的教育经历。而考试的全部关切是:“通过这次考试经历,你把自己培养成更好的人了吗?”这才是你被考察的地方。你必须展现性格发展和教养过程的方方面面。你不能只是死记硬背XYZ这些技巧。

贝一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阶段,考试包括了诗歌、文学、文章写作。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中国古人如此重视文学创作这一事实?

普鸣:因为过去的考试关注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设计考试,使之能够拣选出那些真正因教育而变得更好的人?”我们需要新的方法去考察出这种人格品质。

比如说要求你写诗就是新方法之一,要求别人去写诗听起来或许有些古怪,但假设你读过别人的诗,你应该能够感受得到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认为这个想法有点意思。他们不是考你是否写了首好诗,而是考你在整个创作过程里表现出的道德品质。

贝一明: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文本该怎么讲授,口头或书面测试的作用这些方面,你如何描述教育的本质?传统中国教育的经验能告诉我们什么?

普鸣:传统中国教育经验的核心在于把人培养得更好,当然它还是要求学生读很多书,记很多诗。但它不止于此。

《教育的目的》 [英]怀特海 著 徐汝舟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贝一明:教育从此开始。

普鸣:所有学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教师以《论语》中孔子的形象为榜样。《论语》中孔子和诸弟子一道努力学习,他首先使自己变得更好(推己),然后帮助他人成人(及人)。

孔子一般是这样教学的:当孔子遭遇一些情况时,弟子常会引诗来解释当下处境,并试图改变它的含义。孔子的要求没有标准答案。他只是说:“好吧,引用些诗,现在是这种情况,引些既符合现在说话的语境,又能推进讨论朝好方向发展的诗歌吧。”

所以如果某弟子引用的诗对当下处境而言过于显白,孔子会摇头说:“不,不。”如果某弟子引用的诗太古怪,孔子会点评:“不,不,不。”这时某弟子会引用其他诗行,孔子会说:“对的。”“对”,意味着这几行诗不仅切合实际,而且能以一种有力的方式促进观者开拓思路。简单地引诗就可以使听众对这个处境的回应不同。

贝一明:考试本质而言是具有变革的能力。

普鸣:正是如此。孔子的理念不是告诉弟子们这个情况下就该引用这组诗。这里考的是:你是否能很好地领会现实处境,并且学以致用到现实里,改变周遭的人们。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你要找的教育体系。问题不在于你学了多少,而是你是否在日常生活里活用所学造福邻人。

贝一明:今天亚洲乃至全世界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是老师们必须使学生消化所学信息。学生们只是容器,任凭你不断倾倒知识,但到最后,他们还是老样子,只不过多装了些知识。这个过程不是变革。学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改变。

普鸣:所有东亚文化基本的观点,都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的方法。而在这么多当代教育中,你能变得很强,面对所有考试题型都游刃有余。你能得到“A”的成绩,标准考试的高分也手到擒来。但在传统东亚,这种教育的方法是不可接受的。教育的整个关键是具有改变的能力,变成更好的人。

《论语本解(修订版)》 孙钦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贝一明:与此同时,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中,也一直存在着一种周期性的特点:随着朝代的延续,考试会愈发变成脱离道德议题的形式主义活动。正是这些时候,人们不再重视抽象的伦理道德。

普鸣:我们确实可以发现这样的轮转,但是教育的演变不是绝对的,总是有可能找到改革的机会。千百年来,教育应该如何实行、考试应该如何设计才能考察人格这些问题,中国文化内部一直存在着激烈的讨论。

不消说,他们从来没有达成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随着时间流逝,各种设计教育体系的方案会趋同,从此变得过分形式主义。人们会发现它们越来越远离实际的伦理问题,然后将会再一次出现大讨论。最终我们现在得以见到历史上的许多轮转。我认为中国传统使人激动的地方在于这些争论是关于价值的,而非考试分数。

回到现在,年轻人面对着受到考试强烈驱使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教育是什么思考得极其有限。悲哀的是,我们把这种非常有限的想法当成“必然的不幸”,并认为它是如此自然不用去争论或重新思考教育体系。

