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中国教育系统是失败的么?

校长会 2022-03-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顶思 Author 玉关虎竹




本文申请转自国际学校发展资源聚合平台“顶思”(ID:idingsi)




中国的教育系统是失败的么?


听过很多人赞赏芬兰教育、犹太教育,但提到中国的教育系统,我们听到批判的声音总是比称赞多。
提到我国的教育系统,很多人联想到的都会是毛坦厂、“高考工厂”、应试教育之类的意象。学校成了机床,而孩子们则异化成了考试机器。

这么说来,中国的教育系统是失败的么?


在郝景芳看来,中国的教育体系并不能称得上糟糕或者失败。


她本人曾到英国、法国念过书,自然熟知西方教育体系的长处。西式教育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自由生长,比如以色列,上完半天课后孩子便可自由活动、发展一切兴趣爱好。


这种模式有两个结果:一方面,以色列这样的国家涌现出大批创意型人才,各领域的佼佼者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单纯靠自我推动的教育模式也导致很多天资不高的孩子滑向平庸。



中国的教育则相反,大部分接受过教育的孩子至少都能迈向“普通”。这从宏观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教育虽常常被指摘,但仍然培育出世界上最大的高素质劳动人群。
然而,这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无奈之举。“标准化”的优势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教育还不能称得上是“失败”。但正如郝景芳所说的,它终究是一种“有脚无头”的教育。腿脚肌肉(知识灌输)锻炼得格外强壮,不过就是没有方向。
中国学子到外留学,常会为自己的数学成绩而骄傲。这确实是事实,中国学生的人均数学水平能把西方国家按在地上摩擦。但另一个事实是:数学大师们仍然扎堆地出现在法国、美国、英国。

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很多及格线以上的“普通”人,但也需要更多拥有天马行空般才华的高精尖人才。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要搞“中国智造”,靠“及格线”人才是没有希望的。


毕竟,人口红利咱们还能吃几年?再不转型,成么?




科幻小说家眼里的未来人才


今天的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未来已不再遥远。我们的教育能跟得上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与今日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在郝景芳眼里,二十年后的景象已清晰可辨——知识经济必将成为主流,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点创意能力和探究思维。


与机器人、人工智能PK,人类简直是“弱小无助”,力气、速度、抗压能力没有一样能比得上,甚至智力也不行,围棋顶尖大师不还是惨败给阿尔法go了么?在这些方面努力,无疑是徒劳无功的。
创意能力和探究思维将会成为人类最后的“本钱”。


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教育
这种情况下,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是对未来最好的准备呢?
书中明确指出,通识教育是当前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教育。
笔者觉得,郝景芳的个人经历便是个很好的例证: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以及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得主,她把所有这些光环都归功于幼年时的通识教育。
郝景芳说,小时候父母对她基本处于“放养”状态,但唯有一条非常上心,那就是引导她进行了海量的阅读。

经典阅读是通识教育最强调的一个部分,在很多名校如耶鲁,通识教育几乎等同于阅读。


郝景芳说,通过书籍,她找到了“遥远的光”:“我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求知,都是因为阅读。我因为阅读爱上知识,再进入学校学习,这是我学习主要的动力来源。”


薛定谔成了她人生中第一个偶像,其后又有玻尔、海森堡、牛顿……



记得梁文道有次对观众说,当然我也有七情六欲,喜欢一些表浅的东西,但是短暂的快感远比不上那些深邃的思考所带来的体验奇妙悠长。


所谓“深沉”的追求,刚开始不过是一粒种子。当那“遥远的光”刺激到它时,它便开始猛烈地往下扎,这份执念是如此强烈,甚至岩石、冻土也不能阻挡。


通识教育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可以赋能给孩子这样神奇的力量。


郝景芳说,把自己的孩子跟别家的做比较,实际上是路走窄了。在一个科幻作家眼里,人类的个体间互相攀比实在是目光短浅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始终保有对未来的期望和人生理想,那么最好的办法绝不是拿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而是带他走入一片更广阔的宇宙空间。”



孩子最需要明白的,是这个世界真正的美在哪里,深邃在哪里——知世界之奇妙,天地之广阔,智慧之高远,自然便会有内心之光,有伟大的追求。


《北京折叠》的写作灵感,便来自郝景芳某次听音乐会时,眼前突然浮现出“北京上空辽阔的灰色画面”。在她看来,所谓的灵感不过是已有信息的碰撞组合罢了。


而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和对世界长期的思考,灵感又怎么会凭空出现呢?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通识教育对孩子最重要的两个影响:


第一、让孩子找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这个理由一旦找到了,他便会一直走下去;


第二、让孩子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顺着某条根系盘根错节地伸展开,这个网络越来越大,最终就会变成灵感的泉眼。




焦虑可以,但“拼”对地方了么?


现在,九零后的父母都开始“鸡娃”了。郝景芳说,家长的焦虑是人之常情,但是这种焦虑真的放对地方了么?
孩子每天的课程内容被安排得满满的,三四岁的孩子就要开始学英文、背唐诗了,即便这样,家长仍然会害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研究表明,先发优势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技能,早一点晚一点掌握不会有本质差别。



“能使人生产生较大差异的,一定得是某些人能掌握而其他人无法掌握的技能,而不是这种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共通技能。”
所以郝景芳认为,焦虑可以,但也要“拼”对地方。即使父母要拼,也该让孩子掌握一些具有长期优势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自主力。
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就是上面所讲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内心的“光”。
这种能力的核心,是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把公式背下来,的确可以通过考试——但也仅仅如此了。如果跳过“本质”而去记忆“表象”,长而久之,孩子不但会丧失深入探索的动力与兴趣,在未来遇到更艰难的、公式套用不了的问题时,也只会茫然不知所措。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在开始焦虑之前,不妨先自问:孩子的每一次提问,都做过认真的解答了么?有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了么?


从某种意义来说,家长的认知高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高度,而这,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AI时代不需要知识量了么?

人类正在走进人工智能的时代,这不是科幻,而是越来越近的现实。


有人认为,AI时代学那么多知识已经没用了,在数据库里,什么找不到?


郝景芳以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真正的创造力是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上的灵活思维,肚子里没货,创意也只是胡思乱想。”



所有主张未来不需要好好学习的鸡汤言论,都是误人子弟。


人工智能时代,孩子照样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甚至可以说,需要比以往更多的知识。现在的各个学科,没有哪一个是严格被区分开的,所有的知识都交叉融合在一起。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信息是“挑选”的过程,而非被凭空创造出来。唯有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才能够有东西可“挑”。灵感和创意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知识面和思维力同样重要。而同时拥有这两样条件,孩子便能不费力气地迎接崭新的时代。






  ● 成功“改造”四所薄弱校后,这位校长这样分享他的治校之道

  2021全国小学生寒假分年级书目、电影,老师请收藏转发!

  ● 教育不是军备竞赛,要学会留白

  ● 这所中国主场的全球化创新高中,高级又本土,颠覆一切传统!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江光满客衣

来源 | 顶思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