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对话奈斯比特:6点前起床,深夜睡觉,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还没时间思考?

俞华 校长会 2020-09-01


 看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年轻人迫切想了解西方,一本书成追捧对象,销量达2千万册,大部分是盗版,它叫《大趋势》。“你都不知道你自己在中国名气多么大。”有位中国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告诉作者—— 约翰·奈斯比特。

约翰·奈斯比特


约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主要代表著作《大趋势》,与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并称“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大巨著。


11月初,91岁高龄的约翰·奈斯比特及其夫人多丽丝·奈斯比特,出席由校长会发起的亚洲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并作了《21世纪的教育与共同价值观》主题演讲。
 
自从《大趋势》在1982年首次出版以来,奈斯比特夫妇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下一轮大趋势是什么?”
他们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变化作为出发点,探讨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过去的200多年,西方世界引领者商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如今,中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世界经济共同体的平衡。
 
奈斯比特夫妇认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贸易往来为教育 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整体背景下,中国需要培养推动全球共同体发展的新角色。


趋势是不能强制出现的,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睁大双眼,去洞见那些细微处发生的关键变化。
 
奈斯比特夫妇认为,不论是从专业技能方面考虑,还是从维护政治体系方面考量,都需要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公民和政治家,因此,教育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奈斯比特夫妇认为,21世纪的关键素养(key skills)包括领导力、交往能力、全球化意识与文化宽容、创新。
 
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径,是中国高端教育智库校长会的立身之本。校长会深耕中国教育数年,致力于关注国内外教育前沿形势,精确认识和定位国内中小学现状,从而启发学校变革。



·



今天,校长会独家专访奈斯比特夫妇,让我们立足中国实际,看未来教育变革。

 

校长会副总编辑 谢勇


奈斯比特

 

 中国和美国未来会脱钩吗?


完全不会。中美在太多方面有着利益关系,两国之间经济利益互联互通。可能有一些问题或者试探,但都是为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而行动。

                                      

有一段时间,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好像有些困难。


 多数美国高校很欢迎中国留学生,不仅是因为他们很聪明,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努力,克服了很多障碍,进到理想的学校。

但是,除了政治因素之外,有些学校会考虑自身情况来调整中国留学生的录取比例,比如在一些大学,中国留学生比美国学生还多,这会影响学校的多元化发展。

 

在中国,有些学校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应试教育。您如何看待?


这些年,我们会走进中国学校做演讲,在问答环节,很多学生都显得很迷茫,说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在6点或更早起床,然后我必须学习到午夜。为什么?

 

我们会回答,你必须确定你的兴趣是什么,你认为有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就会接着问:“如果我做的只有学习,学习,学习,为下一步学习,我怎么才能找到我的兴趣所在。我没有时间去思考我真正想做什么”。

 

这就是很多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年轻人应该有时间去思考,我是谁,我未来要做什么。

 

国学生会不会没有表面看起来聪明?


并不是。我们遇到了许多非常非常聪明的学生,而且我们没有在数学上对他们进行过测试。人才是随机分布的,聪明的人到处都有,但是人才,有天赋的人却很少。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教育。受过训练的学生,他们能给到教授想要的“正确答案”。但是,答案应该是通过学生实际评估,思考和分析中产生。现在的一些教育方式,让学生不敢发表观点,继而失去了自己独立的观点。

 

这是整个教育的问题,它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欲望的初衷,背道而驰。

 

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在学习西式教育,现如今,有很多西方国家,如英国去上海学习中式教育。


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上海学生表现不错。我认为上海是一个很棒的城市,在这里,你们的教育比我所知道的要强大得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足够多的重视。

      

在美国,不同州之间学校表现不一,他们中有的做得很好,有的不尽如人意。总的来说,近三年的报告显示美国的教育水平正在下降,这并不意味着每所学校都在下降,但综合来看,它正在下降。

 

西方的教育存在问题,比如识字率,拥有阅读理解能力(不仅能够阅读,还能消化内容并表达出来)的人数正在下降。美国、德国、奥地利等西方国家的学生,即使他们能够阅读,如果他们失去了真正的读写能力,这是个糟糕的情况。

 

以后会不会出现一种教育方式可以融汇中西,甚至全人类?

确实,现在中国的一些教育方式已经表现得比美国好。在美国,不同学校间表现不尽相同,有些做得很好,有些做得不好,有些做得很差,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转变。

 

我认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带动教育方式的融合。比如,中国学生去往美国感受更为宽松的环境,美国学生来到中国能体验较多的严格的纪律。交流地也不限于学校间,还广泛存在于企业等社会组织中。

 

让来自中国,奥地利和其他国家来的学生,去巴西、荷兰等国学习、实践,看看不同国家的企业为社会带来的巨大收益。如果学生尝试实地研究公司的运作方式,而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他们将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教育方式是否会融合、改变,这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的地区可能会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有的地区则无动于衷。





责任编辑:俞华

图文排版:小王子



推荐阅读:


农村孩子绝望的军备竞赛

5大特点!细数日本新型学校建筑和空间设计的大不同

中国教育惩戒权争议十年记

我们今天所有的教育焦虑,他在八十年前就画出来了




长按二维码

高品质学校发展全面检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