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我从山东来到北京市育英学校,先后担任英语教师兼任班主任,两年后又担任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这既是一个时空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变化。
在山东任校长期间,我先后经历了三所不同时期当地的薄弱学校,经全体师生的努力,均在短期内进步快速,跃入优质学校行列,其中的奥妙何在?再次步入北京市郊区的一所薄弱学校,反思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依托总校的专业指导与雄厚资源,以及当地教委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我又是如何做的?现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故事。
这所学校原名叫密云区第七中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它建于2009年9月,建校初期是当地一所高中的初中部,2013年1月独立办学,2015年与北京市育英学校合作,学校是两块牌子,一块是密云区第七中学,一块是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2016年7月,我来到这所学校以后,最终确定校名为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
学校生源质量较差,大多来自周边村庄和零散小区,以及在北京务工的子女。刚建校时教师队伍是由其他几所学校组成的,再加上十几个新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不够用时,就用山区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来补充,因而导致了教师队伍不稳定。这种状况,办学宗旨不清晰,办学目标不明确,而且没有传承的办学理念,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与有效的运行机制。
面对如此现状,需要自己重新审视一系列教育问题,从而构建新的教育观,主动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教育对象,让自己的思维变具有成长性,使自己变得更加谦逊,敬畏在教育中遇到的每一个生命。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刚来学校时师生的状况,教师的教案是手写的,其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到教学过程等不少教师写得都非常简单,备课不是基于学情;课堂上,大多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有的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有的在课桌后面玩一些东西。课堂学习状态沉闷,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效果差。于是,我就琢磨,从哪个点出发才能撬动整个学校的发展,让教师们内心受到触动,能够齐心协力地办好这所学校?当自己的内心跟随众人内心的召唤时,学校里所有人的言谈、举止、玩笑、故事,人们在大大小小事物中的互动模式,以及对于对方信息的反应方式,都会慢慢指向这句话。半年后,“成就每一个人”冒现出来了。我认为,学校的各种努力与变革,就是成就学校里每一个人;学校里各种人际关系,都会在自我成就的基础上互相成就;每个人取得的成就又会成就学校。可以说,办学理念的形成,敲动了老师们心中那颗积极向上的琴键,唤醒了学生那些本应是朝气蓬勃和积极向上的生命样态。这预示着学校改变的开始。
如何让“变”到“通”?学校是一个存在规律的生态系统,不同起点与环境下的学校其治理逻辑是不一样的,作为一所普通薄弱学校,需要潜下心来,着眼未来,从小处着手,稳步推进,从内部开始转变,构建每个人都被尊重、都作为主人公活动的学校场域。我上任后的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主席台上我坐在当中,两边依次落座着学校领导。我知道中间是校长特定尊重的位置,但当我抬眼往下面一看,教师们零散地坐在不同位置的座位上,心中立即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滋味。会议最后结束时,我立即宣布了一个决定,今后开会谁发言谁站在发言席上,其他的干部一律坐在台下,与教师一起倾听、学习。当我说完后,台下响起了长久的掌声。我认为,这是学校管理理念的一次转型。谁发言谁站在主席台上,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其本质是一种观念和关系的变化,或者说谁有思想谁就是台上的“引导者”。即使学生在台上发言,校长以及教师们也要在台下认真地倾听学习,哪怕上级领导来参与活动,也要遵循这种学校治理文化。每一年年终学校开年会,都安排3名学生站在讲台上给教师作讲座,让教师感受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学习经验,聆听他们对未来的展望。这种形式,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其行为也给全体教师一个明确信号,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性,都是高贵的,都有其个性的优势,都可以释放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兴趣。校长平等思维,就能改变教师教书育人思维。同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格上都在一个平台,尤其是学生受到平等的对待,在一个空间里有他们的声音,就会竭其全力地准备,参与活动之中,对教师也是一种教育。师生共同参与,就是成就每一个人。校长和师生心连在一起,学校必然会得到改变。还有一个例子。一次,学校给学生发奖状的时,这些奖状都是从商店买来的现成的印刷品。于是我给学校办公室主任建议,能不能发动学生,组织一次奖状设计大赛,以后颁发奖状使用学生设计的作品。这一建议得到学生积极响应,其中一名初二学生设计的“竹兰梅菊”写意作品,画面内容分别代表“育英分校”四个字。当她的作品被选中制作成奖状颁发给学生时,脸上露出那种喜悦和自豪神态时,让我感到了由衷的满足,同时也从这名同学身上感受到了创意的魅力。校长智慧应该源于教育生活,源于对教育对象的观察与思考。一个细小的设计,一个偶然的举措,都会引发教育观念的改变,折射出了校长的领导力。可以说,一个好的行为设计,对其他师生的辐射影响更大,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开出新的灿烂的花朵。
学校从重视阅读课程出发,制订了基于从“全学科阅读”到“全学科育人”理念的“全阅读”课程行动方案。通过全学科阅读,帮助学生深入学科学习,让学生对学科有深层、全面的认识,以学科阅读支持学科教学。进行学科阅读教学实践,将阅读内容与学科知识之间融会贯通,完成自主阅读,实现阅读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力——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探索不同学科阅读教学指导的一般策略和学生阅读方法的基本框架或模式。
学校为此为学生配备了全方位的阅读书籍,配备原则关注学科性、趣味性、适切性与全面性的结合。具体措施做到“专题阅读与方法渗透相结合、课上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与阅读联盟相结合、学校阅读与家庭阅读相结合、任务与活动相结合”等方式。有配套的评价机制,如日常测评与期末测评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
