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浮山办学探索:打造基础教育的中国力量(文末有彩蛋)

校长会 校长会 2022-07-17



中国基础教育之谜


某种意义上,中国基础教育是个谜。


因为其庞大的特征,中国教育体系常常被国内诟病缺少个性、应试、传统、僵化,人们对国外的教育环境欣羡不已。


但事实却是,中国PISA成绩,数次夺得全球第一,别忘了,在各国的教育政策制定者眼中,PISA的测试结果,一定程度上是基础教育的标尺。但我们也都知道,PISA测试样本具有无法弥补的局限性:他无法展现中国教育的全貌。


“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教育,也有最差的基础教育。” 此话来自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王厥轩。


“如果不重视基础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数学大师丘成桐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经这样道出了他的隐忧。


但事情还有另外一面:中国教育在基础性、综合性、公平性等层面为人才培养稳固了根基!著名作家连岳这样描述中国教育:”基础教育,其普惠性、其性价比,可能天下无敌。没有这个系统,很多穷孩子还得当文盲,永远上不了大学。中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靠的就是其教育出来的人才。几天前感动中国的中国科学院黄国平博士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就是生动的例子。“


黄国平博士在其论文致谢部分开头,写下这样的话:“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论文送到你面前。”


中国基础教育也是如此,实际上,中国基础教育也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答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索前行,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充满热情和干劲。


校长会的书架上摆着一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家成长系列丛书”,数十本厚重的教育著作,几乎占据了大半个书架。从魏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到刘京海引导工人子弟的成功教育,从江苏洋思的课堂变革到山东杜郎口的课改实验,从邱学华的尝试教育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从裴娣娜的主体教育到郭思乐的生本教育、吴鸿清的伏羲教育等,从清华附小的“主题教学”到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民间教育百家的教育改革探索也应运而生,中小学教师与专家、教授纷纷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形成了如今颇为灿烂的教育教学思想成果。


不过,这些改革似乎始终没有解决一个问题:中国教育,本末为何?


大量西方范式进入中国教育领域,国内许多学校崇尚日本、芬兰、新加坡等国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无数专家学者乃至校长、教师纷纷出国学习经验,颇有清末民初留洋学生的虚心和热忱。


但以史为镜,我们从别国学来的,只能是“术”。学习先进肯定没错,但很多学校错在生搬硬套,过于注重形式变革,机械地划小班、堆设备,对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赶鸭子上架,急于求成。陷入了“转基因”的误区,没有将自己学校的“道”和先进的“术”相结合,表面上看起来和世界的交流多了,但真正的交融并没有发生,从而导致大量工作浮于表面,学校教育的“空心化”严重。


中国教育是中国的教育,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必须由中国方案解决看似很常识的一句话,但有些人也难免犯糊涂,倘若搞不清楚本末之分,总向外求而不自省,那就会在这种糊涂之中弄丢我们的孩子,而我们的孩子就会弄丢自己的的未来,也失去了中国的未来。


引领中国发展的,一直都是中国式智慧


中华民族进入了“强起来”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又一个大跨越。中国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发展模式充分证明现代化模式、道路、标准的多样性,丰富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无论是华为、腾讯等企业的发展,还是脱口秀、文创等文艺新潮,又或是每一个个体的成长,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基因,体现着中国式思维的基础作用。所以中国教育想发力,首先要站得稳,认清中国基因的所在,充分发挥中国式智慧,运用中国思维。在经济发展从外到内的形势下,中国教育也要逐渐从“外循环”走向“内循环”,对国外先进的仰视转变为交流吸收的平视,积极探索出一条展现中国内涵和中国风格的教育发展道路。有了强大的自我,才有链接世界的能力。


中国式智慧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智力和智商的教育,不是分数的教育,就像体现中国式智慧的国学教育也不是单纯地背诵《百家姓》《弟子规》的教育,不是追求成绩的教育,而是真正将学生置于主体,赋予其能够健康成长、正确待人处事的“底座思维”的能力。


可以说,中国式智慧教育,培养的是更加根本的素养和能力,其不需要过于理性严谨的划分,而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演变、面对真实问题的处理、着眼培养“中国思维”、用中国智慧影响未来世界的教育事业。


东升西降势不可挡,中国在崛起,中国教育功不可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给近代中国作出过这样的评论,近200年的中国或许只是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意外,这并不是常情。如果今后中国要回到属于她的位置并不意外。



近日,一个英国教授的演讲视频在网上走红,他在视频中表示:中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存在5000年还这么强!