但是我们可以向历史学习。中国和韩国过去的讨论是有益的,它们为我们今天改革亚洲的考试文化提供了线索。我们需要去问:“现行教育体系层层筛选的价值何在?”如果我们对回答不满(我认为很多人不满意)就需要问自己如何能够改变。

贝一明:教师的角色是怎样的?相比于今天,教师在传统的东亚社会中有着非常不同的地位。韩国人和中国人经常说:“我们像过去一样尊敬我们的老师。”但是我并不相信,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被当作消费的产品。

普鸣:中国的教师把孔子当成他们的榜样,并将他为培养弟子所作的贡献当成必须要做的事。类似地,比起研究或者教学技巧等技术性的层面,言行举止努力做个好人,更是老师们的必修课。

整个教育的过程被看作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是这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希望更进一步,但是他们仍远达不到完美。人们期望教师努力成为一个好人,并激发他身边的人去做一样的事。

过去的教师不是灌输一堆知识帮助你通过考试。如果考试中没有伦理的追求,那它就是毫无意义的。过去的理想是,教师要做一个富有启发性的人、一个努力变好的人、一个激发下一代去做同样的事情的人。

《孔子传》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贝一明:但是现代中国的情况彻底不同。如果你去问一所中国大学里的教授或者是教育部的官僚,说我们刚刚谈到的这些,他们很可能会回应:“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因为整个教育体系就是这样,我们也深陷其中。”你认为改革的有效方法是什么?我们如何回到轨道上?

普鸣:第一步是重新激起“教育为什么要存在”的讨论。如果我们停止问“如何进入一所好学校”,然后开始问“教育如何能够帮助一个社会变得更好?”那么我们就开始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了,或许会有足够多人意识到这真的有问题,并开始采取具体的步骤去切实改变。

我们需要考虑考试的结构,以及它在我们社会中的角色。只要整个教育体系建立在考试之上,教育就会只关注让学生通过一层层考试。

让我们坐下来思考这些考试的目的——很奇怪,我们很少这样做。我们应该让所有孩子在所有年龄都卷入这样的考试中吗?从很多方面来讲答案也许都是否定的。

如果仔细想想,我们会同意一些种类的考试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是我们同样需要考虑如何能够通过改变考试的形式,使得考试的价值和动机成为我们主要的关心,而不是考试本身。一旦你改变了预设,原先跳火圈般的教育系统就没有意义了,人们就不会设置层层的考试。

贝一明:作为一个老师,你从谁那里得到灵感?

普鸣:我当然努力按照我们刚刚一直在讨论的想法生活。我恐怕自己还不符合。但是我每天起床拂去灰尘,重新开始。

我很幸运见到一些真正具有改革能力的老师。他们是我真正尊重的伟人。他们将课堂当作变革发生的地方,对我很有启发性。对这些老师来说,教育是关于将学生变成更好的人,而不是学习事实。

不同的老师运用不同的技巧,所以不存在着唯一正确的方法。但是他们的方法帮助我打破了自己的惯性思维,启发我努力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当然很久以后,当我开始阅读中国哲学,我发现有一套词汇可以描述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我的教学目的,是竭我所能帮助学生变得更好,并且希望以一种好的方法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学习的部分他们自己可以做好。

贝一明:能否给一个具体的例子,你是如何受中国教育的启发挑战你的学生?

普鸣:我教的一门课是中国哲学。我上课只用原始的材料——英文翻译。阅读材料都不是古代汉语形式的。但是学生仅仅阅读原始文本,而不读评注,我特别嘱咐他们不要去读二手文献。

我发现二手文献常常试图把原始材料放在我们需要去质疑的框架中。

我告诉他们:“我们会只阅读原始材料。”我告诉学生们,要容许这些文本挑战一些他们的基本预设。我还告诉他们:“你们不喜欢挑战自己的基本预设!你们也许不会同意在文本中读到的东西,那正好!要试图理解这些东西,并且挑战你的预设。”

挑战学生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我们并不准备将文本翻译成任何人都能够消化理解的英文。我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文本,去和它们斗争。你不需要同意文章中的内容,但你必须认真对待它们。