除以上课程活动设计之外,学校还有更加宽泛的阅读空间课程设计理念。阅读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或图书馆中,还可以在校园的任意角落,在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内复合穿插阅读区域。
比如,半开放式空间。学校门厅不单单展示校园文化理念,也可以是学生课下能够停留的阅读空间。两者功能重叠,不仅学生们清楚认知学校发展历程,也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书籍带来的快乐。走廊或连廊不只是连接、行走的区域,更是阅读、交谈、玩、交朋友的地方。在设计图书阅读空间时,既要考虑走廊活连廊的通行功能及采光条件,又要展示学生特长风采,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靠墙走道,将班级作品风采展示和阅读书刊结合,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在营造意境氛围时,运用窗棂的元素,将轻松闲暇时光与阅读结合,借用建筑美丽的眼睛,为阅读、写作和想象空间提供了诗意比喻。
比如开放式阅读空间。走出教学楼,在室外开敞校园里设置了阅读书架,给孩子提供多样化学科主题阅读学习空间。用创新灵动方式来劝学,丰富学生学习思维,增强创造能力。让全校师生在室外园中能“赏心乐阅随处书。”中国古代,溪水环绕的地方是产生文化、产生思想、赋予灵性的地方,也正是孕育教育的地方。在校园引入一股清流,配合营造“淙流绝壁散,虚烟翠涧深”意境,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以“全阅读”环境文化与课程建设为基础,学校进一步对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与课程进行了系统重构。未来社会是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社会。其终极目的是关注每一个人,成就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出彩,让每一个人都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学习方式与学习资源从单一、传统,走向多元、整合。这就需要为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场景。于是“全学习”课程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实践课题应运而生。
所谓“全学习”,是以学科学习与素养培养目标,通过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科学平衡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整体建构,以丰富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选择,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整个的学校文化环境要从课程出发来设计,让各种资源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多变的学习方式具有了适合的场景,灵活的学习时间有机会得以支配,多元的学习空间变得温馨舒适,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容易获得,所有的时空都释放出教育价值。
走近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你会看到原先冬青围绕的绿化地带被打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六艺庭院、桃李满园、曲水流觞、劝学蹊径等具有传统文化内涵且优雅舒适的空间,既能休憩闲谈,又能学习展示。大厅里、连廊间、楼道里,都有大小不同的学习岛、学习区。课间,学生们会三三两两,走进这些空间,寻书、阅读、交流、休息,教师会在这里举行教研活动,与学生沟通对话,家长会在这里等候孩子,与孩子或教师悉心长谈。“全学习”校园文化,让封闭的空间打开,让闲置的空间有了生命的气息,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各种学习方式就在这样的空间与氛围中纷纷出现,如实践学习、社团学习、项目学习、影视学习、节日学习、服务学习、线上学习、行走学习等等。
学校“全学习”课程体系,是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依据我校“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的育人目标,将“全学习”课程进行明确划分,细化标准。以空间融合为亮点,基于环境与人的联系,将学习空间与课程创新结合实现“全学科学习空间、人文社会学习空间、自然探究学习空间、趣味生活学习空间”的课程格局。
“全学科学习空间”,属于国家课程范畴,突出课程的育人价值,聚合课程的育人效力;“人文社会空间”,其内容重视体验,关注内心,让教育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把“对人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将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互动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自然探究空间”,着眼于学生的创造力与发展力,课程设计出发点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可选择性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做出抉择、判断以及进行问题解决,强调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应用;“趣味生活空间”,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潜能开发,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据此可以看出,“全学习”理念的实践探索,具有时代意义。它能造就充满活力的完整人,能够具体落实学生发展所具备的核心素养;能应答新技术对人提出的挑战;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过:“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那么,密云分校的课堂是怎样的形态呢?学校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理念要素规定在“成果指标、优质问题、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成果指标是指“预期的学习结果”,即学生在一节课当中应当知道、理解或能够做的事情,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结果。实施过程中,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四个纬度的设计:一是行为主体是学生;二是行为表现,关注怎么学、学到什么,可操作的具体行为;三是行为条件,关注范围条件,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四是表现程度,关注学到什么程度,旨在说明“有多好”。