马丁·雅克( 英文名:Martin Jacques),1945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SE亚洲研究中心IDEAS的高级客座研究员。他现为清华大学访问学者,曾在京都立命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并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做客座教授,是英国智库Demos的创始人之一。2009年出版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


马丁·雅克指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有如下几点:


第一,国家观:中国是文明认同,西方国家是民族认同。


第二,家族观:中国是荣辱教育,西方国家是负罪教育。


第三,普世观:中国是待在家里,西方国家是殖民扩张。


第四,政府观:中国是家族主义,西方国家是实用主义。


马丁雅克在《了解中国崛起》的讲演时也曾说道:纵观世界史我们会发现,西方曾经也产生了很多的大帝国,强国,纵横世界,深刻影响世界历史。如西方的罗马帝国、亚力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还有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等个个都是强悍无比。但是,这些强大帝国在衰弱后基本上都是飞灰湮灭后世很难再崛起了。


西方帝国繁多基本都是昙花一现,后世不再有!最明显的例子则是大英帝国,曾经那是日不落帝国,现在日益衰弱,都快被自己的殖民地印度超过了。


而与西方不同的是,古代东方几千年,出现的几乎所有强大帝国,如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元帝国、明帝国、清帝国等,都来自中国。也就是说,古代中国衰弱后,会不断的重新崛起和复兴,包括现在也是如此。近代100多年衰弱,到现在又在重新复兴,这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是独一无二。


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几个国家能真正做到?但一直想做到这一点的,中国算一个。所以中国教育必定要进一步提升影响力,是时候拿出中国方案,做出改变,使中国教育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打造基础教育的“中国力量”。


中国教育新探索:在罗浮山,我们做“出格”的国学教育


真正的中国教育,不应仅仅是分数的教育,而更应该是人的教育。分数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代表了一个人的成功和优秀,健康合理地追求培养优秀的人没有错,但在传统教育观念强大的惯性下,许多努力未免血腥。“血汗工厂”大行其道,小学生就因学业压力大而跳楼、刺伤父母,教师抑郁、患病……人人受伤的中国教育,就像一家缺少人性化的公司,每个成员无法安心,如何能够向前发展。所以中国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各自安好,共同为孩子打好人生的根基,培养充满智慧和灵气的,有“未来战斗力”的中国“人”。



这次,校长会发现了新的“宝藏”学校——广东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学校由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创办,在云雾缭绕的罗浮山腰,紧靠“百岁山”水源地,学生们清晨都被鸟儿的鸣叫唤醒,她就像像一位隐居山林的智者,探索打造新样态国学教育,从易经入手,静心、专心挖掘国学精髓,不做表面功夫,不拘僵化模式,要做就做“出格”的、真正体现智慧的国学教育,为每个在这里的孩子打下中国式思维的“根目录”。


2021年4月30日,校长会与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将正式签约,联合打造“华夏行知罗浮山实验学校”,学校以新的定位和新的路径探索着中国教育的未来,认为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中国文化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中国智慧会成为主流,中国少年也将成为主角。在校长会的协助下,学校必定坚持国学教育现代化探索,培养具有中国智慧的未来中国精英!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精英? 


那就是有野性、有才干、有眼光的君子


华夏行知罗浮山实验学校”培养的人才,首先要有君子之深邃,贯通古今、博大精深。能够洞悉中华文化之精髓,洞察中国社会之运行。有谋略家的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像儒士一样推己及人,怀仁爱之心;如道者一般进退自若,快乐洒脱;又似改革者满怀热忱,非要做成事不可。中国精英全面发展,但一定要有君子之气,代表中国未来的形象。


其次,要有自然之野性,体健力强、生命饱满。卢梭所提倡的“林间奔跑”的孩子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少,丢失了野性的教育、运动空间缩小、电子产品充斥的童年不会是健康的。野性让身体回归自然,让心灵充沛,培养一些“野孩子”,也未尝不可。




再次,要有世界之眼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少年能够影响未来世界,他们在中西方双文化浸润中成长,世界眼光让孩子摆脱孤岛,能够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由穿梭,拓宽国际视野,实现跨文化理解,才能引领世界,成为真正能走向世界的中国人。


最后,便是领军之才干,强大自我、引领他人。未来精英要用积极的价值观去影响他人,用中国智慧引领世界。中国少年要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保持坚毅、乐观、勤奋、热情的心态,强大自我,进而强化责任意识,以超强的行动力创造价值,影响世界。



这所学校的使命,某种意义上,也是未来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在这块教育的“世外桃源”,我们却需要被看到,需要贡献出自己的教育方案,需要表明自己的教育价值观,需要邀请更多的人,一同来呼吸新鲜、自在的空气!



2021年4月30日 ,我们不见不散!


会议安排







  ● 十种平庸校长大盘点,你的学校“中枪”了吗?

  ● 刷屏了!对话“霹雳舞”局长:难道校长就该正襟危坐,不能做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 哀悼!《中国大趋势》作者约翰 · 奈斯比特去世,他曾与校长会对话中国教育!

  ● 陶行知:春天不是读书天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江光满客衣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