我在课堂上会不断提出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如果他们给出的解读太过轻巧,我会说:“是的,但是这个词呢?那个短语又是什么意思呢?”我想要整个课堂随我漫步,试着带领他们看到这些文本是如何挑战自身基本预设的。

普鸣教授的课堂教材还包括孔子的《论语》

贝一明:教授中国哲学有一个风险,就是你陷入了重复儒家价值的泥淖中:“一个君子应该是个好人,尊敬兄长,照顾家庭,诸如此类”但是如果你仔细读这些文本,你会发现他们并不只是单纯列举出来的美德,这些词汇有各种各样的歧义和可能性。

普鸣:是的!当你阅读文本时,你大可以合上书页很快过掉这些话,不假思索地以为:“做一个好人,努力帮助身边的人”,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教师的目标应该是为学生指出来:是的,但是你需要真正去阅读这个东西,真正理解他们在说什么;从字里行间中的缝隙中,看他们说“做个好人”的复杂性,然后追问自己为什么他们选择这个特别的类比。

我希望学生进入这些材料的复杂性,我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成为一个好人的复杂性。

贝一明:让我们来谈一谈全世界的教育危机。我们看到现在评价一所大学更注重宿舍的好坏而非课程的内容,比起学习更关注就业。整个教育正令人不安地在被挖空。我们需要什么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

普鸣:在不同层面上我们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制度层面上,我们应该关注资本越来越多地控制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理解制度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以资本利益为导向的。

我们必须阻挡这种趋势并且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在本地层面上,我们需要更加严肃地对待教学。可以从少数的革新者和支持他们的团体开始。我们必须推动大的制度改革,比如重新设计考试和课堂,与试图从教育中牟取利益的力量做斗争。

与此同时,必须先有一群人开始用新方法教学。如果我们没有好的教学的具体例子以供辨别和支持,我们就不能够推动制度变革。官僚不能设计革新的教学。它必须通过实验从头开始向上推进。

贝一明:我发现与学生在课外的互动是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喜欢和他们讨论我们的阅读和我们所生活世界的关系。

普鸣:我们只需要看看《论语》里的孔子:他不在课堂上,也不布置书面的考试。他与弟子们无数次将所学化用到具体生活中。通常教育在课堂外更有效。如何在现有注重分数与课堂的制度尽可能地实现上述方法,我们还并不清晰,但是还有很多教学实验的空间。

贝一明:如果你把孔子带到演讲厅的台上面对四百个学生,他会如何应对?他会准备幻灯片吗?如果学生问他:“期中考试会有这个吗?”他会如何回答?

普鸣:我很怀疑他会以我们刚刚谈到的几点开始。我可以想象他开始这样说:“这堂课的目标不是让你学会XYZ,或是在你的考试中得高分。”我怀疑他会立刻尝试重新组织课堂,使课堂变成一个舞台,这舞台上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变得更好。一个大的演讲厅也可以达到这样的功效。

孔子会希望挑战学生。他不希望课程变得容易,但也不希望为了学习更多事实而把课程变得“困难”。对孔子来说,如果课堂不是为了培养更好的人,这就不是学习。从某种意义来讲,学习和孔子详尽讨论的仪式(礼)类似。

贝一明:你对仪式的重视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已经对过去的社会对仪式感到陌生。如果你问学生,他们会说仪式是祖先、原始社会人类才做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学生们忙于很多仪式,从他们和别人讲话到买时髦衣服的方式,无一不是仪式。

你也许会说你没有仪式,但是那只意味着你没有意识到它们。儒家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语言去讨论仪式并将它们与伦理关切联系起来。

普鸣:这种现象在美国非常普遍,但是我们在东亚也可以观察到。因为年轻人认为仪式是那些旧的东西,是在传统社会当人们相信神灵和祖先崇拜时才会做的事。但是现在,他们认为我们是现代人。

我们不再做那些愚蠢的仪式。我们对自己说,我们不从事任何仪式。但是如果孔子出现在当代世界的任何地方,最有可能是今天的美国,他会说:“噢,不,你们这些人时时刻刻处在仪式之中。”

我们现在意识不到自己处于仪式之中是很危险的,我们没有认真对待它们,因此它们没有实现预计的目标。只有真正发生转换的时候,仪式才起作用,就像牧师宣布,“我现在宣布你们结为夫妻。”如果不严肃对待生命的仪式,我们从中就什么也得不到。