所谓“优质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核心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是指在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和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的问题。比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凸显“思维成果”,变封闭性问题为开放性问题;不要内含答案,明知故问,让学生简单迎合的问题;把记忆性问题变为分析比较、异同对比、分类和寻找例外情况的问题;不要只求答案,更要关注如何得出答案的问题等。学习活动包括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群体的协作活动、师生的交互活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活动任务的设计,如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可以为“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搜集学习资料、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展示学习产品、师生评价总结”。学习评价,不仅重视评价这一动作,还要求设计好量规,它是与学习同时发生的评价,将评价融合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评价不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载体。评价量规指向学生的问题解决活动,是给学生搭建前进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完整的评分规则包括“等级、要素和指标”三个部分。以上四个课堂要素确定了“全学习”教学的新理念,让课堂学习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由任意为之走向专业设计,让“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这几个问题有了更加清晰、有效、科学的解决策略。而且还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
为了有效引领教师理解并把握新的教学理念,便于教学设计的精准操作,学校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模板进行了结构化处理,以六个流程支撑课堂的实际操作。每一个流程的主题概念应对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新中考改革的要求,按照这种具有专业思维的引领,教师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更容易摸准教学的标准与要求,更容易基于学情与为学生未来而学提供更加丰盈、宽泛、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与学习要素,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景会很容易赢得教师的青睐与尝试。一是成果目标:教师诊断学生在单元自主学习中的学情,根据课程标准,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应达成的预期结果;二是情境导引:教师根据预期结果、学生认知水平与身心特点,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三是思维对话:教师巧妙设置1-3个有思维含量的主问题,以挑战性任务或活动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展开对话,逐步达到深度学习的状态。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讨论、交流、竞争、辩论、分工等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展示形式灵活多样,有个人展示、集体展示,还有组内展示、组间展示等。教师要走到每个小组中,认真倾听、观察、点拨、强化、评价、落实,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活动,产生对话、激发思维、解决问题;四是拓展迁移: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选择多种途径和手段,主动挖掘非常规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拓展日常教学内容的边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选择,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多种能力;五是知识建构:教师以思维导图等学生更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从零乱学习步入系统学习之中;六是学教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评的情况,师生课后共同反思,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收获—问题—解决办法”进行反思,教师针对“成功—不足—改进措施”进行反思。
以上六个流程,都有规则评价的要求,均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教师要有对应的明确、清晰、可操作的标准与证据,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当然,这六个流程也是从理念的引领, 教师可以依据个人及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调整改造。从教师单一之教变革为教师少讲并以学生之学为主,从课堂内以教材为主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超越教材的更大范围的学习与研究,从学校内单一的文本内容之学拓展到校外的自然与社会的学习与探索,实现了无时无处不在学习的真正目的。作为一名校长,要想实现把一所薄弱学校带上迅速优质发展的快车道,需要有一种担当精神,即对教育的绝对忠诚与忘我的热爱;有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智慧;一种继承优良传统的虔诚与应对未来挑战的勇气。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即对待师生要有高度信任的情感,相信每一个人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成长的潜力,给他人改过的机会,创新的空间。需要有十足的学习力,用自己的学习精神,做好身边人的榜样,带动校园里每一个人的学习。当能及时反省自己的不足与能力,懂得时刻改善自己的内心与自觉行为时,就会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聚合起全校的人心,把诸多美好的希冀,转化成了自觉的行动,去迎接越来越美好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