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疫情、澳洲大火、东非蝗灾……这是大自然给人类上的沉重一课

三直 校长会 2021-06-10


当吃野味儿的字眼赫然进入儿童刊物,我们还敢说此次肺炎疫情是偶然吗?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百科》一书中,将果子狸归为可食用的范畴。这引起广泛讨论。《果子狸》一文中称,“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稀有山珍”,脂肪是化妆品生产中难得的高级原料,可以医治烫伤,皮毛可做皮手套,尾毛和针毛可制成毛笔和画笔……”



姑且先不说果子狸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单单提到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们回想起2003年中国大规模爆发的SARS病毒感染事件。人类为满足口腹之欲食用了携带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果子狸等野生动物,从而将这一病毒暴露于世。而如今的新冠状病毒,其来源与17年前仿佛如出一辙。


为何野生动物总是难逃人类的餐桌?甚至连儿童刊物都深受其荼毒!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吗?


这一切都要回归到一个话题:人与自然。



01

人与自然的失衡


此前结束的央视传统品牌节目《主持人大赛》中出现过一幅图片,图片中熊和人各执天平两端,熊有尖牙利爪,人有枪支弹药,乍一看人占尽优势,可一旦枪响之后呢?现有的平衡被破坏,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央视主持人董卿用一言概括了人与动物的对等关系——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说白了,若占尽优势的人类为所欲为,伤害大自然,必将遭受大自然的反噬。


恩格斯在很早以前就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如今,人类就迎来了这样的报复。放眼全球,除了中国的疫情,多个国家与地区也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重创:


  • 澳洲大火

从去年开始的澳洲大火持续了近5个月, 1400多公里的海岸线烧成了红色,12亿动物惨死,无数森林和土地被毁。最可怕是这场大火还带来了全球性污染:有媒体报道,澳洲的这场大火,排放了整整4亿吨二氧化碳,如今又发生了超60万只蝙蝠的侵袭,漫天飞舞,密密麻麻,甚至还逼停了直升机。


  • 美国流感

美国也同样经历着近40年以来最严重的流感,自去年10月以来,全美50个州里,有48个州出现疫情,已致超万人死亡,约1500万人被感染。


  • 东非蝗灾

如今的东非正在遭受25年来最严重的蝗虫灾害。最多有3600亿只蝗虫吞噬着东非各地的农作物。在受灾最严重的肯尼亚,蝗虫群长60公里,宽40公里,高数十米。


  • 菲律宾火山爆发

2020年一开始,菲律宾塔尔火山开始喷发,火山灰高达10至15公里。一直以来,塔尔火山是菲律宾的旅游胜地,但现在都被灰尘所掩盖,满目疮痍.....火山喷发时,菲律宾紧急撤离多达45万人。





可以说,这些灾难的发生无一不是人类自食恶果。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不要再宣称“征服自然”,应该做的是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如今,虽然大部分人已经幡然醒悟,“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但也总有些心怀侥幸者为了满足贪念不惜大搞破坏,猎杀野生动物、乱砍滥伐、排放污染物……


人类依然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02

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应做出回应的必然是教育,因为任何人都是从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影响着未来一代的观念。过去,我们的教育反复灌输给孩子的是“人定胜天”,反复讲述的是人类战胜大自然的故事,当一个人从孩童时代就失去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就怀揣着战胜自然的狂妄想法,将来他们只能是大自然的破坏者。



因此,从小树立生态道德意识至关重要。所谓生态道德,是人类保护大自然的道德要求,也是一种存在于人内心的信念,能时时指导和制约人的行为。


2002年,我国第一部生态道德教育读本首发,时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主席陈寿朋同志就呼吁:“中国的生态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可以说,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是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


从个体来说,青少年时期是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整体上来说,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道德的整体素质。抓住这个关键时期,一代一代地培养,才能够使生态环境道德观念逐步形成。



03

如何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就目前来看,我国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只是应试教育,注重功利性,缺乏长远考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思维及价值观的培养未放在首位。虽然地理、生物、政治等课涉及一些环保内容,但仅是知识介绍,没有让学生真正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了生态教育课程,也大都停留在课堂的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或是象征性的到展区参观,起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而对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认知模式更倾向直观、具体、有趣和生动的教学。所以,学校要落实生态道德教育必须将生态道德纳入学校德育,以活动、学生、情境为中心,通过长期和具体的生态环境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道德知识、接受道德熏陶、形成道德信念和习惯。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建设生态校园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作为教育空间资源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环境育人的反面案例,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建设生态校园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比如:


1、打造校园合理的绿化布局,将学校建设成充满个性、环境优美的花园,并通过引导学生调查、研究学校的环境状况,让学校在调查的过程中体会到校园绿化工作者的艰辛。

2、完善校园生态标识建设,可以让学生自己撰写环保标语;开展环保讲座和环保活动;在校园内放置垃圾分类回收箱;建立学生环保社团等。

3、完善图书馆、多媒体等现代化设施的建设,生活在一个优美、和谐、设施齐全的校园环境中,利于学生生态情感的培养。


2

开展绿色实践活动



学校可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爱鸟周”、“护林防火周”等一系列环保纪念日,广泛开展“参加一次绿色夏令营、做一次环保调查、参加一次生态监护、认识一种动(植)物、阅读一本环保书籍、写一篇环保作文”的“六个一”活动。通过“当环保小卫士”、“创绿色校园”、举办生态建设展览、讲座、保护野生动物志愿者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使他们在接触大自然的实践中,全面、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生态道德理念。


3

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可以引导家长“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绿色消费观(不吃野生动物、不穿野生动物皮毛制品、不驾驶超排量汽车等)和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生活在江、河边的,教育孩子不向河、湖中扔垃圾;生活在山区的则可以教育孩子不逮野生动物等。家长通过在引导、教育子女的同时,也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取向。这既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家庭和社会。


总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老师,都应当让自己的学生记住一句话:“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绝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其中的。”



 参考资料 

刘霞 郝志军,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怎样的道德教育,中国教育报,2019

古沛川,面对人与自然的危机 教育应当做什么,《基础教育》,2006

赵萍,倾情关注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8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7

《董卿说一句话,热搜就第一了!》当时我就震惊了

《澳大利亚大火灾,美国流感,东非蝗虫灾害,无限传染病地球会生病吗?》娱八卦小翁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责编 | 赵矗

排版 | 虫子



推荐阅读

● 疫情之下:一句诗的力量有多大?有时胜过万语千言

● 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毒叫“谎言” ——我们的开学第一课

● 张志勇:学生的居家学习不同于学校班级教学!具体该怎么做?校长、教师一定要看

● 疫情之下,暴露老师的真面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