一些人不理会仪式,说:“我不想在我的祖先前鞠躬。”然而同一个人却坚持开宝马并把孩子送到最贵的私立学校。我们应该首先意识到,这些就是现代的仪式,并且发问:“这种仪式能把我们变成更好的人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就需要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种仪式,也要意识到它的象征性和社会功能,这样我们才能够控制它。否认或压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必须修正仪式,使它更加健康。

中国名校迅速成长,以学校课程建设、创新组织管理、校园文化与空间革命、教育技术创新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基于此,由校长会主办、济南历城二中承办——“亚洲基础教育名校年会”云集了来自亚洲各个国家的名校,汇聚各国教育学者与典型名校长,来一场与世界未来教育的对话。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分享亚洲名校成长经验和亚洲教育新智慧。


让更多的中国学校成为中国名校,让中国及亚洲名校,走向中心,走向未来!

寻找名校新样态,打造名校新样态

我们一起来!


会议主题

在世界坐标内,寻找亚洲名校新样态

  分论坛  

即将崛起的科学高中寻找教育的新增长点:非智力因素

会议主题

1. 以亚洲典型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为样本,如日本超级科学高中,探索中国科学高中发展模式,分享名校办学模式探索之路和实践智慧。2. 2035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应该成为影响和引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是为世 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现代化,本次大会立足中国学校本土特色,探求亚洲教育智慧。3. 在全球化背景下,从实际出发,分享中国式学校的创新之路和经验智慧。4. 搭建国内小学、初中、高中发展经验共享的专业平台,以成果共享、智慧碰撞、战略 合作为基础,邀请国内外一流名校校长、名师现场论道、论教。

参会时间、地点

2019 年 11 月 1 日—2019 年 11 月 3 日(1 日报到)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

组织单位

主办方:校长会
承办方: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指导单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委员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未来教育研究会

会议安排


  拟邀嘉宾:


1

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1929年1月15日-)

美国未来学领域的著名作家和公共发言人。奈斯比特曾就读于哈佛、康奈尔和犹他州大学。在IBM和Eastman Kodak获得了商业经验。肯尼迪总统任期内曾当过助理教育专员、(类似教育部副部长)。他在芝加哥办了“没有围墙的高中”,这所学校维持了34年。“没有围墙的学校”这个概念非常成功,后来有很多人效仿。


奈斯比特在2009年,出版了《中国大趋势》一书,分析中国的崛起。奈斯比特曾多次访问中国并会见中国领导人,是邓小平、江泽民、李克强等中国领导人的座上宾。作为对中国有杰出贡献的外国专家,奈斯比特夫妇被授予201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并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接见。

2

徐长发

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委员会理事长,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3

张新洲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未来教育研究会会长,原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曾多次参与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组织论坛,参与行业讨论和研究,有着丰富的学识和经验。

4

李功毅

校长会总编辑,原中国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

5

姜添辉

台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Cardiff University哲学博士,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前理事长,现为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顶尖人才弹性薪资,北京师范大学985客座教授,希腊克里特大学国际荣誉教授,美国国务院Fulbright Senior Scholar,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教育政策、课程知识社会化、全球化等研究。学术研究成果显著,在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4篇,主持各类国家级、国际级课题多项。

6

蓧原清昭

教育学博士,现任日本岐阜大学教职大学院教授,中部学院大学教授,日本著名教育学者,日本超级科学高中深度研究者,主要领域教育法学、教育管理。多年关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教育,主要著作有《高中升学综合考评制度的研究》、《世界主要国家中小学校长培养的方法》等。

7

张华

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IAACS)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出版学术论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译著5部。所承担的主要课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堂教学重建研究;东西方课程哲学的比较与会通研究。

8

袁桂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社科攻关项目“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主持人,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85年以来,共出版著作(译著)11部,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项。

9

牛志奎

原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985基地研究员,日本上越教育大学研究员、日本仙台大学教授。主要论文著作有“日本特色高中与超级科学高中——以立命馆超级科学高中为例”、“日本教育公平的保障机制”、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法学》、国家级校长培训教材《中小学危机管理案例与实务》、《东亚学校教育》。

10

陈雨亭

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博士,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未来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担任全国多地名师名校长工程的指导教师和多所学校的发展顾问。

11

张兆芹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行政与政策系教育哲学博士,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深圳市张兆芹学习共同体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和英国女王大学访问学者。

12

李新生

高级教师,现任历城二中党委书记、校长。入选第二期“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佳创新型校长、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齐鲁名校长、山东省十大杰出科技校长、济南市劳动模范、济南市特级校长、济南市十佳校长、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优秀教育管理者等。 


主持参与的课题“个性化思维建构教学”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一等奖,课题“普惠创客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特等奖。

13

李矿水

现任历城二中副校长,济南家庭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曾获全国创新型校长、济南市先进工作者、济南市优秀班班主任、市新长征突击手、市十佳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称号,是济南市优秀教育管理者建设人选。


提倡遵从生命成长规律来做教育,践行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孩子的理念来办学。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课题研究,曾两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参编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统编教材,编著《生命教育》一书,出版专著《教育路上且行且歌》,撰写诗文150多万字。在《人民教育》、《中国德育》、《当代教育科学》等教育期刊发表过文章。

14

李秀伟

现任职于济南历城二中教育集团稼轩学校小学部校长。历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曾任职于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考试与评价研究中心;主笔山东省2017年启动的高考改革方案。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李秀伟教育文集》等18部专著,主编《易经学典》《道德经学典》《论语学典》,参与、主持编写国家标准教科书多套。多个省市学校教育改革专家团成员,中央电视台2017年《人物》。


  拟邀学校:

日本超级科学高中代表、台湾康桥学校、深圳中学、镇海中学、宁波华茂教育集团、人大附中、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深圳前海港湾学校、深圳宝安海韵学校、武汉常青树实验学校等。

参会人员

全国中小学校长、中小学管理者、教师

会议安排

1. 报到地址:山东济南百花汀国际酒店 2. 年会期间需着正装3. 关于住宿:请自行提前预定酒店 参考信息: (1)济南百花汀国际酒店联系电话:0531—59818888 (2)关于餐饮:学校餐厅就餐(3)市内交通:会务组安排巴士往返酒店与会场之间

会议费用

  800 元  (培训费、资料费等)校长会会员八折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联系人:刘老师 18765629968林老师 13434487447


汇款方式:收款单位:华夏行知(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开户银行:招商银行北京西直门支行收款账户:1109 2234 0210 101注:汇款请在备注栏填写“亚洲年会+发票抬头”


百家学校特色办学成果征集


  征集内容:

学校特色办学成果,内容包含学校简介+3 个最具代表性特色课程(项目)介绍。主题 +课程(项目)理念+课程(项目)内容+项目组介绍;其他展示成果(书、作品等) 自行决定。


  具体要求:字数:400—1000 字图片:6—12 张宣传栏版面的实际尺寸:高*宽  1.2m*2.4m宣传栏数量:2 块/校 设计排版:各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特色自行设计、排版 


  征集时间:2019 年 10 月 1 日—26 日


  征集方式:

将排版后的源文件发送至校长会邮箱<yzlt@xiaozhangclub.com>

注明:省份城市+学校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


  百家优秀成果公布:
  • 第一届亚洲基础教育名校年会现场
  • 校长会公众号、《校长会杂志》 
  • 百家学校特色办学成果结集出版


  展示费:

只收宣传栏成本费 400 元。 

备注:学校负责内容、设计、排版;会务组负责联系当地制作公司制作。



责任编辑:赵矗

图文排版:孟玺



文章来源:三联学术通讯  豆瓣小站,转载自:三联书店三联书情。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寻找未来10年学校“新增量”!——2019亚洲基础教育名校论坛邀请函

校长节,这场为您精心准备的盛宴!我们一起寻找未来10年学校的“新增量”!

黄冈名校神话破灭背后,那些一步步迫近的亚洲教育之变!

曾被嘲讽太“土气”,如今名满齐鲁成为“幸福能量场”:历城二中变形记



长按二维码

高品质学校发展全面检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